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vus × 联想:向量数据库如何让制造业库存周转率提升10%

发布于:2025-08-02 ⋅ 阅读:(14) ⋅ 点赞:(0)

图片

导读:本文来自联想软件工程师邓理平供稿。他讲述了联想如何用milvus向量数据库解决百万售后物料的管理难题。其使用场景包括:物料分类、适配机型、补货判断和历史复盘。最终效果则让物料分类和适配更精准,库存周转率提升了 10%,复盘效率提升超 20%,也让新员工能借助系统做出更稳妥的判断。

正文

在制造业的日常运营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最容易出问题的,其实就是物料。

对联想这样体量庞大、产品线复杂的制造企业来说,光是售后供应链系统就要管理上百万个物料编号(SKU)。数量庞大只是其中一个难点,物料本身的种类、特性和使用场景也极其多样:不同物料的需求受产品更新、市场走势、生命周期、季节性甚至客户偏好变化影响都很大。有时候,一场突发的供应链中断,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一个物料在某个时间点会不会用?用多少?要不要提前备货?备多少?能不能既不能断货耽误维修,也不能囤货占用仓储和资金?

过去几年,联想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踩过不少坑。

现在,我们把这套方法整理出来,希望能为其他制造企业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01  

向量数据库如何搞定物料管理

随着联想业务越来越大,售后供应链里堆积的数据也水涨船高。除了是常规的库存数字,还有物料的文字描述、图片、适配的机型信息,以及用量、库存变化这些时间序列数据——全是非结构化数据。

但这些信息对判断要不要补货、该补多少都很关键。问题在于,这类数据又杂又乱,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处理起来很吃力,分析效率也不高。

于是我们上了 Milvus 向量数据库。Milvus擅长把图像、文本、时间序列这些非结构化信息,转成一组组可以计算相似度的数字,再存进去。

有了 Milvus,系统能快速对比不同物料之间的“相似度”,帮助我们更快发现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库存策略。哪种物料可能要缺货了、哪类物料堆太多了,一目了然。既能避免断货,也能减少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压力。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 Milvus 在联想售后供应链里,具体是怎么落地应用的。

02 

亮点场景一:辅助物料做类型分类

在联想,光是售后供应链里的物料就有上百万种。每种物料都有自己的编号、描述信息,还有对应的图片。比如:

  • 5B20G15011:描述是“MB C N20P N2830 2G”,其实是块主板;

  • 5D10Q79736:是个带传感器的 LCD 模组,也就是一块屏;

  • 5CB1M64754:名字一长串,其实是笔记本的上盖,也就是键盘部分。

一开始,我们只能靠人工看描述、看图片,判断这个零件属于哪一类。虽然能分出来,但速度慢不说,碰到模糊的描述还容易搞错。随着物料越积越多,这种方式根本忙不过来。

后来,我们把这些文字和图片的信息都转成向量,存在 Milvus 向量数据库里。有了这个基础,不管是老物料还是新物料,只要录入信息,就能通过相似度检索快速找到最像的那类物料,然后一键分类搞定,效率和准确率都上了一个台阶。

03 

亮点场景二:物料-机型匹配关系分类

一般来说,每种物料基本都有专属的适配机型,表面看上去是同类物料,实际参数和性能可能差得十万八千里。比如,同样是显示屏,笔记本电脑的损坏率就明显比台式机高。

所以,每当一个新产品上线,我们就得提前预测它会用到哪些物料、用量有多大。而这些判断,往往要参考之前类似物料的装机情况和损坏率。前提是,你得先弄清楚这批物料到底是给哪个机型用的。

举个例子,编号 5B20G15011 对应的是 LENOVO N20P CHROME,5D10Q79736 是 LENOVO 500E CHROMEBOOK,5CB1M64754 则属于 IDEAPAD DUET 3 11IAN8。虽然这些描述看着都很绕,但稍微分析一下,其实能看出它们分别属于 CHROME、CHROMEBOOK 和 IDEAPAD 系列。

早期我们主要靠人工加正则表达式,从这些描述里提取关键词来判断机型,但部分物料的模糊匹配准确率并不理想,而随着物料越来越多、描述越来越乱,这套方法不仅效率低,出错率还不小,维护起来也特别头大。

