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数学思想填报高考志愿

发布于:2025-05-14 ⋅ 阅读:(31) ⋅ 点赞:(0)

人一辈子有很多四年,但是很少有哪个四年对你一生的影响能超过大学这四年。

从18岁到22岁的这几年,是一个人真正成年的过程,很多人会在这段时间里认识一生的朋友,谈第一次真正的恋爱,第一次离开父母,自己生活,第一次醉酒,第一次挣钱……所以,填志愿这件事的重要性,要远远超出学什么、将来做什么工作这个有限的目标。

大学填报志愿比你找一个合适的对象求婚还需要谨慎,结婚了还可以离婚,你选错了大学基本没办法后悔,而且这个标签会跟你一辈子。

本质上,填报高考志愿是数学上的最优化求解问题。你须知道自己的边界条件,然后在有限的方程里求解。应用的说方法是:你优化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未来的总收入?是你找到如意伴侣的概率?是你父母的幸福指数?更糟糕的是,如果你把高考成绩这个变量加进来,那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对于不同的成绩,相对应的优化的函数和最优解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应该这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知道这个孩子具体情况的时候,就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了。你对自己的认知越清晰,也就是边界条件越规范,那么你的解的合理性就最优。

给定任何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这三个维度的优化往往是存在矛盾的。比如,你的成绩可以让你在一所名校上一个冷门的烂专业,或者在一个差一些的学校上一个热门、抢手的专业。再比如,两所学校让你挑,A校排名好,但是在三线城市,B校排名靠后,但是在一线城市,你该怎么选呢?一个人在本科就早早计划好了将来干什么,未必是件好事,太功利、太算计,反倒会让你失去更好的可能性。更好的策略是在一所优秀的大学学好英语、数学之类的基础,然后等毕业的时候,决定研究生去学什么跟职业有关的技能。

填志愿的优化问题用数学思想可以被分解成三个维度来考虑:

一、学校的“好坏”;

二、学校所在的城市的“好坏”;

三、学科的“好坏”。

绝对有益的建议:

第一,学校的好坏比学科的好坏重要。

一个案例是瓦西里老师,他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可能你不知道,瓦西里老师多年前就是一家国际著名广告公司中国创意总监,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广告业牛人。这一切都跟他大学的专业无关,但是跟他大学时代的经历、朋友、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么说吧,如果当年瓦西里老师选择去一个二流学校学颇为时髦的广告专业,那他现在说不定还在什么写字楼里辛勤地思考文案呢。

第二,学校所在城市很重要。

简单地说,就是选择到有活力、机会多的城市去上大学。有活力的大城市给你提供的不只是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人、环境、经历这些对于你会产生更长远的影响因素也许更加重要。在一个小地方上大学,你除了在校园里闷着无处可去,说不定还会养成打游戏的恶习,而在北京混四年,你不知道你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牛人。北上杭广属于绝对的一线城市,机会多多。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活舒适度度绝对是冠绝天下的,自己要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综上所述,合乎数学思想的思考的顺序如下:

首先,不考虑专业,按照你的高考成绩,把能上的学校按照从好到坏排序。找出排在前面的N个“985工程”学校,如果N=0,那么建议重考或放弃高考。第二步,从第一所大学开始,看大学所在城市。 如果这所大学是“中国科技大学”,那么跳到第三步。如果所在城市是一线城市,那么报这所大学,跳到第三步。如果不是,那么接着看下一所。如果到最后还没有出现一线城市,那么建议重考或者放弃高考。第三步,在已选定的学校里,把所有专业按照“录取分高低”排序,找出自己考分能上的最高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