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功能结构框架由低到高: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清晰地分开了服务、接口和协议。服务描述每一层的功能、接口定义了某层提供的服务如何被高层访问、协议是每一层功能的实现方法。
VSL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可变长子网掩码,规定了一个在有类(A(网络号8位,主机号24)、B(网络号16位,主机号16位)、C类(网络号24位,主机号8位))网络内包含多个子网掩码的能力以及对一个子网的再进行子网划分的能力。子网划分原理:延长子网掩码的长度,将原来的主机位借到网络位来,将一个网络号逻辑的切分为多个。
VSLM划分过程:分配的地址块大小只能是2的幂次方:主机数+2>2的n次方(n为主机位数,8-n为为网络号借位数。2的n次方作为地址块的大小;可用主机范围为网络地址+1至广播地址-1)
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的关系
IP地址用来标识设备、子网掩码划分网格区域(网段)、网关负责不同网络区域(网段之间)的数据交换
IP地址分配: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自动给设备分配IP地址等网络参数。
网段最多容纳设备数:子网掩码确定的主机位数:2的主机位数次方减2
主机位全为0表示网络地址、主机位全为1表示广播地址(这两个地址不能分给实际设备用)
广播地址主要用于同一网段内的设备发现、资源查找等场景,像新设备加入网络时,就能通过广播让其他设备知道自己来了。
IP地址和子网掩码做与运算(两位同时为1,结果才为1,否则为0)=网络地址
广播地址是在网络地址基础上,把主机位全部变成1。
IP地址包含:网络号、主机号(本地网络:网络号相同的主机;远程网络主机:网络号不相同的主机。本地网络中的主机可以直接相互通信,远程网络中的主机要相互通信必须通过本地网关来传递转发数据)
子网掩码和IP地址的关系:子网掩码是用来判断任意两台主机的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网络的依据,就是拿双方主机的IP地址和自己主机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如结果为同一网络就可以直接通信(相同就把数据包直接发送到目标主机,否则就需要路由网关将数据包转发送到目的地)。
网关Gateway:计算机的网关就是其他网段的出口,即路由器接口IP地址。路由器接口使用的IP地址可以是本网段中任何一个地址,不过通常使用该网段的第一个可用的地址或最后一个可用的地址,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和本网段中的主机地址冲突。
参考链接:
网络ip地址和子网掩码和CIDR、VLSM和子网、超网 - 叶子在行动 - 博客园
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关系的参考:网络知识大揭秘,一文搞懂 IP 地址、子网掩码与网关_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之间的关系-CSDN博客
VLSM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16254217800230287
TCP/IP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