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01:
单选题
数组
Java
1.
若有定义:byte[]x={11,22,33,﹣66};其中0≤k≤3,则对x数组元素错误的引用是()
A
x[5-3]
B
x[k]
C
x[k+5]
D
x[0]
正确答案:C
官方解析:
本题考察数组下标访问的合法性。在Java中,数组的下标必须在0到数组长度-1的范围内。
给定数组byte[] x = {11,22,33,-66},数组长度为4,合法下标范围是0~3。题目中说明0≤k≤3。
选项分析:
A. x[5-3] = x[2],下标为2,在合法范围内,正确
B. x[k],由于k的范围是0~3,下标在合法范围内,正确
C. x[k+5],由于k的范围是0~3,则k+5的范围是5~8,超出了数组的合法下标范围(0~3),会产生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异常,错误
D. x[0],下标为0,在合法范围内,正确
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引用方式,因为必然会导致数组下标越界异常。而其他选项的下标引用都在合法范围内。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数组时要特别注意下标范围的合法性检查。知识点:Java、数组
题友讨论(27)
单选题
数组
复杂度
2.
在一个长度为28的数组中删除第5个元素时(元素序号:1~28),需要向前移动()个元素。
A
22
B
23
C
24
D
25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考查数据结构的数组
知识点:数组、数组、复杂度
题友讨论(4)
单选题
数组
3.
向一个长度为n的向量的第i个元素(1≤i≤n+1)之前插入一个元素时,需向后移动 () 个元素。
A
n-i
B
n-i+1
C
n-i-1
D
i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在向量的第i个位置插入元素时,需要把从第i个位置到最后的所有元素都向后移动一位,才能空出第i个位置放入新元素。
当在第i个位置前插入时:
- 原向量长度为n
- 需要移动从第i个位置到最后(第n个位置)的所有元素
- 移动的元素个数 = n - (i-1) = n-i+1
因此B选项n-i+1是正确答案。
分析其他选项:
A. n-i:少计算了1个元素,因为n-i只计算了i后面的元素个数,没有包含第i个位置本身
C. n-i-1:少计算了2个元素,比正确答案少2
D. i:完全错误的思路,i表示的是插入位置,与需要移动的元素个数无关
举例说明:
如果一个长度为5的向量,要在第2个位置前插入元素:
- 需要移动第2、3、4、5这4个元素
- 计算方式:5-2+1=4个元素
这验证了公式n-i+1的正确性。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40)
单选题
数组
4.
在表长为n的顺序表上做插入运算,平均要移动的结点数为( ) 。
A
n/4
B
n/3
C
n/2
D
n
正确答案:C
官方解析:
在顺序表上进行插入操作时,平均移动结点数为n/2确实是正确答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原因:
1. 在顺序表中插入元素时,需要将插入位置后的所有元素都向后移动一个位置,为新元素腾出空间。
2. 插入位置可能出现在表的任意位置,从1到n+1的任意位置都是等概率的。
3. 具体分析移动次数:
- 在表头插入(第1个位置),需要移动n个元素
- 在第2个位置插入,需要移动n-1个元素
- 在最后插入(第n+1个位置),需要移动0个元素
4. 因此平均移动次数为:
(n + (n-1) + (n-2) + ... + 1 + 0)/(n+1) = (n×(n+1)/2)/(n+1) = n/2
分析其他选项:
A(n/4)错误:明显小于实际平均移动次数
B(n/3)错误:也小于实际平均移动次数
D(n)错误:这是最坏情况下的移动次数(在表头插入),而不是平均情况
所以C选项n/2是正确的,它准确反映了顺序表插入操作的平均移动结点数。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34)
单选题
数组
5.
