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Part 2 Building an AI-Native Product)围绕 “构建 AI Native产品” 展开,共包含 6 章,核心是探讨从 0 到 1 打造 AI Native产品的关键环节,包括产品基础、AI/ML 服务产品化、群体定位、技术选择、性能基准、成本与增长等,并通过一个贯穿各章的案例研究具象化这些概念。
涵盖章节:Ch6(理解 AI Native产品)、Ch7(ML 服务产品化)、Ch8(针对垂直领域、客户和同行群体的定制化)、Ch9(AI Native产品设计)、Ch10(性能基准、增长策略与成本)、Ch11(AI Native产品管理)。Ch6-8 从开发阶段、团队构成、技术栈,到产品化策略、行业定制化,系统阐述了关键要素,并通过 Akeira 案例展示了实践应用。核心逻辑是:AI 产品的核心是 “数据驱动的服务产品化”,需平衡技术可行性、用户需求和商业目标,通过迭代与定制化持续创造价值。
目录
6.7 案例研究:Waterbear 公司的 Akeira 产品
Ch6 理解 AI Native产品
本章聚焦 AI 产品开发的核心要素,包括开发阶段、团队构成、技术栈投资,以及 AI 产品管理与传统产品管理的差异,并通过案例说明实践应用。
6.1 AI 产品开发阶段
AI 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以 “数据” 为核心,各阶段紧密衔接:构思阶段明确方向,数据管理阶段奠定基础,研发阶段打磨技术核心,部署阶段实现落地与迭代。PM 在各阶段需主导跨团队协作,平衡业务目标与技术可行性,确保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有效性。
阶段1 – 构思阶段
目标:明确产品要解决的市场问题及对应的机器学习问题,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
特点:比传统软件产品的构思阶段更重要。因 AI 产品开发成本高,需避免中途返工(节省时间、技术栈、人力等成本)。
任务:
1)明确问题与机会:确定产品要解决的核心市场问题(如市场缺口或用户痛点),理解其根本原因和潜在影响。
匹配对应的机器学习问题类型:①异常检测(如欺诈识别)、②聚类 / 分组(如用户细分)、③分类(如垃圾邮件检测)、④回归(如房价预测)、⑤推荐(如购物车推荐)、⑥排序(如搜索引擎结果)、⑦优化(如路线规划)、⑧生成(如图像生成)。
2)定义 MVP 的必要成果与需求:确定 MVP 的核心功能(满足用户需求、解决核心问题),包括用户流程和技术要求,明确 “成功” 的标准。
3)规划交付与用户:①制定 MVP 交付计划(团队结构、时间线、资源、工具等),确保业务约束与技术可行性匹配。②明确目标用户(尤其是早期采用者)及其需求,分析用户使用场景和模式。
4)设定成功指标:建立 KPI 和衡量标准,用于评估 MVP 是否满足用户需求、解决核心问题,为后续迭代提供反馈依据。
阶段成果:
- 构思阶段结束后,需明确的内容:①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 机会;②MVP 的必要功能、用户流程及技术要求;③MVP 的交付计划;④目标用户及使用场景;⑤成功的衡量指标(KPIs)。
阶段2 – 数据管理阶段
目标:建立支撑 AI 产品的高质量数据基础,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及特征工程。
特点:数据是 AI 产品的核心,AI/ML 产品本质是 “数据产品”,数据质量直接决定产品效果。PM 需深度参与,理解数据决策对产品有效性和成本的影响,而非仅依赖数据团队。
任务:
1)确定数据需求与基础设施:明确 MVP 所需数据类型(用于模型训练、验证),评估现有数据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如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能力),识别缺口。
2)特征工程与数据管道
- 参与特征选择:确定用于模型训练的关键数据特征(可理解为数据集中的核心列),确保与业务目标匹配。
- 建立数据管道:搭建支持数据流转的流程(收集、预处理、存储),为模型训练和后续分析提供稳定数据供给。
3)合规与成本考量:确保数据符合法律伦理要求(如 GDPR、CCPA),与法务团队协作合规性。评估数据决策对成本的影响(如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的资源投入)。
阶段成果:
- 数据管理阶段,需回答的问题:①MVP 成功所需的数据类型是什么?②现有数据基础设施是否足够?需补充哪些资源?③数据质量标准是什么(如何保证训练数据的准确性)?④数据决策对 MVP 的成本和资源管理有何影响?⑤数据收集与使用是否符合法律规范?
