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采购成本越来越贵?根源在哪,数据怎么分析?

发布于:2025-07-13 ⋅ 阅读:(18) ⋅ 点赞:(0)

目录

一、成本真的在涨吗?别被“总额”吓到,要先拆结构

二、涨价的根源,到底在哪?三类问题要分清

1. 市场价格上涨

2. 内部采购不规范

3. 供应策略不科学(结构性浪费)

三、用数据怎么分析?建一套采购成本分析模型

模块一: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模块二:采购结构分析

模块三:采购执行效率分析

模块四:预算对比与异常预警

四、除了数据,管理动作也不能少

(一)战略层:从“买什么”到“怎么买”,采购要有长期打法

1. 优化供应商结构:少而优,集中采购才能有价格杠杆

2. 推行“关键物料战略合作”

(二)战术层:把“流程效率”提上来,才不会白白多花钱

1. 建立“计划采购率”机制,减少临时抢单

2. 简化审批流程,让采买能及时出手

(三)操作层:靠制度+工具,把数据分析“嵌入日常管理”

1. 建采购成本仪表板:实时看得见,动向早知道

2. 固定月度采购回顾会:分析+行动要闭环

3. 建立供应商绩效考核机制:好坏要能分,优劣要能选

写在最后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公司一个共同的声音是:

“采购越来越贵了。”

  • 老板在问:“为啥今年的采购成本又涨了?不是谈过价格了吗?”
  • 财务在问:“我们材料费、包装费怎么又超预算了?”
  • 供应链在说:“是市场涨价,不是我们管不住。”
  • 而采购则一脸无奈:“我们也压了,但价格就是降不下来啊……”

听上去,似乎大家都没错。但结果是一样的

——采购成本就是控制不住,在涨。

那这事儿到底是为什么?涨得合不合理?能不能压下来?到底是供应商在涨,还是我们自己结构有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讲明白这件事:

企业采购成本越来越贵,根源在哪?要怎么用数据把它分析清楚?

说白了,我们就是要搞明白三个问题:

  1. 成本到底是怎么涨上去的?
  2. 背后有没有结构性的问题?
  3. 能不能用一套数据分析方法把问题拆出来,真正做到“有得说、有得改”?

这篇就一条一条讲清楚。


一、成本真的在涨吗?别被“总额”吓到,要先拆结构

很多公司觉得采购贵,是因为财务报表上的“采购支出”一条线往上冲。

但你要知道,总额本身说明不了什么

因为总额上涨,可能是:

  • 价格涨了?
  • 数量多了?
  • 采购结构变了?

所以第一步,不是感慨贵,而是拆账,拆结构

举个例子:

你去年花了 500 万买原材料,今年花了 600 万,看起来涨了 100 万。但一拆发现:

  • 单价只涨了 1%,但你多采购了 15%;
  • 有两个新产品上线,用料不同;
  • 部分原来从国内采购的材料,转成了海外进口,单价自然高。

所以第一步,拉一张采购总账拆解表,结构如下:

你要说服老板和财务,得从这类表格讲起,而不是光说一句“贵是有原因的”。


二、涨价的根源,到底在哪?三类问题要分清

采购贵,可能有三个层面的原因:市场原因、内部管理、供应策略。

下面我们来一条一条拆。


1. 市场价格上涨

比如铜、锂、石油等大宗材料,在国际市场涨价时,你就是再会谈判,也不可能拿到去年的价。

但很多公司连“涨了多少”都说不清,只能被动接受。

正确的做法是:

  • 建立采购物料的“外部价格监控机制” → 用 BI 工具或Excel建一张价格趋势表,和市场价格做对比。
  • 拉一张价格偏离分析表 → 我们的采购价和市场参考价偏差多少?是否有谈判空间?

