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公司一个共同的声音是:
“采购越来越贵了。”
- 老板在问:“为啥今年的采购成本又涨了?不是谈过价格了吗?”
- 财务在问:“我们材料费、包装费怎么又超预算了?”
- 供应链在说:“是市场涨价,不是我们管不住。”
- 而采购则一脸无奈:“我们也压了,但价格就是降不下来啊……”
听上去,似乎大家都没错。但结果是一样的
——采购成本就是控制不住,在涨。
那这事儿到底是为什么?涨得合不合理?能不能压下来?到底是供应商在涨,还是我们自己结构有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讲明白这件事:
企业采购成本越来越贵,根源在哪?要怎么用数据把它分析清楚?
说白了,我们就是要搞明白三个问题:
- 成本到底是怎么涨上去的?
- 背后有没有结构性的问题?
- 能不能用一套数据分析方法把问题拆出来,真正做到“有得说、有得改”?
这篇就一条一条讲清楚。
一、成本真的在涨吗?别被“总额”吓到,要先拆结构
很多公司觉得采购贵,是因为财务报表上的“采购支出”一条线往上冲。
但你要知道,总额本身说明不了什么。
因为总额上涨,可能是:
- 价格涨了?
- 数量多了?
- 采购结构变了?
所以第一步,不是感慨贵,而是拆账,拆结构。
举个例子:
你去年花了 500 万买原材料,今年花了 600 万,看起来涨了 100 万。但一拆发现:
- 单价只涨了 1%,但你多采购了 15%;
- 有两个新产品上线,用料不同;
- 部分原来从国内采购的材料,转成了海外进口,单价自然高。
所以第一步,拉一张采购总账拆解表,结构如下:
你要说服老板和财务,得从这类表格讲起,而不是光说一句“贵是有原因的”。
二、涨价的根源,到底在哪?三类问题要分清
采购贵,可能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市场原因、内部管理、供应策略。
下面我们来一条一条拆。
1. 市场价格上涨
比如铜、锂、石油等大宗材料,在国际市场涨价时,你就是再会谈判,也不可能拿到去年的价。
但很多公司连“涨了多少”都说不清,只能被动接受。
正确的做法是:
- 建立采购物料的“外部价格监控机制” → 用 BI 工具或Excel建一张价格趋势表,和市场价格做对比。
- 拉一张价格偏离分析表 → 我们的采购价和市场参考价偏差多少?是否有谈判空间?
指标建议:
- 单位物料价格同比涨幅
- 市场价 vs 实际采购价偏差率
- 是否存在“价格传导滞后”
如果你能把这个图做给老板看,第一句话就可以说:
“这批涨价我们没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压住了3个点,已经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这就是控制不了的部分,也能做得有理有据。
2. 内部采购不规范
这是很多企业采购贵的核心根源,但很少有人讲清楚。
典型的几个问题:
❶ 多供应商,小批量,议价空间差
每次采购都找几个熟的,单次下单数量少,谈判优势也没建立。尤其中小企业,最容易出现这种“碎片化采购”。
数据建议分析:
- 某一物料的供应商数量 ≥ 5 家?
- 年采购金额前20的物料是否有集中采购协议?
- 采购订单是否存在大量“小额频次”现象?
❷ 临时采购太多,错过批量议价机会
生产现场要啥就临时采啥,甚至都不提前备料,采购只能临时加价调货。
建议分析:
- 临时订单占比(计划外采购金额 / 总采购金额)
- 采购申请周期 vs 实际采购周期(延迟率)
数据越碎,价格越高。你想把价格谈下来,得先把“谁在什么时间采购了什么东西”搞清楚。
3. 供应策略不科学(结构性浪费)
有些公司习惯了“多地采购”“就近采购”,听起来是灵活,实际上成本控制非常弱。
比如:
- 海外仓 + 国内仓 同时备货,重复采购;
- 同一物料有多个规格但功能一样,只因为部门习惯不同;
- 拿小额去找二级分销商买材料,价格自然更高。
建议用 BI 做以下分析:
- 同类材料的规格是否可统一?
- 材料用途是否存在交叉冗余?
- 单位价格分布:有没有异常高价?
三、用数据怎么分析?建一套采购成本分析模型
讲了这么多,可能你会问:“我怎么把这些问题系统化地分析?”
我们建议你从这四个角度,搭建一套采购成本分析逻辑模型,无论你用 Excel 还是 BI 工具,结构都通用:
模块一: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判断我们买贵了,还是市场本身就在涨。
关键指标:
- 月度采购均价(按物料、按供应商)
- 市场价 vs 实际价偏差
- 单价涨幅前十的物料
衍生分析:
- 有没有采购价波动特别大的品类?是谁谈的?
- 是否可以锁价、签长协?
模块二:采购结构分析
目的:看钱花在了哪里,能不能集中、合并、优化。
关键指标:
- 前20大物料金额占比
- 前10大供应商金额占比
- 同类物料是否过于分散采购?
衍生分析:
- 是不是该做框采、长期协议?
- 某些品类有没有“重复采购”“低频高价”的特征?
模块三:采购执行效率分析
目的:成本贵,有时候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流程慢、效率差。
关键指标:
- 平均采购周期
- 临时采购比例
- 紧急采购加价幅度
衍生分析:
- 是不是计划环节不到位?
- 是不是审批流程太慢,导致下单晚?