在以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优于链表存储结构
B
二维数组是其数据元素为线性表的线性表
C
栈的操作方式是先进先出
D
队列的操作方式是先进后出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二维数组的确是其数据元素为线性表的线性表,B选项正确。因为二维数组可以看作是"数组的数组",其中每个一维数组都是一个线性表,而这些一维数组又按顺序排列构成另一个线性表。
分析其他选项的错误原因:
A错误: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各有优劣。顺序存储结构便于随机访问,但插入删除需要移动大量元素;链式存储结构便于插入删除,但随机访问效率较低。不能说哪个完全优于另一个。
C错误:栈(Stack)的操作特点是后进先出(LIFO,Last In First Out),而不是先进先出。栈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D错误:队列(Queue)的操作特点是先进先出(FIFO,First In First Out),而不是先进后出。队列在一端(队尾)插入,在另一端(队头)删除。
所以只有B选项正确地表述了二维数组的本质特征。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20)
单选题
数组
软件工程
6.
若有说明:int a[10];则对数组元素的正确引用是( )。
A
a[10]
B
a[3,5]
C
a(5)
D
a[10-10]
正确答案:D
官方解析:
在数组 a[10] 的声明中,数字10表示数组的长度,数组的下标范围是从0到9。D选项 a[10-10] 等价于 a[0],是一个合法的数组元素引用,指向数组的第一个元素。这是一个正确的数组访问表达式。
分析其他选项:
A错误:a[10] 超出了数组的合法下标范围(0-9),会导致数组越界错误。
B错误:数组元素的引用格式为"数组名[下标表达式]",不能使用逗号分隔的形式 a[3,5],这种语法在C/C++中是非法的。
C错误:a(5) 使用了圆括号而不是方括号,这种语法在C/C++中是错误的。数组元素的访问必须使用方括号[]。
补充说明:
- 数组下标可以是常量、变量或表达式,但计算结果必须是非负整数且在数组大小范围内
- 下标从0开始计数
- 访问数组元素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数组越界知识点:数组、软件工程
题友讨论(24)
单选题
数组
7.
设有数组A[i,j],数组的每个元素长度为3字节,i的值为1到8,j的值为1到10,数组从内存首地址BA开始顺序存放,当用以行为内存放时,元素A[5,8]的存储首地址为()
A
BA+141
B
BA+180
C
BA+222
D
BA+225
正确答案:A
你的答案:B
官方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和地址计算。以行为内存放方式时,需要计算A[5,8]的存储首地址。
计算过程如下:
1. 每个元素占3字节
2. 数组范围是8行10列,共80个元素
3. 按行存放时,先存完第1行,再存第2行,依此类推
4. A[5,8]表示第5行第8个元素
5. 在A[5,8]之前有:
- 完整的4行: 4×10×3 = 120字节
- 第5行的前7个元素: 7×3 = 21字节
所以总偏移量 = 120 + 21 = 141字节
因此A[5,8]的存储首地址为BA+141,选项A正确。
分析其他选项:
B(BA+180)错误:计算偏移量时可能误将行数×列数直接相乘(5×8×3=120)
C(BA+222)错误:可能按列优先存储方式计算
D(BA+225)错误:计算方法不当,得出的偏移量过大
重点是要理解:
1. 按行存储方式下数组元素的连续存放顺序
2. 正确计算目标元素前面所有元素占用的字节数
3. 注意每个元素占3字节这个条件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32)
单选题
数组
8.
数组A的每个元素需要4个字节存放,数组有8行 10列,若数组以行为主顺序存放在内存SA开始的存储区中,则A中8行5列的元素的位置是()
A
SA+74
B
SA+292
C
SA+296
D
SA+300
正确答案:C
官方解析:
这道题考察了二维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和地址计算。
计算步骤如下:
1. 数组每个元素占4字节
2. 数组为8行10列
3. 以行为主顺序存储,意味着同一行的元素在内存中连续存储
4. 要找第8行第5列的元素位置
计算公式:
元素地址 = 起始地址 + (行号-1) × 列数 × 字节数 + (列号-1) × 字节数
= SA + (8-1) × 10 × 4 + (5-1) × 4
= SA + 70 × 4 + 16
= SA + 280 + 16
= SA + 296
因此答案C: SA+296是正确的。
分析其他选项:
A:SA+74明显过小,一行数据就占40字节(10×4)
B:SA+292数值接近但计算不准确
D:SA+300数值偏大,超出了实际位置
注意事项:
- 行号和列号都是从1开始计数
- 计算时要考虑每个元素占用的字节数
- 以行为主顺序存储的特点是同一行元素在内存中连续存储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22)
单选题
复杂度
数组
排序
递归
9.