阶段3 – 研发阶段
目标:通过实验与测试,确定适合产品的模型(或模型组合),明确性能标准。
特点:
- 强调实验性:需测试多种模型,通过 A/B 测试等方法评估效果,最终选择最优解(通常为模型组合)。
- PM 需平衡技术与业务:设定合理的性能阈值(如精度、准确率),而非仅依赖数据科学家的技术判断。
任务:
1)模型测试与选择:记录测试过的方法和模型,包括评估指标(如性能、泛化能力),明确最终模型(或组合)的选择依据(业务与技术因素)。
2)设定性能阈值:确定 MVP 可接受的性能指标(如精度、准确率),确保满足内外部利益一致及用户需求;同时识别潜在风险(如偏见、性能衰减)。
3)资源与迭代计划
- 为数据科学家、ML 工程师提供必要工具、基础设施(如计算能力),支持研发效率。
- 制定 MVP 的迭代计划:明确模型再训练的频率、基于新数据和反馈的优化方向。
阶段成果:
- 研发阶段需落实的事情:①已测试的方法和模型的文档记录(含模型测试内容、A/B 测试结果、性能评估指标);②明确的 MVP 性能阈值(如精度、准确率)及风险预案;③支持研发的工具、资源清单;④能够将模型选择与业务目标及客户需求联系起来的清楚叙述文档;⑤ MVP 的持续迭代与模型再训练计划。
阶段4 – 部署阶段
目标:将研发阶段的模型集成到产品中,确保其在生产环境中稳定运行,并建立持续维护机制。
特点:强调 “整合与连续性”,需将模型输出与产品 UI/UX 无缝结合,同时保证模型在生产环境中的可靠性、可扩展性。
任务:
1)产品集成:确保前后端系统与 MVP 整合,实现 AI 功能与用户体验的无缝衔接;记录部署流程,便于知识传递。
2)生产环境搭建:建立模型服务的基础设施(如微服务、API、容器),确保模型在生产中可扩展、响应迅速。
3)监控与反馈
- 自动化模型监控:设置触发器、日志和警报,当性能低于预设阈值时及时预警,触发维护(如再训练)。
- 收集用户反馈:通过问卷、用户访谈等方式获取使用体验,用于优化 MVP 和后续迭代。
阶段成果:①完成 MVP 与产品 / 平台的集成(含前后端衔接文档);②稳定的生产级模型服务基础设施;③自动化的模型监控与维护流程;④用户反馈收集机制及基于反馈的优化方向。
6.2 AI/ML 产品核心团队
团队角色根据组织规模、产品阶段(如初创 vs 成熟企业)灵活调整。
1. 核心角色
角色 | 核心职责 | 关键要点 |
---|---|---|
AI 产品经理(AI PM) | 定义产品愿景、需求及成功指标; 协调跨团队协作,平衡业务目标与技术可行性; 主导市场问题与 ML 问题的匹配,推动 MVP 落地。 |
需兼具 AI/ML 技术认知、数据决策能力及跨职能领导力; 是团队的 “粘合剂”,确保技术与业务目标一致。 |
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 | 设计并开发 ML 模型,测试算法; 结合业务目标选择最优模型,分析数据以提取洞察; 与团队协作确定模型性能标准。 |
需精通统计、ML 算法、编程及业务理解; 核心是将数据转化为可落地的模型方案。 |
ML 工程师(ML Engineer) | 将数据科学家开发的模型编码整合到产品工作流 / 代码库; 负责模型在生产环境的部署、测试与优化; 解决模型落地中的技术问题(如性能、兼容性)。 |
技术要求高于数据科学家,擅长模型工程化与生产部署; 是 “从模型到产品” 的关键桥梁。 |
数据工程师(Data Engineer) | 搭建并维护数据管道(如数据湖、数据仓库、数据网格); 确保数据的收集、清洗、存储与流转符合产品需求; 为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基础。 |
