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发布于:2025-05-10 ⋅ 阅读:(20) ⋅ 点赞:(0)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者恐惧之类的情绪。

个人见解:这是阿德勒心理学跟弗洛伊德心理学最大的区别,下面会再次提到。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而已。

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会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而已。

个人见解:这里的愤怒可以延伸理解为情感,情感的表现可以是一种手段,但情感本身不一定是手段。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佛洛依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个人见解:这里运用的是一种诡辩,弗洛伊德并不是决定论,而是作用论。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个人见解:上面这两句是相通的,所以放到一起。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这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个人见解:书中后面有解释,“善”这一词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及其结果会怎么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个人见解:有时候我们确实会这样,害怕做出改变之后不可控的风险,宁可承担当下可控的风险。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

个人见解:这是做出“不改变”决定的可能之一,不一定完全就是这种可能。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个人见解:借口都是自己找的,开始改变,需要莫大的勇气。

阿德勒的目的论说的是: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个人见解:这里指的应该是心态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个人见解:这句话很像《进击的巨人》里面肯尼说的

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如何事先这种目的呢?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依次为理由安慰自己: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个人见解: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一直找不到心仪的另一半,总将每一次的接触阻碍归结于自己的体重,事实上他的其他方面条件非常优秀,自己却总会忽视。

我155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我对自己的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也就是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个人见解:这两段意思相近,放在一起。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中,树立某些理想和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了B”这样的理论,已经超越了自卑感的范畴,是一种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他们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个人见解:上面三段都是讲优越情结的,放在一起看。

夸耀不幸,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想要用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个人见解:这有点像传播学里面讲的,弱势群体反而可能成为传播中的强者。

人生是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无论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如果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认为人人都是会随时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决不能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站在竞争的角度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个人见解:这几段话让我很有感悟,很多人抱着的都是“他人即地狱”的心态,很难跟人合作。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个人见解:这只是一种选择。就像恋爱脑一样,只要另一半不害你,你就搁那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绝对比你时刻提防着枕边人要来得舒服得多。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斗争的目的在于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个人见解:当面辱骂相当于下战书一样的发起决斗,是有证明自己力量的可能,并不排除有其他占比更大的目的。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个人见解:这个很难评说,你得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跟权力没太大关系。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个人见解:我对这番话深有体会!以前我跟老一辈的争吵过程当中就有这种非常强的感觉,他们哪怕持有十分荒诞的观点,逻辑不通,立论也被破掉了,依然誓死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这是“贴脸发言”,他们本质上捍卫的不是提出的观点,而是自己压上的尊严,自己赌上的权力,他们一定不能输。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个人见解:这要看你所在的情景当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是大领导,那就绝对不能轻易认错。

追求优越性从来都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个人见解:体现优越性可以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1.自立(自我接纳)。2.与社会和谐共处(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里目标有:1.“我有能力”意识(自我接纳)。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人生课题有: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就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如果一昧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请你记住,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个人见解:只是接受对方行为不符合自己想法这一事实,但不能强求不发怒。

课题分离: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的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判别这是谁的课题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后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个人见解:课题分离这个思路非常有用,减少了我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不少的内耗。

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汇报,也不可以接受其束缚。

个人见解:可能不太容易做到,因为人的心理就是希望劳有所获。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个人见解:不仅仅是大人和年轻人的关系,应该是牢笼中的鸟对笼外的鸟的看法。

自由不是去惹人讨厌,而是不害怕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几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和非生物。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的中间,那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个人见解:共同体和共同体感觉我现在还无法理接受,希望能有懂的大佬指点一二。

一切烦恼接来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与人际关系。

个人见解:这里不是叫我们斩断人际关系,就没有不幸了。而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幸就会转变成幸福。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作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一昧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不想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是对自己的执着。

无论是你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考虑“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做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有自己的位置”

个人见解:有点深奥了。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出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平等就是横向关系。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援助成为“鼓励”。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个人见解:不知道横向关系中的赞扬是否被阿德勒思想所允许。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人:不要用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是应该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个人见解:这境界很高了。

要更多的去关心他人,我们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心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纳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说谎。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他者信赖指的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人际关系中也会遭遇诸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们绝不可以搞错事实: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个人见解:最大的不幸,应该是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贡献感”就可以,“幸福即贡献感”。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个人见解:退休老干部在这里很有发言权,特别是临退休的时候,总想做点什么事情,因为总感觉自己已经没用了。越是这样,越要做出点事情来证明自己有用。

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不需要无论如何都想要“特别”,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个人见解:这句很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微的活着。”

把人生当做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从出生开始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死亡的顶点。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连续的点,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要用全部的力量来关注如何度过当下这一刹那,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就会既看不见未来也看不到过去。

个人见解:只要没到最后一刻,未来都不是固定的,生命永远会自己寻找出路。哪怕老天说小明明天就会死,他也可以选择现在抹脖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祝各位都能活在当下,享受幸福的人生。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