模块四:预算对比与异常预警
目的:盯着“计划内控制”,发现问题苗头。
关键指标:
- 实际 vs 预算成本偏差率
- 超预算品类清单
- 异常单价、异常供应商排
衍生分析:
- 哪个部门、哪个采购人超预算最多?
- 是不是部分供应商在涨价,得重新评估合同?
四、除了数据,管理动作也不能少
分析做得再漂亮,如果没有人去改流程、谈价格、盯执行,那也只是“看明白了”,并不等于“省下来了”。
所以,除了数据,我们更要有一套清晰的管理动作,来承接分析结果,推动采购真正降本增效。
这里可以拆成三层动作:战略层、战术层、操作层。每一层各干什么、怎么做,我们说细一点。
(一)战略层:从“买什么”到“怎么买”,采购要有长期打法
很多企业采购贵,就是因为压根没有长期策略。每年都是临时谈、临时买,缺少整体规划。
那怎么干?
1. 优化供应商结构:少而优,集中采购才能有价格杠杆
- 把高频、高金额物料拉出来,做Top20分析
- 把分散的小单汇总做“集中询价”或“年度框架协议”
- 对表现稳定的供应商,争取谈量价挂钩、季度保价、年度返点
举例: 一家公司把5个部门各自采购的纸箱整合到一起,找一家头部厂商谈年框价,一年直接省下20%包装费用。
2. 推行“关键物料战略合作”
不是所有东西都该比价,有些核心物料、重要部件,最该做的是“锁定合作、共享计划”。
- 做“物料战略分级”:A类(高金额+高风险)优先建长期合作机制
- 设置月度/季度滚动采购计划,供应商也能更好控成本
- 对关键物料谈锁价、浮动条款、联合降本计划
小贴士: 成本能谈下来,是因为人家愿意投入。只有把“合作视角”拉进来,供应商才会为你优化工艺、让利价格。
(二)战术层:把“流程效率”提上来,才不会白白多花钱
除了价格谈判,很多采购成本贵,是被内部流程的低效率“拖”出来的。包括计划排得慢、下单太临时、审批拖延、急单高价。
1. 建立“计划采购率”机制,减少临时抢单
- 用数据比:月度采购里,计划内订单 vs 临时采购订单占比
- KPI挂钩,推动生产、计划、采购协同提前锁量
- 临采审批设限,超过单价门槛必须说明原因并归档
建议动作: BI 报表里加一个“临时采购异常看板”,定期滚动复盘,问题不再糊涂账。
2. 简化审批流程,让采买能及时出手
- 有些企业采购审批太慢,一笔5万元的常规材料要走 3 层审批,耽误1周,最后只能“高价快采”补货
- 对常规/低风险物料设定“授权采购限额”,比如 2 万以内由采购经理直接决策
- 把标准品类、定价合同类物料“目录化”,流程简化,快速执行
建议做法: 用采购系统+BI做成“审批环节耗时分析图”,发现哪个环节最卡。
(三)操作层:靠制度+工具,把数据分析“嵌入日常管理”
这一层是最基础、最容易忽略,但却是把数据变成“行为”的关键。你得把分析变成:
- 每周看的报表
- 每月复盘的动作
- 每季度优化的议题
1. 建采购成本仪表板:实时看得见,动向早知道
- 用 BI 工具做一张“采购成本看板”——按品类、供应商、采购人展示价格波动趋势
- 设置“成本异常自动预警”机制:单价超过历史均值10%,红灯提醒
- 拉通财务系统,每周同步“累计成本 vs 预算成本”偏差
建议模块:
单价异常榜TOP10
临采单量趋势图
年框物料完成率雷达图
2. 固定月度采购回顾会:分析+行动要闭环
- 每月拉一次Top波动物料清单,说明:涨价原因、是否合理、是否可控
- 推动采购负责人写“月度价格变化说明+应对措施”
- 各部门一起复盘:哪个流程环节“成本推高”?下月怎么协同?
温馨提醒: 别让分析停在PPT里,每一项涨价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可执行的改进动作。
3. 建立供应商绩效考核机制:好坏要能分,优劣要能选
- 成本控制只是采购绩效的一部分,还要看交期、质量、服务响应
- 可以建立“多维供应商评分体系”: 价格稳定性 交期准确率 投诉率 / 退货率 是否配合框采/降本
建议动作: 每半年一次评估,表现优异者做核心供应商;表现差的,直接替换或降量。
写在最后
企业采购成本高,不是什么新鲜事,真正难的是——你能不能把它拆清楚、说得明白、改得下去。
别再用“市场行情涨了”当借口,也别把“采购压不下来”当宿命。 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
👉 成本控制,不能只靠感觉,更不能靠经验,得靠数据说话,有逻辑、有体系、有动作。
如果你能从总额入手,拆到价格、结构、执行、预算;再结合BI或Excel,建一套“看得见+算得清+动得了”的采购分析模型,那你就不仅仅是一个拉数据的人,而是一个真正参与企业经营、能替公司守住利润的人。
这时候,老板不会再问你:“怎么又贵了?” 而是会问你:“这个季度还能怎么优化一下?”
如果你的分析,能带来这样的改变,那这份工作,就不只是“统计”,而是“价值”。
所以别停在拉数做图这一步了,去把采购背后的问题分析透、结构理顺、动作跑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