需熟悉数据架构(如数据湖、数据仓库),能独立设计可持续的数据基础设施; 早期决策影响深远(数据架构迁移成本高)。 |
全栈工程师(Full Stack Developer) | 整合 AI 模型输出与前后端系统,实现产品端到端功能; 确保 AI 功能与 UI/UX 无缝衔接,支撑产品整体运行。 |
负责产品的 “用户可见层” 与 “技术支撑层” 的整合; 需与 ML 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紧密协作。 |
DevOps 工程师 | 管理部署、基础设施及 CI/CD(持续集成 / 持续部署)流程; 确保模型在生产环境的稳定性、可扩展性与可靠性。 |
保障模型部署的效率与稳定性,减少生产环境问题; 是 “持续交付” 的核心支撑。 |
2. 非核心角色
根据组织需求选择性配置,主要提供专项支持(如战略、设计、合规等),增强团队的专业性与灵活性。
角色 | 核心职责 | 适用场景 |
---|---|---|
AI/ML 数据战略师 / 架构师 | 制定 AI/ML 团队的工作方法论与技术栈; 指导人才招聘、技术决策(如工具选择); 兼顾 AI 伦理与数据架构设计。 |
初创公司可由技术联合创始人担任; 适合产品初期(前 6-8 个月)规划阶段,减少试错成本。 |
数据分析师(Data Analyst) | 探索数据以发现潜在价值,支持数据质量优化; 生成分析报告,辅助数据科学家与 PM 决策。 |
当数据量庞大或需深度业务分析时配置; 是数据科学家的 “辅助手”,减轻数据探索压力。 |
UX 设计师 / 研究员 | 优化 AI 功能的用户体验(UI/UX),确保模型输出易理解、易使用; 开展用户研究,验证痛点与需求。 |
产品需面向终端用户时必备; 与 AI PM 协作,确保产品 “用户友好”,避免技术导向忽视体验。 |
QA 测试工程师(QA Engineer) | 测试 AI 模型功能、性能及可靠性,识别潜在问题(如模型漂移、偏见); 建立自动化监控机制(如告警触发)。 |
产品规模较大或对稳定性要求高时配置; 降低部署后故障风险,保障长期性能。 |
客户专家(Customer Success Specialist) | 确保 B 端客户正确使用产品并获得价值; 收集客户反馈,为产品迭代提供输入。 |
针对 B2B 产品; 是 “用户反馈闭环” 的关键,连接产品团队与客户。 |
市场 / 销售 / 上市团队(GTM Team) | 定位产品市场,制定推广策略; 确定产品话术、技术披露程度(如算法细节); 协调销售与产品的协同。 |
产品上市阶段核心; 确保市场对 AI 产品的认知与产品价值匹配。 |
6.3 技术栈规划
核心编程语言:Python,AI/ML 领域主流语言,生态丰富,涵盖数据处理(pandas)、可视化(Matplotlib)、ML 框架(TensorFlow、PyTorch、scikit-learn),便于团队协作与工具集成。
关键工具分类:按模型生命周期核心需求划分
功能场景 | 核心工具 | 作用 |
---|---|---|
模型版本与实验管理 | MLflow、Weights & Biases (W&B) | 跟踪模型版本、代码及实验记录,支持复现与对比。 |
模型容器化部署 | Docker、TensorFlow Serving、Seldon | 将模型打包为可部署容器,确保生产环境稳定运行。 |
模型仓库管理 | MLflow Model Registry、SageMaker Registry | 集中存储多版本模型,便于检索、复用与权限管理。 |
自动化再训练 | Kubeflow、Airflow | 基于新数据自动触发模型再训练,适应数据变化。 |