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表明该算法的( )
A
问题规模是n2
B
执行时间等于n2
C
执行时间与n2成正比
D
问题规模与n2成正比
正确答案:C
你的答案:D
官方解析:
时间复杂度O(n²)表示算法的执行时间增长率与输入规模n的平方成正比。C选项"执行时间与n²成正比"准确描述了这一特性。
分析其他选项:
A错误:时间复杂度O(n²)描述的是算法执行时间的增长趋势,而不是问题规模。问题规模n是输入数据的大小。
B错误:时间复杂度O(n²)并不意味着实际执行时间严格等于n²,而是表示执行时间的增长率与n²成正比。实际执行时间还要考虑系统环境、常数项等因素。
D错误:问题规模n是算法的输入规模,与时间复杂度O(n²)描述的执行时间增长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问题规模是输入,而时间复杂度是输出特征。
补充说明:
时间复杂度使用大O符号表示算法执行时间的渐进上界。O(n²)意味着当输入规模n足够大时,算法的执行时间不会超过k×n²的增长速度,其中k为某个常数。这种渐进性质正是"成正比"的体现。知识点:数组、排序、数组、排序、递归、复杂度
题友讨论(0)
单选题
数组
10.
以下哪个选项正确定义了一维数组。()
A
char a[] = {'0', '1', '2', '3', '\0'};
B
char a = {'A', 'B', 'C'};
C
int a[] = "0123";
D
int a[3] = {0, 1, 2, 3};
正确答案:A
官方解析:
B选项中a并没有定义成数组,而是字符,会出错;
C选项整型数组不能被赋值字符串;
D选项定义的初值个数超过了数组的长度;
所以正确答案为A。
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1)
单选题
数组
11.
采用压缩存储之后,下三角矩阵的存储空间可以节约一半,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A
正确
B
不正确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下三角矩阵的压缩存储空间节约量并不是完全的一半,这取决于矩阵的维度。选择B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
1. 对于n阶方阵,完整存储需要n×n个元素空间
2. 下三角矩阵的非零元素个数为n×(n+1)/2,包括:
- 主对角线上的n个元素
- 下三角部分的n×(n-1)/2个元素
3. 实际节省的空间计算:
- 原始存储空间: n×n
- 压缩后存储空间: n×(n+1)/2
- 节省空间比例 = (n×n - n×(n+1)/2) / (n×n)
= (2n×n - n×(n+1)) / (2n×n)
= (2n×n - n×n - n) / (2n×n)
= (n×n - n) / (2n×n)
= (n-1) / (2n)
4.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 当n很大时,节省比例接近1/2
- 当n较小时,节省比例小于1/2
因此,说"可以节约一半"这种笼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节省的空间取决于矩阵的阶数。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37)
单选题
数组
12.
数组常用的两种基本操作是( )。
A
建立与删除
B
删除与查找
C
查找与修改
D
插入与索引
正确答案:C
官方解析:
对于链表来说,数组在查找与修改时的时间复杂度远小于链表。
插入和删除用链表更方便,所以正确答案为C。
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7)
单选题
查找
数组
13.
对有序数组{2、11、15、19、30、32、61、72、88、90、96}进行二分查找,则成功找到15需比较()次
A
3
B
4
C
2
D
5
正确答案:C
你的答案:A
官方解析:
让我们通过二分查找的具体步骤来分析查找15的过程:
第1次比较:
中间位置是第6个元素32
15 < 32,所以在左半部分继续查找{2,11,15,19,30}
第2次比较:
中间位置是第3个元素15
找到目标值15,查找结束
因此总共比较了2次就找到了目标值15,所以C选项(2次)是正确答案。
分析其他选项:
A选项(3次)错误:实际只需2次就找到了,3次比较过多
B选项(4次)错误:比较次数远超实际需要的2次
D选项(5次)错误:在有序数组中使用二分查找,不可能需要这么多次比较
这里的关键是理解二分查找的特点:
1. 每次比较都会将搜索范围缩小一半
2. 对于有序数组来说,二分查找效率很高
3. 元素15在数组前半部分的位置比较靠前,所以很快就能找到
因此在这个特定的有序数组中,找到15确实只需要2次比较。知识点:数组、查找
题友讨论(23)
单选题
数组
14.
