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19.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发布于:2025-07-13 ⋅ 阅读:(17) ⋅ 点赞:(0)

19.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19.1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概述

MPLS 是 IETF 为解决传统路由器网络的缺陷(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扩展性差)而提出的标准化 IP 交换技术,融合了网络层选路和标签交换的优势,实现高效、可扩展的网络传输。

  1. MPLS 的提出背景
    传统路由器网络存在两大缺陷:
    • 业务服务质量(QoS)难以保证;
    • 网络扩展性差(随规模增长,路由计算和转发效率下降)。
      早期技术(如 LANE、MPOA、IP 交换)仅解决部分问题,缺乏标准化。IETF 综合各厂家技术,提出 MPLS,实现跨厂商设备互操作。
  2. MPLS 的核心目标与优点
    • 目标:开发综合选路和交换的标准,兼顾 IP 的灵活性和交换的高效性。
    • 优点
      1)改善选路性能和成本(减少逐跳路由查找,提高转发效率);
      2)提高传统叠加模型的扩展性(支持大规模网络和多业务);
      3)灵活引入新业务(如 VPN、QoS 保障等)。
  3. MPLS 的核心技术基础
    • 采用IP 寻址动态 IP 选路(如 OSPF、BGP);
    • 通过标签分发协议(LDP) 将 “转发等价类(FEC)” 映射为标签,形成标签交换路径(LSP);
    • 支持多链路层(不限于 ATM),可运行在以太网、ATM 等多种介质上;
    • 支持虚拟专用网(VPN)服务,包括第二层、第三层 VPN 及 BGP/MPLS VPN。

19.2 MPLS 体系结构

MPLS 网络以 “标签交换” 为核心,通过分层的路由器结构和协议栈实现高效转发和灵活控制。

  1. 核心构成单元:标签交换路由器(LSR)
    MPLS 网络的基本单元是 LSR,按功能分为两类:

    • 边缘 LSR(LER,Labeled Edge Router):

      位于 MPLS 域(由 LSR 组成的网络)边缘,负责连接 MPLS 域与非 MPLS 域(如传统 IP 网络)。

      核心功能:

      • 分析进入 MPLS 域的 IP 分组首部,对业务进行分类;
      • 为分组分配标签(作为入口 LER)或剥离标签(作为出口 LER);
      • 维护与非 MPLS 域的路由衔接。
    • 核心 LSR:

      位于 MPLS 域内部,可由 ATM 交换机升级(ATM-LSR)或专用设备实现。

      核心功能:

      • 执行标签交换(根据标签转发表替换分组的标签);
      • 参与标签分发,维护标签与 FEC 的绑定关系;
      • 不处理 IP 分组首部(仅基于标签转发),提高转发效率。
  2. MPLS 协议栈
    MPLS 协议栈分为控制层面数据层面,两者独立运行:

    • 控制层面:负责建立和维护标签交换路径(LSP),核心协议包括:
      • 标签分发协议(LDP):基础标签分发,建立无约束的 LSP;
      • 基于约束的 LDP(CR-LDP):支持带约束(如带宽、延迟)的 LSP 建立;
      • 资源预留协议(RSVP)及扩展(RSVP-TE):支持流量工程(TE)和 QoS 约束的 LSP 建立。
        控制层面还需运行第三层路由协议(如 OSPF、BGP),用于生成路由表,为标签绑定提供依据。
    • 数据层面:负责基于标签的分组转发,通过标签转发表(由控制层面生成)快速转发分组,无需逐跳解析 IP 首部。
  3. MPLS 的核心技术特征

    • 融合第三层选路(IP 路由)和第二层交换(标签转发),兼顾灵活性和高效性;
    • 支持多种 QoS 模型(集成业务 IntServ、区分业务 DiffServ)和流量工程(优化网络资源分配);
    • 可运行在任意数据链路层(以太网、ATM 等),不依赖特定物理介质。

19.3 MPLS 核心组件

MPLS 的功能实现依赖多个关键组件,各组件协同完成标签分发、路径建立和分组转发。

  1. 标签(Label)

    • 定义:一个短固定长度(4 字节)的字段,用于标识分组所属的 FEC,实现快速转发。

    • 结构(从高位到低位):