模型监控与日志 | Prometheus、Grafana、ELK | 监控性能(精度 / 准确率)、系统健康,记录日志并触发告警。 |
云平台与容器基础
- 云平台:AWS、GCP、Azure 等提供弹性资源与内置 ML 工具(如 SageMaker),降低基础设施成本。
- 容器工具:Docker(容器化)+ Kubernetes(编排)确保跨环境一致性,支持高并发扩展。
生成式 AI 的辅助作用:①数据增强:生成合成数据解决训练数据不足问题;②数据分析:自动生成可视化与趋势洞察;③代码优化:辅助模型代码编写、调试(如 Copilot);④效率提升:减少重复性工作(如日志分析、简单模型部署脚本),聚焦高价值决策(如模型选型、性能阈值设定)。
技术栈选择原则
- 按需扩展:初期无需追求复杂工具,仅在 “规模化问题” 出现时(如数据量激增、模型数量过多)引入进阶工具;
- 适配团队:工具需符合数据科学家、ML 工程师的使用习惯(如避免强制使用小众框架导致学习成本过高);
- 云平台协同:优先选择与现有云平台(如 AWS)兼容的工具,减少跨平台集成成本;
- 自动化优先:优先支持模型监控、再训练、部署的自动化工具(如 MLflow+Kubeflow),降低长期运维成本。
6.4 AI 产品管理 vs 传统产品管理
表面上,AI 产品与传统产品均需优化价值、性能和功能,但根本区别在于 AI 产品本质是 “将服务产品化”。传统产品功能相对固定,而 AI 产品依赖数据:不同客户的数据可能适配不同模型,需调整超参数,甚至产品结构可能因客户数据特性而产生差异(尤其早期客户较少时)。
AI 产品化的核心逻辑:产品化的目标是建立标准化流程,避免为每个客户从零开始。
聚焦细分场景:定位核心用户群(UI/UX研究者可辅助)
提炼价值共性:从客户反馈中寻找重复用例(如某模型适配零售数据),将单个成功经验转化为通用流程,发现模型数据适配规律。
形成可规模化流程(针对垂直领域/用户画像建立标准化服务链):规范模型选择、数据处理、部署等环节,设计可复用的产品结构和内部流程,避免从零开始,实现高效复用。
平衡定制与标准化:基于通用框架针对特定群体微调(如垂直行业适配),而非完全重做。
6.5 AI 定制化
AI定制化的核心驱动:客户与场景差异
AI 产品需根据客户群体、行业场景或数据特性定制。通过分组客户、垂直化适配,让 AI 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精准发挥价值,同时平衡定制成本与规模化效率。
关键定制维度
1)客户类型:①B2C 产品:需快速迭代,依赖海量用户直接反馈优化 AI 性能,重视用户偏好对齐;②B2B 产品:聚焦精准客户定位,复杂功能叠加+行业垂直需求,需保持市场功能对等性。
2)公司规模:①大型企业:需多PM分工(版本/功能/AI模块),数据分散(跨部门数据整合挑战)。②初创公司:用户基数不足会制约数据量,单PM需全程统筹产品全生命周期。
3)行业垂直化的深度定制:专业领域产品(医疗/金融/教育)需PM具备领域知识
同一产品的行业变体差异体现:模型权重(weights)调整、阈值(thresholds)重置、性能指标(performance metrics)重构。
高度定制化场景:为每个客户单独调整产品(如ML模型适配客户私有数据)。
6.6 AI产品管理的销售本质
AI 产品管理的 “销售” 双重性:AI 产品经理的 “销售” 不仅指打造市场愿意购买的产品(传统 PM 职责),更需主动 “推销 AI 功能的价值”—— 既要向外部市场证明产品吸引力,也要向组织内部和领导层传递 AI 的价值,推动其落地。
向内部推广 AI 价值的建议
对齐数据策略与架构:AI 产品本质是数据产品,需确保数据实践(如管道搭建、治理)扎实,避免后期返工;同时数据策略需支持业务和产品规模化(用户 / 客户增长)。