在一个二维数组A中,假设每个数组元素的长度为3个存储单元,行下标i为0~9,列下标j为0~7,从首地址180开始连续按行优先存放,在这种情况下,元素A[8][4]的起始地址为()。
A
380
B
384
C
398
D
407
正确答案:B
你的答案:A
官方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了二维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方式和地址计算。
要计算A[8][4]的起始地址,需要:
1. 确定每个元素占用的存储单元:3个存储单元
2. 确定数组的存储方式:行优先存储
3. 计算A[8][4]前面有多少个元素:
- 完整的8行:8×8=64个元素
- 第9行(下标为8)已经过的元素:4个
所以总共经过了68个元素,每个元素占3个存储单元,
因此从首地址180开始,需要偏移:68×3=204个存储单元
最终地址 = 180 + 204 = 384
所以B选项384是正确答案。
分析其他选项:
A(380):计算偏移量时可能少算了几个元素
C(398):可能多算了几个存储单元的偏移量
D(407):明显偏大,且不符合存储单元的对齐原则
这里关键是要理解:
1. 二维数组在内存中实际是按行连续存储的
2. 每个元素占用的存储单元数要考虑在内
3. 起始地址加上偏移量就是目标元素的地址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0)
单选题
数组
15.
在计算机存储结构中大多数存放方式为一维,但是数组的存放方式为二维,下列属于数组存放方式的是()
A
顺序存储结构
B
链表存储结构
C
索引存储方式
D
其余都不对
正确答案:A
官方解析:
数组在计算机内存中采用顺序存储结构进行存储,这是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存储方式。不论是一维数组还是多维数组,元素在内存中都是连续存放的。
分析各选项:
A正确:顺序存储结构是数组的基本存储方式。数组中的元素按照下标顺序依次存储在连续的内存空间中,这种存储方式使得可以通过首地址和下标快速访问任意元素。
B错误:链表存储结构是通过节点之间的指针链接来实现的非连续存储方式,与数组的顺序存储特点不符。
C错误:索引存储方式通常用于数据库等场景中建立索引表来加快检索速度,这不是数组的基本存储方式。
D错误:既然A选项已经是正确答案,说明数组确实采用顺序存储结构,因此"其余都不对"的说法不成立。
特别说明:虽然题干提到数组可以是二维的,但无论是一维数组还是多维数组,在实际的物理存储时都是通过顺序存储结构,按照特定的访问规则(如行优先)将多维映射到一维存储空间中。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0)
单选题
数组
16.
已知 10*12 的二维数组 A ,以行序为主序进行存储,每个元素占 1 个存储单元,已知 A[1][1] 的存储地址为 420 ,则 A[5][5] 的存储地址为 ( )
A
470
B
471
C
472
D
473
正确答案:C
你的答案:B
官方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了二维数组的内存地址计算。
在二维数组行序为主序存储时,元素在内存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连续存储。对于A[i][j],其地址计算公式为:
基地址 + (i-1)*n + (j-1)
其中n为列数,本题中n=12
已知A[1][1]地址为420,则A[5][5]的地址计算过程为:
1. 先计算行的偏移:(5-1)*12 = 48
2. 再计算列的偏移:(5-1) = 4
3. A[5][5]的地址 = 420 + 48 + 4 = 472
因此C选项472是正确答案。
分析其他选项:
A(470)错误:计算结果偏小,没有正确计算行列偏移
B(471)错误:计算结果偏小,可能只计算了行的偏移
D(473)错误:计算结果偏大,在正确计算基础上多加了1
这类题目的关键是:
1. 理解行序为主序的存储方式
2. 正确使用地址计算公式
3. 注意数组下标是从1开始的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46)
单选题
数组
17.
定义数组char a[][3] = {1,2,3,4,5,6,7,8},则数组a的第一维的大小是多少。 ()
A
2
B
3
C
4
D
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由题目知二维数组的列为3,一共有8个元素,所以行为3,第一维大小为3,第二维大小为3,第三维大小为2。
正确答案为B。
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12)
单选题
数组
18.