指标建议:

  • 单位物料价格同比涨幅
  • 市场价 vs 实际采购价偏差率
  • 是否存在“价格传导滞后”

如果你能把这个图做给老板看,第一句话就可以说:

“这批涨价我们没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压住了3个点,已经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这就是控制不了的部分,也能做得有理有据


2. 内部采购不规范

这是很多企业采购贵的核心根源,但很少有人讲清楚。

典型的几个问题:

❶ 多供应商,小批量,议价空间差

每次采购都找几个熟的,单次下单数量少,谈判优势也没建立。尤其中小企业,最容易出现这种“碎片化采购”。

数据建议分析:

  • 某一物料的供应商数量 ≥ 5 家?
  • 年采购金额前20的物料是否有集中采购协议?
  • 采购订单是否存在大量“小额频次”现象?

❷ 临时采购太多,错过批量议价机会

生产现场要啥就临时采啥,甚至都不提前备料,采购只能临时加价调货。

建议分析:

  • 临时订单占比(计划外采购金额 / 总采购金额)
  • 采购申请周期 vs 实际采购周期(延迟率)

数据越碎,价格越高。你想把价格谈下来,得先把“谁在什么时间采购了什么东西”搞清楚。


3. 供应策略不科学(结构性浪费)

有些公司习惯了“多地采购”“就近采购”,听起来是灵活,实际上成本控制非常弱。

比如:

  • 海外仓 + 国内仓 同时备货,重复采购;
  • 同一物料有多个规格但功能一样,只因为部门习惯不同;
  • 拿小额去找二级分销商买材料,价格自然更高。

建议用 BI 做以下分析:

  • 同类材料的规格是否可统一?
  • 材料用途是否存在交叉冗余?
  • 单位价格分布:有没有异常高价?

三、用数据怎么分析?建一套采购成本分析模型

讲了这么多,可能你会问:“我怎么把这些问题系统化地分析?”

我们建议你从这四个角度,搭建一套采购成本分析逻辑模型,无论你用 Excel 还是 BI 工具,结构都通用:


模块一: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判断我们买贵了,还是市场本身就在涨。

关键指标:

  • 月度采购均价(按物料、按供应商)
  • 市场价 vs 实际价偏差
  • 单价涨幅前十的物料

衍生分析:

  • 有没有采购价波动特别大的品类?是谁谈的?
  • 是否可以锁价、签长协?


模块二:采购结构分析

目的:看钱花在了哪里,能不能集中、合并、优化。

关键指标:

  • 前20大物料金额占比
  • 前10大供应商金额占比
  • 同类物料是否过于分散采购?

衍生分析:

  • 是不是该做框采、长期协议?
  • 某些品类有没有“重复采购”“低频高价”的特征?

模块三:采购执行效率分析

目的:成本贵,有时候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流程慢、效率差。

关键指标:

  • 平均采购周期
  • 临时采购比例
  • 紧急采购加价幅度

衍生分析:

  • 是不是计划环节不到位?
  • 是不是审批流程太慢,导致下单晚?

模块四:预算对比与异常预警

目的:盯着“计划内控制”,发现问题苗头。

关键指标:

  • 实际 vs 预算成本偏差率
  • 超预算品类清单
  • 异常单价、异常供应商排

衍生分析:

  • 哪个部门、哪个采购人超预算最多?
  • 是不是部分供应商在涨价,得重新评估合同?

四、除了数据,管理动作也不能少

分析做得再漂亮,如果没有人去改流程、谈价格、盯执行,那也只是“看明白了”,并不等于“省下来了”。

所以,除了数据,我们更要有一套清晰的管理动作,来承接分析结果,推动采购真正降本增效。

这里可以拆成三层动作:战略层、战术层、操作层。每一层各干什么、怎么做,我们说细一点。


(一)战略层:从“买什么”到“怎么买”,采购要有长期打法

很多企业采购贵,就是因为压根没有长期策略。每年都是临时谈、临时买,缺少整体规划。

那怎么干?

