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李白】《李白传》读书笔记2

发布于:2025-07-16 ⋅ 阅读:(16) ⋅ 点赞:(0)

目录

一、李白的文艺偶像谢朓

二、李白的情感生活

三、李白的友谊(与士大夫)

四、 了解李白之杜甫

五、李白身后

六、李白的形象

七、李白的痛苦

1、对战争态度

2、李白的真


一、李白的文艺偶像谢朓

注: 谢朓,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南齐诗人。

注:出身名门贵族,与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世代高门甲族

今存诗二百余首,长于五言诗,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永泰初因告岳父王敬则谋反,迁尚书吏部郎,因又称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因泄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萧遥光事,遭构陷而死于狱中。年仅三十六岁。

注: 谢朓早于李白之生二百三十七年,他小时就好学,有美名,因为“逢昏属乱,先蹈祸机”​(​《南齐书》卷四十七《谢朓传》​)​谢朓是李白在文艺上最爱的一个人物。

李白在诗中提到谢朓的时候非常之多(例如,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特别是到了谢朓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

唐代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采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谢公亭》​(原注:盖谢朓范云之所游)

李白的晚年,从夜郎之放被赦回以后,便徘徊于宣城的附近,大概也就正因为宣城是谢朓的足迹所在的缘故了。在李白追怀谢朓的诗中,尤其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上下千古,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我们那时的精神乃是像一匹快马一样,一会驰骋到西,一会驰骋到东,为李白的精神所引导着,每每跃跃欲试地要冲围而出了。其内容如此,所以在表现上,便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了,——却到底仍不如说他是真正主宰着形式与规律了的。

注: 李白活着的时候名气非常大。

例子:当时崇拜李白的就很多,其中有一人是魏颢(这人先名万,次名炎)​,他曾经跑了三千多里路,即为的是赶着访李白,最后他们相会于金陵,李白作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魏万也作有《金陵酬翰林谪仙子》​,这时已在李白政治上失意之后,受过道箓,久住过梁宋,大概五十多了。

例子:永王请李白

二、李白的情感生活

李白一共是四个小孩,李白很爱这些小孩们。

        例子: 六月南风吹白沙, 吴牛喘月气成霞。水国郁蒸不可处,时炎道远无行车。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袅袅金陵去。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李白抒情的作品,特别是写儿女之情的,往往不太出色,即像“玉阶生白露,夜久生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那样的作品也很少很少。他所写的往往是很露骨的一类,例如:​“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寄远》​)​;他所对于异性的感觉都是很具体的,你看: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吴儿多白晳,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越女词》

        李白对于爱情是很感官的,是很物质的;用广泛的说法,就是宁是肉的,而不是灵的。李白对于人生也就有一种唯物的色彩,所以表现在别方面之现世主义、富贵主义者,在爱情上也就是着重感官的、肉的了。不过,李白有一个好处,就是真。因为真,虽所写的具体而不碍其具体,虽露骨而不碍其露骨,有时非常过分了,例如“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逢行》​)​

李白却不善于写常情,他的许多寄内诗,都不佳。李白对于色情的观念,有时竟是卑视的,例如他说:​“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好色伤大雅,多如世所讥”​(​《感兴》​)​;在这些地方,他和李商隐实在相反,李商隐对于爱情的观念是灵的,这不必说了;李商隐写到夫妇的情感处,则甚精彩;李商隐对于性爱,也从来不卑视。

三、李白的友谊(与士大夫)

在士大夫中而有真切的友情的却只是寥寥可数,他和杜甫的来往,我说过,是杜甫的关切于李白者多,李白关切于杜甫者少的,此外,恐怕只有孟浩然和贺知章了(李白对这两人可算敬爱备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重忆》

至于一般士大夫,我觉得远不如村夫俗子可以唤起他的感情,所以他有《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就是安徽泾县桃花潭的一个村人,常款待李白的;

性格的豪放,他便不爱和那些扭扭捏捏的士大夫来往;因为道教的教养,他便对于这些淳朴率直的人们特别合得来了。

四、 了解李白之杜甫

《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诗,其中有“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的句子,这是说李白在长安和贺知章相识的事的,附带的却又提到了李白诗上的天才。其中又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这便是得到退休,政治上失败的时候了。