设一维数组中有n个数组元素,则读取第i个数组元素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A
O(n)
B
O(nlog2n)
C
O(1)
D
O(n2)
正确答案:C
官方解析:
一维数组是一种顺序存储的线性数据结构,数组中的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当我们需要读取数组中第i个元素时,由于数组支持随机访问,可以直接通过首地址加上偏移量i就能访问到目标元素,这个过程是一个固定时间的操作,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1)。
分析其他选项:
A错误:O(n)表示需要遍历整个数组才能找到目标元素,这明显不符合数组的随机访问特性。数组不需要遍历就能直接访问任意位置的元素。
B错误:O(nlog2n)通常出现在一些排序算法中,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单纯的数组元素访问操作不需要这么高的时间复杂度。
D错误:O(n²)表示需要两层循环才能完成的操作,比如某些排序算法。访问单个数组元素是一个简单的直接寻址操作,不需要任何循环。
这道题的关键是理解数组的随机访问特性,即可以通过下标直接访问任意位置的元素,而不需要从头开始查找。这种直接访问的特性使得数组读取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1)。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20)
单选题
数组
19.
假设 8 行 10 列的二维数组a[1…8 , 1…10] 分别以行序为主序和以列序为主序顺序存储时,其首地址相同,那么以行序为主序时元素 a[3 , 5] 的地址与以列序为主序时() 元素相同。注意:第一个元素为a[1][1]
A
a[7,3]
B
a[8,3]
C
a[3,4]
D
ABC都不对
正确答案:D
你的答案:B
官方解析:
注意数组下标从1开始。
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70)
单选题
数组
20.
设有一个 10 阶的对称矩阵 A ,采用压缩存储方式,以行序为主存储, a[1][1] 为第一个元素,其存储地址为 1 ,每个元素占 1 个地址空间,则 a[8][5]的地址为 。
A
13
B
33
C
18
D
40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对于10阶对称矩阵的压缩存储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压缩存储的原理和地址计算方法。
对称矩阵的特点是a[i][j] = a[j][i],因此只需要存储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即可。在行序为主的压缩存储方式下,元素a[i][j](i≤j)的地址计算公式为:
addr = i*(2n-i+1)/2 + (j-i) + 1
其中n为矩阵阶数,这里n=10。
对于a[8][5],由于i>j(8>5),我们需要转换为a[5][8](因为它们相等),此时:
i=5,j=8,n=10
代入公式:
addr = 5*(2*10-5+1)/2 + (8-5) + 1
= 5*(16)/2 + 3 + 1
= 40 + 3 + 1
= 33
所以a[8][5]的地址为33,B选项正确。
分析其他选项:
A(13):计算错误,明显偏小
C(18):未正确使用压缩存储地址计算公式
D(40):未考虑对称性质,直接使用原始位置计算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47)
单选题
数组
21.
有一个100*90的稀疏矩阵,非0元素有10个,设每个整型数占2字节,则用三元组表示该矩阵时,所需的字节数是()
A
60
B
66
C
18000
D
33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稀疏矩阵的三元组存储方式及空间计算。
让我们逐步分析:
1. 三元组表示法需要存储的内容:
- 矩阵的行数(100)、列数(90)和非零元素个数(10)各占2字节
- 每个非零元素需要存储:行号(2字节)、列号(2字节)、元素值(2字节)
2. 计算总字节数:
- 矩阵基本信息: 2 + 2 + 2 = 6字节
- 非零元素信息: 10 * (2 + 2 + 2) = 60字节
- 总计: 6 + 60 = 66字节
因此B选项66是正确答案。
分析其他选项:
A(60)错误:只计算了非零元素占用的空间,漏掉了矩阵基本信息的6字节
C(18000)错误:这是按照普通二维数组方式计算得到的结果(100*90*2=18000字节)
D(33)错误:计算方法错误,可能是某些数据漏算了一半
这道题体现了稀疏矩阵采用三元组存储相比普通二维数组可以显著节省存储空间的优势。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74)
单选题
数组
22.
