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古老系统的架构实践:封装混乱,走向有序

发布于:2025-08-04 ⋅ 阅读:(18) ⋅ 点赞:(0)

在现代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接“古老系统”的场景。这些系统可能由上一个时代的开发团队构建,年代久远,结构混乱,命名不规范,缺乏文档,开发者已经离职,甚至已经不再维护。但由于其仍然承担着关键业务功能,我们必须面对并与之集成。

本文将从实际工程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无法动老系统的前提下,我们应采取的策略、架构方案与工程规范,以实现有效的对接与演进。


一、古老系统的典型特征

  1. 命名混乱:字段名无统一规范,如“MXBH”、“DJBH”、“S1”、“UDF1”等,语义模糊。

  2. 无文档:系统设计文档缺失,逻辑全靠经验猜测。

  3. 无测试:没有测试用例,不能直接改动,无法验证影响。

  4. 接口混乱:没有REST规范,可能是WebService、TCP Socket,甚至是通过数据库共享表实现“通信”。

  5. 耦合严重:业务逻辑嵌入UI层,模块间高耦合。


二、对接原则:不动老系统的前提下,隔离风险

“不改变老系统,隔离其混乱,保护现代系统。”

1. 建立“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ACL)

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提出ACL概念,即通过中间层将老系统与新系统隔离。

做法:

  • 不直接使用老系统的字段/接口。

  • 通过 Adapter/Translator 模式,将老系统的数据映射为领域模型。

  • 所有老系统交互通过 ACL 层完成,便于未来替换或脱离依赖。

2. 编写系统字段与领域模型的映射规范

例如:

老系统字段 映射含义 新字段名(领域模型)
DJBH 单据编号 billNo
MXBH 明细ID detailId
S1 自定义字段1 customField1

使用静态映射表、注解或者配置化(如YAML)映射字段,避免在业务逻辑中硬编码。

3. 构建专门的对接模块/微服务

如有条件,建议将老系统对接逻辑放入单独微服务中,职责单一,只做协议转换和数据规范化。

4. 使用数据同步或镜像机制

对于通过数据库共享数据的情况:

  • 可以使用定时任务、ETL工具或消息中间件(如Kafka)同步数据至中间表。

  • 利用CDC技术(Change Data Capture)实现增量同步。

5. 借助低代码平台或中间件

对于极度混乱系统,可考虑使用低代码平台快速构建接口代理或管理工具,降低维护成本。


三、业务语义不清晰怎么办?

1. 数据驱动反推业务逻辑

  • 样本分析:导出典型单据,观察字段组合与变化趋势。

  • 流程对照:观察老系统UI操作流程,与数据库字段变化结合分析。

  • 日志分析:如老系统日志存在,可以从中提取接口调用和业务路径。

2. 与业务人员协同建模

  • 搭建新业务模型草图,邀请资深业务人员验证。

  • 将“模糊逻辑”显性化,通过表格/流程图重新还原业务。


四、如何保持团队大局观?

1. 明确“对接是过渡,不是归宿”

在团队内达成共识:对接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脱离依赖封装混乱不让混乱蔓延

2. 制定统一接入规范

  • 所有老系统对接必须经过 ACL 层。

  • 禁止业务层直接使用老字段名。

  • 所有老字段需有中文注释与语义说明文档。

3. 分阶段替换与拆解

可通过以下策略逐步替换老系统:

  • 数据镜像 + 只读接口。

  • 某些功能模块迁移(如单据打印、库存查询)。

  • 新模块与老模块并行运行,逐步引导用户迁移。


五、总结:构建“现代系统的保护伞”

面对老系统,“动不了”是常态,“抽象隔离”是解法。我们不应试图修复老系统的混乱,而应通过工程与架构手段将其控制在边界之外。

建议采取以下组合策略:

目标 措施
命名不规范 建立字段映射表,统一术语
接口混乱 封装对接层,设计REST规范
无文档/无测试 建立回归测试用例,反向建模
系统耦合 拆出对接微服务,清晰边界责任
缺乏大局观 统一接入规范,设立架构治理制度

在对接老系统时,架构师不仅是技术的桥梁,更是秩序的缔造者。唯有以耐心、规范、与未来导向的视角,才能将“老系统”变成“可控遗产”,最终实现业务现代化演进。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