杜甫却独独明白李白内心的深处却是空虚,所以说“飞扬跋扈为谁雄”了

杜甫则不然,却以为李白政治上的失败之外,再加上神仙也没有成功,因此有“未就丹砂愧葛洪”之叹,双重的幻灭,笼罩着李白内心的苦闷,这恐怕是再对也没有了。

到了晚年,又因为永王璘的事件几乎送了性命,终于遣了流放。李白是将近六十的老头儿了,杜甫也快半百,这时杜甫便有《不见》一诗,原注:“近无李白消息”,那诗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对李白时时不放心,那深挚的友情尤其表露在此际: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天末怀李白》
虽然不知道李白的生死,但是觉得恐怕消息不会好了,“文章憎命达”,说得哀愤极了!之外,则杜甫又作有《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这是李白一生的缩影。李白在文艺上的亘古不朽的成绩,杜甫也早早感觉到了,不过这热闹只在身后而不在眼前,眼前所有的却是寂寞和萧条!

注: 李白也写诗给杜甫

有《送杜甫》和《寄杜甫》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五、李白身后

李白常怕“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然而李白所有的却偏偏是他所没在意的!

公元七六二,十一月乙酉,李白死在当涂,当涂是他族叔李阳冰的所在。他是病死了的;在病榻上他把许多没加整理的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六、李白的形象

  • 很善谈。 从崔宗之赠李白的诗看起来,李白一定很善谈,所谓:​“玄谈又绝倒”​。
  • 李白的眼睛一定很特别,因此又有“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之语
  • 魏万也作有《金陵酬翰林谪仙子》​,这时已在李白政治上失意之后,受过道箓,久住过梁宋,大概五十多了,魏颢形容他说:​“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曾受道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副。​”这可以同崔宗之的话相印证。    
  • 还常带着刀子。这是因为他会武术,也杀过人

  • 有一套道士的制服,魏万曾这样记载。他经常带着道书,以及道士炼丹用的药等
  •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山中》

几个可靠的具体的印象:大眼睛,挺精神,喜欢穿紫,带着短刀,有道士服装,也有道士的书和药,各地游荡,爱好谈论,人们看去,仿佛是仙人。

七、李白的痛苦

1、对战争态度

李白虽然喜欢游侠,热衷从政,但他也像一般的诗人一样,反对战争,他说:​“……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

2、李白的真

李白的自负,完全由于他真。普通人未尝不自负,不过不说出口来。​“真”也是一般诗人的共同点。

注: 李白的真也是导致他痛苦的原因之一

3、李白的精神是现世的,但他的痛苦即在爱此现世而得不到此现世上,亦即在想象保留此现世,而此现世终归于无常上。

从来现世主义者必须遇到的悲哀就正是空虚。想到这地方便真要解放了,所以,接着是:​“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他作的《古风》​:​“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和这意思是一模一样的。倘若想起:​“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来,当然会有“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的不知所以之感了。

从虚无就会归到命运上去,​“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李白是有道教信仰的人,更容易想到个人的力量之小,大运的力量之大。由现世虚无而解脱固然是一种反应了,由现世虚无而更现世,也是一种反应,所以又有“人生达命岂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的话。

注:李白学仙的心理路程,从受命运支配到要支配命运。李白对于现世,是抱有极其热心的要参加,然而又有不得参加的痛苦的,他那寂寞的哀感实在太深了,尤其在他求仙学道时更表现出来

注: 李白是​“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

        李白的痛苦也是一种永久的痛苦,因为他要求的是现世,而现世绝不会让人牢牢地把握,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脱却的,这种痛苦乃是应当先李白而存在,后李白而不灭的,正是李白所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愁是万古无已的了;同时李白的痛苦又是没法解决的痛苦,这因为李白对于现世在骨子里是绝对肯定的。他不能像陶潜一样,否定一切,倘若否定一切,便可以归到“达观”了;他也不能像屈原的幻灭只是现世里理想的幻灭,但屈原却仍有一个理想没有幻灭,这就是他的理想人物彭咸,而且他也果如所愿地追求到了。李白却不然,他没有理想,名,他看透了,不要;他要的只有富贵,可是富贵很容易证明不可靠;那么,他要神仙,便是神仙也还是恍惚。那么,怎么办呢?没法办!在这一点上,他之需要酒,较陶潜尤为急切,那么就只有酒了,也就是只有勾销一切了!

        他的痛苦也便是人间的永久的痛苦!这痛苦是根深于生命力之中,为任何人所不能放过的。那常人的痛苦没到李白那样深的,却可以从李白某些抵抗的阶段中得到一点一滴的慰藉了!这就是一般人之喜欢李白处,虽然不一定意识到。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