大语言模型LLM入门篇

发布于:2024-05-09 ⋅ 阅读:(24) ⋅ 点赞:(0)

大模型席卷全球,彷佛得模型者得天下。对于IT行业来说,以后可能没有各种软件了,只有各种各样的智体(Agent)调用各种各样的API。在这种大势下,笔者也阅读了很多大模型相关的资料,和很多新手一样,开始脑子里都是一团乱麻,随着相关文章越读越多,再进行内容梳理,终于理清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笔者希望通过三篇文章总结(入门篇、原理篇和应用篇)将思路写下来,以便跟我一样的新手读者快速了解大模型的方方面面。在这里,笔者先强调一下,本系列文章的深度有限,只是个人对大模型知识脉络的梳理,同时也会借鉴一下同行的博客内容充实本文,文末将会注明参考来源。

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有几个问题读者可以先思考一下:

  • 什么是大模型?
  • 大模型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大模型LLM与人工智能AI

提到大模型(全名,大语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绕不开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概念。

目前业界对于AI的定义有很多,但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说法:让机器像人一样阅读、写作和交流。通过最近几年AGI的高速发展,AI不仅仅能写作了,还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作了。所以,笔者认为这个说明可以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像人一样阅读、创作和交流

  • 阅读: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接收各种各样的输入,并能够理解这些输入;
  • 创作:机器能够像人一样进行创作输出,不仅仅只是写作,还包括:绘画、视频创作等等;
  • 交流:在上述理解输入和创作输出的基础上,就自然而然可以实现机器像人一样交流,并且在创作输出能力上,可能比自然人更加优势。

要实现上述描述的人工智能,首先就需要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输入,人类的输入方式比较多,语言和文字首当其冲。要让机器理解语言和文字,就需要进行语言建模,语言建模的输出就是语言模型LM(Language Model)。

机器通过分析学习大量人类语言和文字,最终获得一个语言模型。通过该模型,机器好像听懂了用户输入一样,对用户的输入进行对应的输出。而用户通过得到的机器输出,也感觉机器理解了自己的意思。但实际这里的听懂和理解都是机器的运算。

那么,这么厉害的模型是怎么来的呢?

大模型LLM的发展与定义

和很多有故事的人的名字一样,大模型一开始并不叫大模型。

大模型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 统计语言模型
    SLM,Statistical Language Model,统计语言模型,基于统计学习方法开发,其基本思想是基于马尔可夫假设建立词预测模型。这种模型常见于我们的全文检索和推荐系统中,通过统计词频等信息来做统计预测,这种模型通常受到维数灾难的困扰。

  • 神经语言模型
    NLM,Neutral Language Model,通过神经网络,如循环神经网络(RNN),来描述单词序列的概率。该模型引入了词的分布式表示这一概念,并在聚合上下文特征(即分布式词向量)的条件下构建词预测函数。word2vec提出了构建简化的浅层神经网络来学习分布式单词表示的方法,这些表示在各种NLP任务中被证明非常有效。

  • 预训练语言模型
    PLM,Pre-training Language Model,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高度并行化Transformer架构,在大规模无标签语料库上使用专门设计的预训练任务。该模型确立了“预训练和微调”学习范式。在这个范式下,通常需要对PLM进行微调以适配不同的下游任务。

  • 大语言模型
    LLM,Large Language Model。研究人员发现,扩展PLM(扩展模型大小或数据大小)通常会提高下游任务的模型性能,许多研究通过训练越来越大的PLM来探索性能极限。随后发现,当模型参数达到某一极限之后,模型在解决一系列复杂任务中展示了惊人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涌现能力】。
    关于涌现能力,业界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解决。比如:模型参数具体达到多少涌现能力会出现?大模型为什么会突然出现涌现能力等。

通过大模型的发展阶段描述,本节最后总结一下大模型LLM的定义。
大模型是一种采用Transformer架构,模型参数达到百亿或千亿级的预训练模型。

大模型LLM的分类

目前业界涌现了非常多的大模型,也看了网上一些关于对大模型分类归纳的文章,都非常不错,本节主要是对网上的分类信息进行总结。

本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大模型进行分类:

根据算法原理分类

大模型的架构基本都是Transformer,而Transformer详细的结构在google发布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进行了描述,Transformer结构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件:Encoder和Decoder,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对Transformer结构的裁剪,可以将目前的大模型分为三类:

  • Encoder-Only:裁剪了Decoder部件,代表模型BERT,到了2020年之后,这类技术基本已经不再发展。
  • Encoder-Decoder:没有裁剪任何部件,代表模型T5。
  • Decoder-Only:裁剪了Encoder部件,代表模型GPT,目前主导LLM领域的发展。

下面是一张结合了大模型出现时间以及所属架构分类的图片,分别详细阐述了各个分类有哪些代表模型,以及模型出现的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输入内容分类

根据输入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语言大模型

指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领域中的一类大模型,通常用于处理文本数据和理解自然语言。
这类大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在大规模语料库上进行了训练,以学习自然语言的各种语法、语义和语境规则。
例如:GPT 系列(OpenAI)、Bard(Google)、文心一言(百度)。

  • 视觉大模型

指在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CV)领域中使用的大模型,通常用于图像处理和分析。
这类模型通过在大规模图像数据上进行训练,可以实现各种视觉任务,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姿态估计、人脸识别等。
例如:VIT 系列(Google)、文心UFO、华为盘古 CV、INTERN(商汤)。

  • 多模态大模型

指能够处理多种不同类型数据的大模型,例如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模态数据。
这类模型结合了 NLP 和 CV 的能力,以实现对多模态信息的综合理解和分析,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数据。
例如:DingoDB 多模向量数据库(九章云极 DataCanvas)、DALL-E(OpenAI)、悟空画画(华为)、midjourney。

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按照应用领域,大模型主要可以分为 L0、L1、L2 三个层级:

  • 通用大模型 L0:
    是指可以在多个领域和任务上通用的大模型。
    它们利用大算力、使用海量的开放数据与具有巨量参数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大规模无标注数据上进行训练,以寻找特征并发现规律,进而形成可“举一反三”的强大泛化能力,可在不进行微调或少量微调的情况下完成多场景任务,相当于 AI 完成了“通识教育”。

  • 行业大模型 L1:
    是指那些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大模型。
    它们通常使用行业相关的数据进行预训练或微调,以提高在该领域的性能和准确度,相当于 AI 成为“行业专家”。

  • 垂直大模型 L2:
    是指那些针对特定任务或场景的大模型。
    它们通常使用任务相关的数据进行预训练或微调,以提高在该任务上的性能和效果。

读完本文,文章开篇的两个问题应该都有答案了。感谢各位读者的关注、收藏和点赞,为后续原理篇和应用篇的编写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