在程序设计中,要对两个16K×16K的多精度浮点数二维数组进行矩阵求和时,行优先读取和列优先读取的区别是()
A
没区别
B
行优先快
C
列优先快
D
2种读取方式速度为随机值,无法判断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数据访问的局部性原理(空间局部性)对程序性能有重要影响。这道题考察了矩阵运算中内存访问模式对性能的影响。
行优先读取更快的原因是:
1. 计算机内存是按行存储二维数组的,相邻元素在物理内存中连续存储
2. 行优先访问符合CPU缓存的预取机制,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局部性
3. 每次读取可以最大化利用缓存行(cache line),减少缓存未命中的次数
而列优先读取会导致:
1. 访问内存时跳跃性大,不连续
2. 频繁发生缓存未命中(cache miss)
3. 需要更多的内存访问操作,影响性能
分析其他选项:
A错误:两种访问方式在性能上有明显区别
C错误:列优先访问会导致更多的缓存缺失,性能较差
D错误:基于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内存访问特性,可以确定行优先访问更快
对于16K×16K这样大规模的矩阵运算,内存访问模式对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选择合适的访问方式(行优先)很重要。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33)
单选题
数组
23.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是一种( )的存储结构。
A
随机存取
B
顺序存取
C
索引存取
D
散列存取
正确答案:A
官方解析: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采用随机存取的方式,这是因为顺序存储结构使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中的各个元素,通过首地址和元素序号就能直接计算出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可以在O(1)时间内访问任意位置的元素。
分析其他选项:
B错误:顺序存取是指必须按照存储的物理顺序依次访问元素,如链表结构,而顺序存储结构不需要按顺序访问。
C错误:索引存取是指通过建立索引表来访问数据,这是一种逻辑结构而非物理存储结构。
D错误:散列存取是指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存储位置来访问元素,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散列表(哈希表)的实现,与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无关。
顺序存储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支持随机存取,可以直接用地址计算公式访问任意位置的元素,这大大提高了访问效率,是其区别于其他存储结构的关键特征。这也是为什么A选项是正确答案的根本原因。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19)
单选题
数组
24.
执行以下代码段会输出什么结果。()
1
2
3
char
s[5];
s =
"good"
;
printf
(
"%s"
, s);
A
g
B
good
C
"good"
D
编译出错
正确答案:D
官方解析:
正确答案为D。定义了数组s,s为数组名,代表数组的首地址,不能直接赋值,所以编译出错。
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7)
单选题
数组
25.
数组定义为”int a[4][5];”, 引用”*(a+1)+2″表示()(从第0行开始)
A
a[1][0]+2
B
a数组第1行第2列元素的地址
C
a[0][1]+2
D
a数组第1行第2列元素的值
正确答案:B
官方解析:
在C语言中,这个题目考察了指针运算和数组寻址的知识。
*(a+1)+2 的运算过程如下:
1. a 是二维数组的首地址,a+1 表示移动到第1行的首地址(即跳过第0行)
2. *(a+1) 表示取第1行的首地址
3. *(a+1)+2 表示在第1行首地址上偏移2个元素,即得到第1行第2列元素的地址
因此 B 选项"a数组第1行第2列元素的地址"是正确答案。
分析其他选项:
A错误:a[1][0]+2 表示第1行第0列元素的值加2,与题目表达式完全不同
C错误:a[0][1]+2 表示第0行第1列元素的值加2,与题目表达式完全不同
D错误:题目表达式得到的是元素地址,而不是元素值。要获取元素值需要再加一次解引用,即 *(*(a+1)+2)
这个题目的关键是要理解:在二维数组中,*(a+i)+j 等价于 &a[i][j],表示第i行第j列元素的地址。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34)
单选题
数组
26.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是一种() 的存储结构,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是一种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
A
随机存取
B
顺序存取
C
索引存取
D
散列存取
正确答案:A
官方解析:
这道题目考察了线性表的存储结构特点。
顺序存储结构是随机存取的存储结构,因为可以通过首地址和元素序号直接计算出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访问任意元素所需时间相等。而第二句话中说的"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是一种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是错误的表述,链式存储结构实际上是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
分析其他选项:
B错误:顺序存取指的是必须从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查找才能找到目标元素,这是链式存储结构的特点而不是顺序存储结构的特点。
C错误:索引存取是通过建立索引表来实现的存取方式,不是顺序存储结构的基本特征。
D错误:散列存取是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存储位置的存取方式,与顺序存储结构的存取方式不同。
补充说明:正是因为顺序存储结构在物理空间上是连续的,且每个元素大小固定,因此可以实现随机存取,这是它相比链式存储结构的一个重要优势。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15)
单选题
数组
堆
排序
27.