价值导向而非技术堆砌:避免过度强调技术栈或模型细节,需明确 AI 为产品、组织及客户创造的具体价值(如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无论是对客户还是领导层,“感知价值” 是说服的核心。
拥抱实验与迭代:AI/ML 是高度迭代的过程,需给予团队(数据科学家、ML 工程师)实验空间,不急于设定僵化结果预期;灵活性和好奇心有助于适配产品规模化中的模型选择。
6.7 案例研究:Waterbear 公司的 Akeira 产品
1. 产品定位:一款基于 NLP 的心理健康应用,目标群体是18岁以上女性(疫情加剧心理健康需求),通过分析用户日记内容,追踪情绪变化,推荐定制化活动与目标。
2. 产品开发周期
- 构思:锁定用户对实时情感支持的需求,确定 NLP(情感分析、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技术。
- 数据管理:收集匿名治疗记录/情绪日记/社交媒体等数据,标注情感类别供模型训练。
- 研发:选用 Google BERT 模型,微调适配心理健康场景(如识别心理暗示),完成 MVP 并小范围Beta测试。
- 部署:集成到应用中,监控实时效果,通过用户反馈优化 AI 反应准确性。
3. 团队架构:产品、数据科学与 ML、工程、QA / 测试、UX / 设计、客户成功。
4. 技术栈:基于 AWS 生态,核心工具包括:
产品工具:Jira/Confluence/Slack/Mixpanel/Hotjar/Figma/DataDog/ProductPlan
数据与ML:①存储:Amazon S3;②分析:Athena/Spark/Jupyter;③管道:SageMaker(模型构建/训练/部署);④辅助:Ground Truth(标注)/Clarify(去偏);⑤部署:EKS(容器化)
工程: ①处理:Lambda(数据处理)/API Gateway(接口);②运维:CloudWatch(监控)/X-Ray(调试);③安全:KMS(加密)/IAM(权限);④开发:GitLab/Jenkins(CI/CD)
其他:Intercom(用户反馈)/InVision(设计)/Google Forms/Lookback(调研)
5. AI 输出与功能:通过 NLP 分析用户日记、社交数据(可选),生成个性化洞察
- 分析界面:包含情绪总分(可视化情感状态)、情绪追踪、应用参与度、自我关怀进度等指标;
- 目标模块:识别用户目标,设定成功标准,记录并庆祝进度。
6. GTM策略与垂直化
- 初始目标:18 岁以上女性,差异化于同类产品(如结合情绪分析与行动推荐)。
- 市场规模:TAM 6 亿,女性心理健康应用 SAM 超 3.5 亿美元,初始 SOM 约 500 万美元。
- 未来:探索 B2B(企业员工福利)及更多年龄、性别群体。
Ch7 ML 服务产品化
7.1 产品化基本原则
产品化是将服务、流程或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的过程,核心环节包括:
1. 范围:定义产品提供的功能、交付物和输出标准,明确用户预期。
- 关键问题:①产品包含哪些功能、交付物和输出?②客户可预期的稳定服务承诺是什么?③是否需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模型?④数据训练采用分客户独立训练或全局混合训练模式?
2. 品牌与包装:根据范围设计品牌标识、营销材料(如白皮书)、服务级别协议(SLA)。
- 验证维度:①产品的核心价值主张是否明确?②品牌调性如何与产品定位保持一致?③视觉设计能否有效传递产品特性?④营销策略是否适配细分客群需求?