1. 优化供应商结构:少而优,集中采购才能有价格杠杆

  • 把高频、高金额物料拉出来,做Top20分析
  • 把分散的小单汇总做“集中询价”或“年度框架协议”
  • 对表现稳定的供应商,争取谈量价挂钩、季度保价、年度返点

举例: 一家公司把5个部门各自采购的纸箱整合到一起,找一家头部厂商谈年框价,一年直接省下20%包装费用。

2. 推行“关键物料战略合作”

不是所有东西都该比价,有些核心物料、重要部件,最该做的是“锁定合作、共享计划”。

  • 做“物料战略分级”:A类(高金额+高风险)优先建长期合作机制
  • 设置月度/季度滚动采购计划,供应商也能更好控成本
  • 对关键物料谈锁价、浮动条款、联合降本计划

小贴士: 成本能谈下来,是因为人家愿意投入。只有把“合作视角”拉进来,供应商才会为你优化工艺、让利价格。


(二)战术层:把“流程效率”提上来,才不会白白多花钱

除了价格谈判,很多采购成本贵,是被内部流程的低效率“拖”出来的。包括计划排得慢、下单太临时、审批拖延、急单高价。

1. 建立“计划采购率”机制,减少临时抢单

  • 用数据比:月度采购里,计划内订单 vs 临时采购订单占比
  • KPI挂钩,推动生产、计划、采购协同提前锁量
  • 临采审批设限,超过单价门槛必须说明原因并归档

建议动作: BI 报表里加一个“临时采购异常看板”,定期滚动复盘,问题不再糊涂账。

2. 简化审批流程,让采买能及时出手

  • 有些企业采购审批太慢,一笔5万元的常规材料要走 3 层审批,耽误1周,最后只能“高价快采”补货
  • 对常规/低风险物料设定“授权采购限额”,比如 2 万以内由采购经理直接决策
  • 把标准品类、定价合同类物料“目录化”,流程简化,快速执行

建议做法: 用采购系统+BI做成“审批环节耗时分析图”,发现哪个环节最卡。


(三)操作层:靠制度+工具,把数据分析“嵌入日常管理”

这一层是最基础、最容易忽略,但却是把数据变成“行为”的关键。你得把分析变成:

  • 每周看的报表
  • 每月复盘的动作
  • 每季度优化的议题

1. 建采购成本仪表板:实时看得见,动向早知道

  • 用 BI 工具做一张“采购成本看板”——按品类、供应商、采购人展示价格波动趋势
  • 设置“成本异常自动预警”机制:单价超过历史均值10%,红灯提醒
  • 拉通财务系统,每周同步“累计成本 vs 预算成本”偏差

建议模块:

单价异常榜TOP10

临采单量趋势图

年框物料完成率雷达图

2. 固定月度采购回顾会:分析+行动要闭环

  • 每月拉一次Top波动物料清单,说明:涨价原因、是否合理、是否可控
  • 推动采购负责人写“月度价格变化说明+应对措施”
  • 各部门一起复盘:哪个流程环节“成本推高”?下月怎么协同?

温馨提醒: 别让分析停在PPT里,每一项涨价背后都应该有一个可执行的改进动作。

3. 建立供应商绩效考核机制:好坏要能分,优劣要能选

  • 成本控制只是采购绩效的一部分,还要看交期、质量、服务响应
  • 可以建立“多维供应商评分体系”: 价格稳定性 交期准确率 投诉率 / 退货率 是否配合框采/降本

建议动作: 每半年一次评估,表现优异者做核心供应商;表现差的,直接替换或降量。

写在最后

企业采购成本高,不是什么新鲜事,真正难的是——你能不能把它拆清楚、说得明白、改得下去。

别再用“市场行情涨了”当借口,也别把“采购压不下来”当宿命。 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

👉 成本控制,不能只靠感觉,更不能靠经验,得靠数据说话,有逻辑、有体系、有动作。

如果你能从总额入手,拆到价格、结构、执行、预算;再结合BI或Excel,建一套“看得见+算得清+动得了”的采购分析模型,那你就不仅仅是一个拉数据的人,而是一个真正参与企业经营、能替公司守住利润的人。

这时候,老板不会再问你:“怎么又贵了?” 而是会问你:“这个季度还能怎么优化一下?”

如果你的分析,能带来这样的改变,那这份工作,就不只是“统计”,而是“价值”。

所以别停在拉数做图这一步了,去把采购背后的问题分析透、结构理顺、动作跑起来吧。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