将整数数组( 7-6-3-5-4-1-2 )按照堆排序的方式进行升序排列,请问在第一轮排序结束之后,数组的顺序是()
A
1-2-3-4-5-6-7
B
2-6-3-5-4-1-7
C
6-5-3-2-4-1-7
D
5-4-3-2-1-6-7
正确答案:C
参考答案: C 首先原始堆如左上角图所示,堆排序首先将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互换,形成右上角的图,然后对未排序的部分维护堆的性质,从堆顶元素开始互换,2的左右分别是6和3,由于6比3大,因此2与6互换形成左下角的图,然后2的左右分别是5和4,由于5比4大,因此2与5互换形成最终的堆如右下角图所示 因此顺序为6532417
知识点:数组、堆、排序、Java工程师、2017
题友讨论(50)
单选题
数组
28.
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均不是线性结构。(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A
你的答案:B
官方解析:
线性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线性关系的数据结构,而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确实不属于线性结构,所以A选项正确。
具体分析如下:
1. 线性结构的特点:
- 数据元素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 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每个数据元素只有一个前驱和一个后继
- 典型的线性结构包括:顺序表、链表、栈、队列等
2. 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的特点:
- 数据元素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 一个元素可能有多个相邻元素
- 数据在逻辑上呈现出网格状或立体状的组织形式
- 存在行、列等多个维度的关系
3. B选项错误原因:
B选项认为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是线性结构,这与事实不符。虽然在物理存储上可能是线性的,但在逻辑结构上确实是非线性的,因为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因此,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确实不是线性结构,A选项"正确"是对的。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40)
单选题
数组
29.
执行以下代码段(程序已包含所有必需的头文件)会输出什么结果。()
1
2
3
4
char
a[2][3];
strcpy
(a[0],
"ab"
);
strcpy
(a[1],
"cd"
);
printf
(
"%s"
, a);
A
ab
B
abcd
C
ab cd
D
编译出错
正确答案:A
你的答案:C
官方解析:
正确答案为A。上述执行后相当于a[2][3] = {{'a', 'b', '\0'}, {'c', 'd', '\0'}};,在输出字符串的时候以'\0'为止结束字符串,所以输出的是字符串"ab"。
知识点:数组
题友讨论(12)
多选题
数组
C语言
30.
已知数组D的定义是int D[4][8];现在需要把这个数组作为实参传递给一个函数进行处理。下列可以作为对应的形参变量说明的是()。
A
int D[4][]
B
int *s[8]
C
int(*s)[8]
D
int D[][8]
正确答案:CD
官方解析:
在C语言中,将二维数组作为函数参数传递时,需要正确声明形参以匹配实参的类型。本题中实参是int D[4][8]二维数组。
选项C和D都是正确的形参声明方式:
C选项 int (*s)[8]:
- 声明了一个指向包含8个int元素的数组的指针
- 这种声明方式可以正确接收二维数组,其中第二维大小必须指定为8
- (*s)表示s是一个指针,指向的是长度为8的一维数组
D选项 int D[][8]:
- 这是C语言允许的简化写法
- 第一维可以省略不写,但第二维必须明确指定为8
- 编译器会将其处理为指向int[8]数组的指针
分析错误选项:
A选项 int D[4][]:
- 错误,C语言要求除第一维外,其他维度的大小必须明确指定
- 不能省略第二维的大小
B选项 int *s[8]:
- 错误,这表示一个包含8个int指针的数组
- 与原二维数组的类型不匹配
总的来说,在二维数组作为函数参数时,必须明确指定除第一维以外所有维度的大小,C和D选项都符合这一要求。知识点:数组、C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