      字段 位数 含义
      标签值 20 唯一标识 FEC 的数值(0-1048575),其中 0-15 为保留值(如 0 表示 “IPv4 显式空标签”)。
      Exp 3 实验字段,用于携带 QoS 优先级(如 DiffServ 的 DSCP)。
      S(栈底) 1 置 1 表示当前标签是标签栈的最后一层(栈底)。
      TTL 8 生存时间,与 IP 首部 TTL 作用一致,防止分组环路。
    • 位置:位于链路层首部与网络层分组之间(如以太网帧首部与 IP 首部之间),不影响原有网络层协议。

  2. 标签栈(Label Stack)

    • 定义:多个标签按顺序组成的栈结构,每个标签对应不同层级的 FEC。
    • 功能:支持分级选路(如骨干网与接入网的嵌套转发),可将多个 LSP 汇聚到一个中继 LSP,提高转发效率。
  3. 转发等价类(FEC)

    • 定义:具有相同转发处理方式(如相同路径、相同 QoS)的一组 IP 分组,是 MPLS 的核心转发单位。
    • 划分依据:可基于目的 IP 地址、源 IP 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由网络管理员或路由协议动态定义。
    • 作用:同一 FEC 的分组被映射到相同标签,简化转发逻辑(无需逐一分组解析首部)。
  4. 标签交换路径(LSP)

    • 定义:从入口 LER 到出口 LER 的一条 “标签转发通道”,由一系列 LSR 通过标签绑定和分发形成。
    • 特点:单向路径(从源到目的),一旦建立,分组沿 LSP 转发时仅需替换标签,无需重新计算路由。
  5. 标签信息库(LIB)

    • 定义:LSR 中存储的 “FEC - 标签 - 端口” 映射表,记录标签与转发信息的关联。
    • 内容:包括入标签、出标签、入端口、出端口、下一跳 LSR、链路层封装信息等,是标签交换的依据。
  6. 流束(Stream)与流束合并

    • 流束:属于同一 FEC 的一组分组流,包含一个或多个细粒度流(如单个 TCP 连接)。
    • 流束合并:将多个小流束合并为一个大流束(如 ATM 的 VP/VC 合并),减少标签数量和转发复杂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7. 标签分发协议(LDP)

    • 定义:LSR 之间交换 “FEC - 标签” 绑定信息的控制协议,是建立 LSP 的核心机制。
    • 作用:协调相邻 LSR 的标签绑定,确保同一 FEC 在路径上的标签序列一致,形成连续的 LSP。

19.4 标签分发协议与 LSP 建立

标签分发是 MPLS 的核心控制过程,通过特定协议协调标签绑定,建立 LSP。

  1. 主要标签分发协议
    MPLS 支持三种核心标签分发协议,用于不同场景:

    • 基本标签分发协议(LDP):适用于无约束的 LSP 建立,基于 IP 路由表动态映射 FEC 与标签。
    • 基于约束的 LDP(CR-LDP):支持带约束(如带宽、延迟)的 LSP,结合 QoS 路由实现流量工程。
    • 流量工程扩展 RSVP(RSVP-TE):基于 RSVP 协议扩展,支持显式路径、带宽预留等流量工程需求,常用于 QoS 保障场景。
  2. 标签分发的关键概念

      1. 绑定方式:
      • 本地绑定:LSR 自主决定 “FEC - 标签” 的映射关系(标签由本地分配)。
      • 远程绑定:LSR 根据相邻 LSR(上游或下游)发送的绑定信息,采用其分配的标签(标签由远程决定)。
      1. 方向绑定:
      • 上游绑定:LSR 的入端口采用远程绑定(使用上游 LSR 分配的标签),出端口采用本地绑定(分配本地标签给下游)。
      • 下游绑定:LSR 的入端口采用本地绑定(分配本地标签给上游),出端口采用远程绑定(使用下游 LSR 分配的标签)。
      1. 提供方式:
      • 按需提供:LSR 仅在收到上游 LSR 的标签请求后,才分配标签并返回绑定信息。
      • 主动提供:LSR 在路由表稳定后,主动向下游 LSR 发送 “FEC - 标签” 绑定信息,无需等待请求。
      1. 建立方式:
      • 有序方式:LSR 需收到下游 LSR 的标签绑定信息后,才向上游发送自己的绑定信息(确保路径连续性)。
      • 独立方式:LSR 无需等待下游信息,自主建立绑定并向上游发送(可能导致路径断裂,需后续修复)。
      1. 触发方式:
      • 数据驱动:当有实际数据需要传输时,才触发 LSP 建立(按需建立,节省资源)。
      • 拓扑驱动:根据路由表拓扑变化(如链路 up/down)主动建立 LSP(提前就绪,减少数据传输延迟)。
  3. LSP 建立过程(下游按需有序方式)
    以典型场景为例,步骤如下:

    1. 出口 LER(如 LSR4)为特定 FEC 分配本地标签(本地绑定),并将 “FEC - 标签” 绑定信息发送给上游 LSR(如 LSR3);
    2. LSR3 收到绑定信息后,采用远程绑定(使用 LSR4 分配的标签作为出标签),同时为该 FEC 分配本地入标签,发送绑定信息给上游 LSR2;
    3. 依次向上游传递,直至入口 LER(如 LSR1),形成从 LSR1→LSR2→LSR3→LSR4 的 LSP;
    4. 数据传输时,入口 LER 为分组打上标签,后续 LSR 按标签转发表替换标签,出口 LER 剥离标签,恢复原始 IP 分组。
  4. LDP 协议格式

    • LDP PDU(协议数据单元):用于交换标签绑定信息,格式包括:
      • 版本号(当前为 1);
      • PDU 长度(不含版本和长度字段);
      • LDP 标识(4 字节 LSR IP 地址 + 2 字节标签空间,唯一标识发送方);
      • 信息字段(包含标签映射、请求、释放等信息,格式为 “类型 - 长度 - 值”)。

19.5 MPLS 的典型应用服务

MPLS 凭借其面向连接的特性和灵活的标签机制,支持多种网络服务,广泛应用于骨干网和企业网。

  1. 流量工程(TE)
    • 通过 CR-LDP 或 RSVP-TE 建立符合约束(如带宽、延迟)的 LSP,优化网络资源分配,避免链路拥塞,提高带宽利用率。
  2. 服务质量(QoS)保障
    • 结合 DiffServ(通过标签的 Exp 字段携带优先级)或 IntServ(通过 RSVP-TE 预留资源),为不同业务(如语音、视频)提供差异化转发待遇,保证实时性和低丢包率。
  3. 虚拟专用网(VPN)
    • 支持第二层 VPN(基于 MPLS 隧道承载以太网、帧中继等二层协议)和第三层 VPN(基于 BGP/MPLS,通过标签隔离不同 VPN 流量),实现企业分支机构间的安全通信,简化网络配置。
  4. 与 ATM 集成
    • 将 MPLS 标签映射为 ATM 的 VPI/VCI,利用 ATM 的硬件交换能力提升转发效率,同时保留 MPLS 的 IP 路由灵活性,实现 IP 与 ATM 的无缝融合。
  5. IP 组播
    • 通过标签为组播流建立专用 LSP,简化组播路由计算,提高组播数据的转发效率,支持大规模组播业务(如视频会议)。
  6. 通用 MPLS(GMPLS)
    • 扩展 MPLS 至光网络、时分复用(TDM)等领域,支持多种传输技术(如波长、时隙)的标签交换,实现多层面网络的统一控制。
  7. 无线移动通信网应用(WMPLS)
    • 为移动通信网(如 4G/5G)提供移动性支持,通过标签快速切换 LSP,保证用户漫游时的连接连续性和 QoS。
  8. 支持移动 IP
    • 结合移动 IP 技术,通过 MPLS 隧道转发移动节点的数据包,减少三角路由时延,提升移动场景下的传输效率。

本章要点

  • MPLS 是融合 IP 选路和标签交换的标准化技术,解决传统路由器网络的 QoS 和扩展性问题,核心是通过 “标签” 简化转发。
  • 体系结构以 LSR 为核心,分为边缘 LER(连接非 MPLS 域)和核心 LSR(标签交换),协议栈分控制层面(LDP 等协议)和数据层面(标签转发)。
  • 核心组件包括标签(4 字节,含标签值、Exp 等)、FEC(转发等价类)、LSP(标签交换路径)、LIB(标签信息库)等,标签分发通过 LDP 等协议实现。
  • 标签分发涉及多种绑定和建立方式,LSP 建立需协调相邻 LSR 的标签绑定,确保路径连续。
  • 应用广泛,包括流量工程、QoS、VPN、组播、与多网络技术集成等,是骨干网和企业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