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ph LR
A[局域网基础] --> B[5.1 核心概念]
A --> C[5.2 协议体系]
A --> D[5.3 以太网技术]
A --> E[5.4 网络设备]
B --> B1[定义与特性]
B --> B2[拓扑结构]
B --> B3[技术三要素]
C --> C1[IEEE 802标准族]
C --> C2[帧结构与MAC]
C --> C3[介质访问控制]
D --> D1[10M~100G演进]
D --> D2[编码与物理层规范]
E --> E1[物理层设备]
E --> E2[数据链路层设备]
5.1 局域网核心概念(LAN)
1. 定义与特性
特性 | 技术细节 | 实际影响 |
---|---|---|
地理范围 | 10m~10km(单组织管理) | 低延迟(<1ms) |
传输速率 | 10Mbps~100Gbps | 支持实时应用(VoIP/视频) |
误码率 | 10⁻⁸~10⁻¹²(光纤最优) | 高可靠性传输 |
拓扑灵活性 | 星型/总线/环型/树型混合 | 易扩展(如树型分层部署) |
核心优势 | 广播功能+资源共享 | 降低IT成本(如NAS共享存储) |
2. 组成与分类
硬件分层模型
┌─ 工作站(终端设备)
├─ 服务器(数据中心)
├─ 网卡(MAC层寻址)
├─ 传输介质(物理层)
│ ├─ 有线:Cat6/光纤(多模OM3/单模OS2)
│ └─ 无线:802.11ax(Wi-Fi 6)
└─ 互连设备
├─ 物理层:Hub/中继器(信号放大)
└─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MAC过滤)
软件组成
软件类型 | 典型实例 | 功能定位 |
---|---|---|
网络操作系统 | Windows Server/Linux | 资源管理与服务提供 |
网络协议 | IEEE 802.3/IPX/SPX | 数据传输规则定义 |
通信软件 | 网络浏览器 / 即时通信工具 | 应用层交互接口 |
技术三要素决定性能
要素 | 选项 | 典型应用 |
---|---|---|
拓扑结构 | 星型(主流)、环型(工业控制) | 企业网:星型+树型冗余 |
传输媒体 | 光纤(骨干)、Cat6(桌面) | 数据中心:40G QSFP+光纤 |
媒体访问控制 | CSMA/CD(以太网)、Token(确定性网络) | 实时系统:TSN(时间敏感网络) |
3. 拓扑结构对比
类型 | 冲突管理 | 故障影响 | 案例 |
---|---|---|---|
总线型 | CSMA/CD竞争 | 单点故障全网瘫痪 | 早期10Base5粗缆网络 |
星型 | 交换机集中控制 | 单链路故障隔离 | 现代企业网(90%+) |
环型 | Token Passing | 双向环自愈 | FDDI/工业环网 |
⚠️ 扩展:SDN(软件定义网络)通过控制器动态调整拓扑,解决传统僵化问题
5.2 IEEE 802标准与以太网协议
1. IEEE 802协议栈分层
┌─ LLC子层(802.2,逻辑链路控制):多路复用(SAP标识)
│ 例:IP over Ethernet → SAP=0x0800
├─ MAC子层(介质访问控制)
│ ├─ 802.3(CSMA/CD)
│ ├─ 802.5(Token Ring)
│ └─ 802.11(无线CSMA/CA)
└─ 物理层(PHY)
├─ 编码:4B/5B(100Base-TX)、8B/10B(1000Base-X)
└─ 介质规范:Base-T(双绞线)、Base-X(光纤)
标准族核心映射:
标准号 | 技术内容 | 应用场景 |
---|---|---|
IEEE 802.3 | CSMA/CD 以太网 | 局域网主干 |
IEEE 802.5 | 令牌环网 | 早期 IBM 网络 |
IEEE 802.11 | 无线局域网(Wi-Fi) | 移动设备接入 |
IEEE 802.1Q | VLAN 帧标记 | 虚拟局域网划分 |
2. 以太网帧结构与 MAC 地址机制