后来我们换了个思路,把这些描述信息提取出来、转成向量存在 Milvus 里,再通过相似度检索,快速找出和历史数据最接近的物料,自然也就能判断出它适配的机型是哪一类。简单来说,就是以前靠猜,现在靠比。这样一来,不但分类效率高了,准确率也比原来高得多

04 

亮点场景三:辅助新员工决策,库存周转率提升10%

在供应链的日常操作中,采购专员面临的核心难题有这几个:某个物料到底要不要补货?要补的话,补多少才合适?补得少了怕断货,补多了又可能挤爆仓库、占用资金。一边要满足业务需求,一边又要提高库存周转率,整个流程堪称卡着线走钢丝。

经验丰富的采购员通常会参考很多数据,比如历史消耗情况、当前库存、装机量(IB)、坏损率(RA)等综合指标,再评估是否该启动采购流程。这种判断靠的是时间积累下来的业务直觉和数据敏感度。

但对于刚入行的新手来说,这就成了个大难题。面对各种看似无关、实则密切相关的指标,很容易摸不着头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想把每种物料的各类特征整理清洗后,转成向量格式存进 Milvus 向量数据库。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遇到新的采购判断场景,系统可以通过混合检索,在历史决策记录里快速查找——有没有和现在情况差不多的案例?当时是怎么处理的?从而辅助判断是否需要启动采购流程。

比如新人 Alice 负责的某个物料 PL,她只需要把这批物料的综合特征录入系统,同时加个筛选条件:看看老采购员 Bob 在类似情况下怎么做的。Milvus 很快就能找出 Bob 以往的决策记录,给 Alice 一个明确的参考依据。

这么一来,决策过程不再全靠个人经验,新人也能做出靠谱判断。这种“经验迁移”机制,在实际业务中直接推动库存周转率提升了 10%。

05 

亮点场景四:复盘效率提升20%

在联想,复盘是企业文化中极为重要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总结得失,更是一套全公司的思考方式。无论是做项目、定策略,还是推进一个供应链流程,我们都习惯在事后坐下来,认真回顾:目标是不是定对了?中间发生了什么?哪些地方做得好?又有哪些教训值得下次避免?

这样的复盘文化鼓励大家把事情讲清楚、问题摊开说,通过讨论和复现,找到更好的做法,推动经验在团队之间流动起来。流程上也很系统——从目标回顾、过程梳理到结果对比、原因分析、经验总结,步步到位,既讲逻辑也重实效。

在供应链场景下,复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回溯当时是怎么做决策的。比如某个物料的补货策略,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决定多备一点库存?有没有数据支撑?有没有历史案例参考?过去,这类信息散落在各种系统日志、邮件、记录表格里,要想追溯一笔决策,费时又费力。

现在,联想把这些历史决策的数据和背景信息统统转成向量,存进 Milvus 向量数据库里。每当需要复盘,只要输入当前物料或场景的特征,系统就能快速查到过去类似的操作记录、当时的判断依据和最终效果。找数据不再靠翻表格,几秒就能锁定当时是怎么想的。

结果是,复盘效率提升了超过 20%。更重要的是,大家不仅能回忆当初,还能基于数据做出更扎实的总结和判断,帮助采购团队精准制定补货策略,避免缺货风险,同时控制好库存规模,提升资金效率。

尾声

在制造业,越是贴近一线的数据,越容易被埋在系统缝隙里。物料信息、图片、机型适配、使用记录——这些看似琐碎的数据,背后其实藏着判断失误、库存积压、资金冻结的系统性风险。

在向量数据库的支撑下,那些原本散落、模糊、无从下手的非结构化信息,被重新整合进物料管理的主流程——从分类到适配、从采购到复盘,从此不用再靠拍脑袋。

在资源越来越紧、节奏越来越快的制造环境中,靠系统兜底,才是每个大型组织不断进化最靠谱的演进方式。

推荐阅读

90%的AI生成代码都是抄的,但Claude和Gemini连代码检索都不会做

Agent 还是 Workflow?其实80%的agent需求可以用Workflow搞定

ES vs Milvus vs PG vector :LLM时代的向量数据库选型指南

CodeIndexer 开源 | 我用 Gemini CLI+Milvus,做了个替代Cursor的AI coding神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