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团队访谈录|“AI+无线通信”赛道优胜奖团队

发布于:2022-11-28 ⋅ 阅读:(252) ⋅ 点赞:(0)

历时半年,集结了4568名参赛选手、4163支参赛队伍的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已顺利落幕。决赛后,大赛宣传组与各个获奖团队进行了对话。对于大赛,获奖选手们都有什么想说的呢?一起来听“AI+无线通信”赛道优胜奖团队的想法吧~

赛道概述

“AI+无线通信”赛道共设置198万奖金,共吸引2644人报名并组成2434支团队参赛,初复赛累计提交11355次。要求选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学习信道特性,进行高维信道数据压缩降维与重建,利用AI设计接收机及其智能收发机联合优化。最终,朱兆瑞率领的“复杂信道3”⾼校参赛队、赵鹏菲率领的“贵宗保佑”企业参赛队、韦建华率领的“下午一点半”企业参赛队、陈搏率领的“CB”企业参赛队成为本赛道四大优胜奖得主,分别抱走2万元奖金。

 优胜奖团队:贵宗保佑

团队简介:赵鹏菲,北京小川科技算法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推荐算法/计算机视觉;马冬宁,Villanova University博士生,研究方向为 Hyperdimensional Computing,Vector Symbolic Architectures and Neuromorphiccomputing;杨君正,北京源堡科技安全算法工程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人工智能。

团队成员:赵鹏菲(队长)、马冬宁、杨君正。

团队口号:Every model in this world is either a potato or not a potato.

 关于团队口号的含义。

赵鹏菲:这个口号是我们团队里那个在美国的队员提出来的,当时他告诉我后,我也不是很理解。其实可以简单解释为:我们每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要么大有可用,要么就像一个土豆一样什么用也没有。

三位成员都不是通信领域的,为什么会选择跨专业参赛?

赵鹏菲:其实我的主攻方向是计算机视觉,本次大赛的这两个赛道我都参与了,但是“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稍微有点难,我后来就专注“AI+无线通信”赛道了。另外两位成员也不是通信领域的,好在我们都会深度学习模型,但无线通信的知识都是现学现用的,有些东西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所以,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视觉的思维去理解和完成赛题的。

在比赛中有什么收获?

赵鹏菲:首先是对无线通信领域知识的理解,从一开始不太懂,到现在至少算是入门了;其次是现场见识了很多高手,眼界得到了开阔;然后,作为大赛主办方的鹏城实验室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真的很牛很厉害。

优胜奖团队:下午一点半

团队简介:个人业余打比赛,曾获得过天池Spark“数字人体”AI挑战赛脊柱疾病智能诊断大赛CPU赛道二等奖、AI-BASED CHANNEL ESTIMATION三等奖、华为中国-东盟数字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三等奖。

团队成员韦建华

团队口号: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你之前打过很多比赛,应该也体会过一个人参赛时分身乏术的情况,为什么还会选择独自作战?

韦建华一个人参赛也可以,但我不太擅长答辩、采访或写论文等,所以也想过组队,让队友做我不擅长但他们擅长的事情,我就专注做算法设计,这样大家应该都轻松一些。但每次找队友的渠道都比较少,我身边也很少有人做这个方向,网上找队友又有很多不确定性,不太方便一起讨论商量。所以我选择边打比赛边找队友,找不到也没办法。

你不久前刚打过无线通信领域的其他比赛,对这次比赛有什么帮助吗?

韦建华我觉得,主要是可以学到更多经验。之前那个大赛结束后,有很多选手把他们的方案分享出来了,这次比赛我借用了他们比较成功的一些案例,还算有点帮助。

参赛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

韦建华困难主要在于时间不太够用。决赛时间很紧凑,只有三天多,很多事情都没来得及做。比如,机器学习的训练是需要时间的,时间比较紧就完不成训练,这可能会对成绩有一部分影响。

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和这么多高手同台竞技、沟通学习。但比较遗憾的是现在还看不到大家的作品案例,建议以后组委会能够提供一个让大家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

优胜奖团队:CB

团队介绍:博士,电气工程师。人工智能爱好者,多次独立参赛,获之江杯、马栏山杯等奖项十余项。

团队成员:陈搏

团队口号:远谋“深算”、智能无线!

 您说自己是一名多次独立参赛者,为什么会喜欢独立参赛?

陈搏独立参赛是很累的,但我身边没有通信领域的朋友,我本人也不是学这个的。如果在网上找队友,我觉得如果队友之间不够熟悉,合作起来可能也不太顺畅。

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师,您跨领域参加了很多AI 相关赛事,电气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对参与AI类竞赛有什么帮助?

陈搏我是学电气专业的,这个专业需要需要做很多实验。AI和大数据实际上也是实验,实验之间是具有共性的。举个例子,以前我开发过一个高压、大电流的电气。在实验室里,是没办法做高电压、大电流的实验的,所以我们会做一个低压、小电流感的小比例实验,根据这个小比例实验去推导实验规律并映射到高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同样,我做AI竞赛也利用了这一点。有时候代码数据集是非常大的,跑起来需要很长时间,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设计一个小比例实验,让这个模型在小数据集上能够快速跑完,而这个结论又能用到大数据上,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在这次比赛中,有什么策略吗?

陈搏其实这次比赛,最后我做的结果是很糟糕的。比赛第一天我先分析了一下形势:和其他团队相比,我不是计算机出身,在编码能力上的优势不大,但我的优势在于思考问题比较深。所以这次我想了一个非常冒险、之前没有用过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我的策略。如果这个方法成功了,成绩就会有比较大的进步;如果不冒险,成功率会更低,因为其他团队的代码能力确实太强了。最后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也觉得没有什么遗憾了。

对大赛的评价或建议?

陈搏这个大赛档次非常高,基本上是全国最高层次的大赛,选手水平也都非常高,这次参加比赛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希望大赛能够继续办下去。

建议方面,希望大赛提供一个代码的集成开发环境,因为现在没有代码的报错机制,选手看不到错误所在,提交运行完成后才发现有问题,就会特别费劲。加上我年龄比较大,也没办法像其他选手那样熬夜,所以整个开发效果不是很理想,到最后我才把代码给基本调通。

本文含有隐藏内容,请 开通VIP 后查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