- Ethernet II帧结构
- 类型:表示上一层使用的协议
- MAC帧结构
| 6B 目标MAC | 6B 源MAC | 2B 类型 | 46~1500B 数据 | 4B FCS |
- MAC地址格式:
- 前6位:网络制造商,后6位网卡地址
- 类型字段:
0x0800
=IPv4,0x86DD
=IPv6,0x8100
=802.1Q VLAN
3. 介质访问控制技术体系
-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 冲突检测):
- 工作原理(★四步法则):
- 先听后发:发送前检测信道是否空闲
- 边听边发:发送时持续检测冲突
- 冲突停止:发现冲突立即终止传输
- 随机重发: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公式:时间,k为冲突次数且k≤10)
- 冲突域:共享介质上所有节点构成一个冲突域,集线器环境下冲突频发
- 工作原理(★四步法则):
- 令牌环(Token Ring):
- 核心机制:令牌(特殊帧)循环传递,持有令牌节点才能发送数据
- 优缺点:
✅ 重负载下效率高(无冲突),✅ 支持优先级
❌ 轻负载时存在令牌等待延迟,❌ 环路维护复杂
(3)令牌环 vs CSMA/CD
指标 | CSMA/CD | 令牌环 | 令牌总线 |
---|---|---|---|
控制类型 | 随机争用 | 确定型 | 确定型 |
实时性 | 固定时延 | 固定时延 | |
典型应用 | 以太网 | FDDI | 早期工业网络 |
协议复杂度 | 低 | 高,增加机位难 | 中 |
5.3 以太网技术演进
1. 速率演进与技术突破
核心驱动力:
- 编码效率提升:曼彻斯特(50%)→ 4B/5B(80%)→ 8B/10B(80%)→ PAM-4(200%)
- 全双工普及:CSMA/CD淘汰(万兆起),交换机点对点无冲突传输
2. 物理层标准对比
标准 | 速率 | 编码 | 介质 | 最大距离 | 应用场景 |
---|---|---|---|---|---|
10Base-T | 10 Mbps | 曼彻斯特 | Cat3 UTP | 100 m | 早期办公网(已淘汰) |
100Base-TX | 100 Mbps | 4B/5B | Cat5 UTP | 100 m | 主流桌面(2000年代) |
1000Base-T | 1 Gbps | PAM-5 | Cat5e/6 UTP | 100 m | 现代企业桌面/服务器接入 |
1000Base-SX | 1 Gbps | 8B/10B | MMF(850nm) | 550 m | 数据中心机柜互连 |
10GBase-T | 10 Gbps | 128-DSQ | Cat6a/7 UTP | 100 m | 高性能工作站/服务器集群 |
10GBase-LR | 10 Gbps | 64B/66B | SMF(1310nm) | 10 km | 城域网骨干 |
100GBase-LR4 | 100 Gbps | 64B/66B | SMF(4×WDM波长) | 10 km | 数据中心互联 |
- 10Base-T 平滑升级至 100Base-TX:
- 替换核心交换机及服务器等核心设备
- 更新接入层交换机与终端网卡
- 布线升级
- 端口速率、双工模式等的配置调整
- 测试验证
🔍 关键技术解析:
- PAM-5编码:5电平调制(-2,-1,0,+1,+2),每符号2bit,波特率=125Mbaud(1Gbps)
- 128-DSQ:双符号编码,抗干扰增强(10GBase-T)
- 硅光技术:100G+时代核心,光电器件集成降低功耗(如Intel 100G PSM4模块)
3. 高速以太网核心机制
(1)帧结构优化
- 巨型帧(Jumbo Frame):
- 传统帧:1518字节 → 巨型帧:9000字节
- 优势:降低协议开销(帧头/帧尾占比从3.3%→0.4%)
(2)流量控制
机制 | 原理 | 适用场景 |
---|---|---|
802.3x暂停帧 | 接收方发送PAUSE帧要求暂停发送 | 传统半双工环境 |
ECN | IP层显式拥塞通知 | 数据中心(RoCEv2协议) |
