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上期《AI新赛道,助力驾舱“能”》系列内容第二期《智能座舱背后的秘密:智能座舱测试如何“具身智能”》中,我们探讨了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系统测试的核心痛点、分析了智能座舱测试系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期我们将聚焦智能座舱自动化测试的具体方案,深入分析座舱测试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特点,介绍基于AI驱动的智能座舱感知与交互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
1.智能座舱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及特点
传统座舱自动化测试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但随着智能座舱功能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测试系统的劣势也日益凸显。
聚焦智能座舱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核心点 |
|||
序号 |
特性 |
用户期望 |
成熟产品 |
1 |
可操作性 |
一键式操作,只需必要的配置操作,快速适配不同DUT并开展测试,如更换DUT到运行测试脚本的时间在10min以内完成。 |
通常基于固定脚本执行,需要测试工程师预先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这种模式在面对简单的机械按键和固定菜单结构时表现尚可,但当面对现代智能座舱中的语音交互、手势控制、面部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方式时,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明显不足。 在更换不同的DUT后,测试人员需要为每个微小变化重新编写或调整脚本,工作量巨大。 |
2 |
易读性 |
编写/生成的测试脚本可图形化操作,执行过程中有动态显示和监控。 测试报告显示具备数据汇总能力,可通过图表查看整体测试情况,如正态分布、数据分析并快速定位,给出针对性测试建议。 针对各个功能具备浮动操作向导,以提供快速的操作指引。 |
编写测试步骤方面,采用图形化编写测试步骤+脚本支持,易上手和维护。 测试报告展示方面:测试结果通常以简单的"通过/失败"二元形式呈现,缺乏对失败原因的深入分析,增加了问题定位的难度。当测试报告数量达到数千甚至上万时,问题定位成本急剧上升。 |
3 |
兼容性 |
对被测件系统的兼容性好,如安卓OS、鸿蒙OS、QNX、苹果的OS等等,兼容座舱内各种人机交互测试,如中控仪表、娱乐、HUD等; 对测试工具链兼容性好,如联合仿真测试能力的完善,兼容市场主流国产工具链的接口互通,提供API或SDK库,良好的快速接入能力。 |
受技术保护、非标准化等限制,可兼容的DUT类型需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定制。 测试工具链方面,需针对特定平台定制开发,跨平台兼容性差,导致测试资源复用率低,每个新项目都需要投入大量新增设备进行适配。 |
4 |
快速交付 |
体积小、功能覆盖全面、性价比高、易于维护的轻量化方案,实现1-2个月即可交付使用。 |
从需求分析到测试用例设计、脚本开发、环境搭建,再到执行测试,通常需要4-6个月时间。在汽车行业"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背景下,这种长周期交付现象严重制约了软件迭代速度,难以满足OEM快速交付新功能的市场需求。 |
5 |
个性化能力 |
允许用户自定义设置界面主题风格、护眼模式、快捷工具栏等,支持自动化生成脚本的参数控制(如自动化生成语音测试脚本的对话主题、测试指标等),测试指标等测试执行方式由远程/本地自由选择,测试数据汇总、添加参数和汇总方式采用智能化处理,用户可在界面上自行调整。 |
不允许自定义主题风格样式、快捷工具栏等,不支持自动生成测试脚本。测试报告格式固定,在交付使用后不可再更改。 |
2. 常见智能座舱感知与交互系统自动化测试系统应用方案
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汽车用户需求逐步呈现出产品发布周期短、性价比高、个性化用户功能日益凸显、应用场景形式多变、AI数字加速融入等特点。围绕用户需求,未来的智能座舱感知与交互系统自动化测试方案将会在AI能力、轻量化快速部署能力、集群测试服务能力、多模态集成测试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软件应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实现测试能力质的飞跃。
2-1 全量测试方案
全量测试方案采用分层策略,底层是基础的交互操作验证,中层是功能逻辑验证,上层是用户体验评估。主要面向台架测试阶段和实车测试阶段全功能验证,测试台架集恶劣环境测试、单件测试、多模态测试、声-光-电相关测试于一体,形成对座舱产品的全方位软硬件功能及性能测试。
功能 |
特点 |
|
台架测试 |
南北方恶劣环境仿真测试; 传统人机交互仿真测试; 总线仿真测试; I/O特性仿真测试; 生物认证功能测试; 虚拟现实功能测试; 多模态AI能力测试; OTA升级测试。 |
建设周期通常6个月以上; 建设及维护成本极高; 调试过程复杂多变。 |
实车测试 |
座舱人车协同能力(含数字钥匙)测试; 传统人机交互测试; 生物认证功能测试; 虚拟现实功能测试; 多模态AI能力测试; OTA升级测试; 场景化能力测试。 |
调试过程复杂且周期较不可控; 多数定制功能仅支持同系列车型; 建设及维护成本极高; 部署应用过程繁琐。 |
2-2 多域联合测试方案
多域联合测试方案主要应用在台架测试阶段,多为整车系统级测试应用,一般以轻量化测试座舱方案+其它域控测试设备联合测试为主,座舱域测试台架上预留级联接口,软件之间的同步通过API及通讯方式来实现。
功能 |
特点 |
|
台架测试 |
常规人机交互测试; OTA升级测试; 总线信号仿真测试; 多模态AI能力测试。 |
建设周期通常3个月以上; 综合建设及维护成本低; 一机多用,可独立执行测试并覆盖座舱域控大部分功能。 |
2-3 轻量化快速部署方案
针对资源受限的场景,平台提供精简版测试客户端,可以在低配设备上运行核心测试用例。测试定义与执行分离,复杂的测试逻辑在云端处理,终端设备只需执行简单的动作指令并上报结果。
功能 |
特点 |
|
台架测试 |
常规人机交互测试; 总线信号仿真测试; I/O特性仿真测试; 多模态AI能力测试。 |
建设周期通常1个月以上; 建设及维护成本极低,适合批量建设; 可快速应用到各类型DUT上,云端可开放给用户,方便集群化管理; 以ADB+网络测试为主,通常执行过程不需要人为操作,且脚本可复用能力强。 |
2-4 冒烟测试
随着产品周期的影响,冒烟测试系统也逐步走向快速部署接入且兼容性好的道路,使其可以快速分析代码变更的影响范围,自动选择最相关的测试子集进行快速验证,通常能在30分钟内完成基本功能完好性检查。
功能 |
特点 |
|
台架测试 |
常规人机交互测试; 总线信号仿真测试; I/O特性仿真测试。 |
建设周期通常在1个月左右; 可通过变更硬件接口定义快速应用到各类型DUT上; 多为手提箱形式,内部总线、I/O等信号的仿真,一般采用单片机开发驱动,建设成本千元级别。 |
2-5 实车数据采集
实车数据采集系统一般为手提箱形式,主要采集车载总线的运行数据和座舱内的HMI响应,多为采集盒形式+工业采集相机。本地设备具备通过简单设置提供图像处理及信息过滤能力,并实时将数据同步到云端管理系统,便于分析车载测试过程中的问题。
3.结语
人工测试向传统脚本自动化测试技术的转变,奠定了数字化测试发展的基础。传统自动化向AI驱动的自动化测试技术转变,成就全面发展智能自动化测试技术的未来。随着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软硬件复杂度持续攀升,最终也将造福广大用户,带来最新科技的体验。在此背景下,自动化测试将不再只是质量保障工具,而将成为产品创新的赋能平台。
本系列文章到此完结,感谢各位读者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