PFC | 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802.1Qbb) | 无损网络(AI训练集群) |
4. 400G以太网与未来
(1)关键技术
- PAM-4编码:4电平调制(2bit/符号),波特率=53 GBaud(400G)
- 代价:信噪比要求提升(较NRZ高9dB)
- CPO(共封装光学):光引擎与交换机芯片同封装,降低功耗30%
(2)标准演进
标准 | 速率 | 介质 | 发布时间 | 应用目标 |
---|---|---|---|---|
IEEE 802.3bs | 400G | SMF/MMF | 2017 | 超算中心 |
IEEE 802.3cm | 800G | 8×光纤 | 2022 | AI训练集群 |
IEEE 802.3db | 1.6T | 硅光集成 | 2025+ | 6G骨干网 |
⚠️ 挑战:
- 热管理:400G交换机功耗>1000W/机架单元
- 信号完整性:56 GBaud以上PCB布线要求<0.5dB插入损耗
5.4 网络设备深度解析
1. 设备分层
2. 核心设备详解
▶ 物理层设备
- 中继器(Repeater):
- 功能:放大整形衰减信号,延长传输距离,遵循以太网 5-4-3 规则
- 局限:不隔离冲突域,所有端口共享同一冲突域
- 集线器(Hub):
- 本质:多端口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
- 特点:
✅ 价格低廉 ❌ 所有端口共享带宽 ❌ 广播模式易导致冲突 - 典型场景:早期小型共享式网络
▶ 数据链路层设备
- 网卡(NIC):
- 配置网卡
- 核心功能:
- 配置网卡
MAC地址处理 + CSMA/CD协议实现 + 数据帧封装/解封 + 串并转换
- 交换机(Switch):
- 工作原理:基于 MAC 地址构建转发表,实现端口间数据转发
- 核心优势:
✅ 隔离冲突域(每个端口独立冲突域)
✅ 全双工模式下带宽翻倍(如 100M 端口实际可用 200M)
- 分类对比:
类型 | 核心特性 | 应用场景 |
---|---|---|
二层交换机 | 基于 MAC 地址转发,无路由功能 | 接入层终端互联 |
三层交换机 | 支持 IP 路由,兼具二层转发能力 | 汇聚层网络互联 |
模块化交换机 | 可扩展接口模块,支持高带宽需求 | 数据中心核心层 |
- 级联 vs 堆叠:
方式 | 连接介质 | 带宽特性 | 管理复杂度 |
---|---|---|---|
级联 | 普通网线 | 单链路带宽瓶颈 | 低 |
堆叠 | 专用堆叠线缆 | 高带宽聚合 | 高 |
▶ 网络层设备
- 路由器(Router):
- 核心功能:
- 网络互联(不同 IP 网段间转发)
- 路由选择(基于路由表最优路径计算)
- 广播隔离(每个端口为独立广播域)
- 关键组件:
路由表 + 转发引擎 + 网络接口模块
- 典型场景:企业网出口、不同子网间互联
- 核心功能:
3. 设备功能对比表(
设备 | OSI 层 | 转发依据 | 冲突域隔离 | 广播域隔离 | 典型带宽 |
---|---|---|---|---|---|
集线器 | 物理层 | 广播 | 否 | 否 | 10/100M 共享 |
二层交换机 | 数据链路层 | MAC 地址 | 是 | 否 | 100M/1G 独立 |
路由器 | 网络层 | IP 地址 | 是 | 是 | 1G/10G 高速 |
4. 冲突域与广播域控制
设备 | 冲突域数量 | 广播域数量 | 隔离能力 |
---|---|---|---|
集线器 | 1(全共享) | 1 | 无 |
二层交换机 | 每端口1个 | 1(默认) | 隔离冲突域 |
VLAN交换机 | 每端口1个 | 每VLAN 1个 | 隔离冲突域+广播域 |
路由器 | 每端口多个 | 每端口1个 | 隔离冲突域+广播域 |
🔧 设计案例:
企业网架构:接入层(VLAN隔离) → 汇聚层(L3交换) → 核心层(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