3. 销售与交付:培训销售团队(统一销售团队对产品的价值认知),确定交付方式(如平台、移动应用)、交付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定价策略和客户引导流程标准化。
4. 反馈:收集用户反馈,用于优化产品范围和未来迭代。建立客户需求捕捉与产品演进的双向通道。
7.2 AI 产品与传统软件产品的差异与共性
维度 | 传统软件产品 | AI 产品 |
---|---|---|
ROI 不确定性 | 较低,开发后性能可预测 | 较高,依赖模型精度、数据质量和市场变化 |
数据成本 | 较低,开发后数据成本低 | 较高,数据获取、清洁、标注是持续成本 |
开发成本 | 初始成本低,资源需求少 | 初始成本高,需数据、模型训练和基础设施投入 |
可扩展性 | 易扩展,依赖标准化平台 | 复杂,需模型重训练、持续更新和数据依赖 |
利润率 | 开发后通常较高 | 初始较低,因资源消耗和模型维护成本高 |
开发周期 | 固定阶段(规划、编码、测试、部署) | 迭代且持续,需不断重训练和更新模型 |
共性:均采用敏捷开发(迭代、实验性),且依赖数据(AI 产品对数据质量和管理要求更高)。
7.3 B2B 与 B2C 模式下的产品化差异
- B2B:需深度行业知识,解决特定业务痛点,销售周期长(需 RFP、PoC),产品需集成到客户现有系统,强调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 B2C:需广泛吸引用户,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推导潜在群体需求,迭代速度快,产品体验需直观,对模型可解释性要求较低(用户更关注 “是否有效”)。
B2B产品:领域知识的战略地位
1. 专业壁垒构建:①行业专精需求:解决垂直行业特定问题(如制造业预测性维护)②PM核心任务:深入理解客户工作流与痛点;建立买方/用户画像;持续行业趋势与竞品分析。
2. 高门槛交付挑战
- ①复杂销售周期:RFP(需求提案)多轮筛选;PoC(概念验证)成本高昂,需客户数据训练模型并演示。
- ②生态集成压力:对接企业现有系统(API/平台);版本发布需评估对客户工作流的影响。
- ③结果可解释性: 拒绝黑盒算法;需提供模型决策依据(尤其生成式AI/DL模型)。
3. 案例实证--工业预测维护工具:需理解机械故障模式与传感器数据极限;依赖领域专家识别关键指标(振动/温度/压力);不同客户需高度定制化解决方案
B2C产品:实验文化的核心价值
1. 用户洞察机制:①行为数据驱动:通过产品内行为分析替代深度访谈;②全域画像统一:使用者即购买者(无需区分角色)。
2. 持续留存压力:①体验极致化:直观的标准化交互设计;降低用户流失风险(无长期合约约束)。②数据洞察体系:追踪LTV(用户终身价值)/CAC(获客成本);聚焦高价值用户群特征。
3. 案例实证--个性化穿搭推荐工具:①通过A/B测试优化 算法组合(协同过滤/内容推荐)、推荐结果展示形式、解释性文案设计。②可容忍黑盒模型(用户只关注结果有效性)。
7.4 MLOps/AIOps 的作用
1. 工具生态系统
- AIOps(用AI帮助运维人员管理和维护系统):通过工具(如 Splunk机器数据分析、Dynatrace应用性能管理、Moogsoft智能告警)监控 IT 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持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
- MLOps(帮助数据团队把ML模型顺利上线并持续优化):通过工具(如 MLflow实验跟踪、Kubeflow工作流编排、DVC数据版本控制)管理 ML 生命周期(实验、部署、监控),确保模型性能稳定,支持版本控制和 A/B 测试。
- 作用:构建标准化流程(如数据清洗、模型版本追踪、部署监控)。维持产品一致性,建立用户信任,减少因模型故障导致的损失。
2. 性能评估与维护
- MLOps性能指标
标准类型 | 具体指标示例 |
---|---|
准确性 | 平衡精确率与召回率,95%预测值在容许误差范围内 |
延迟 | 实时应用设定响应阈值(如欺诈检测的时间窗口) |
审计追踪 | 记录模型版本与性能评估历史 |
信任度 | 用户调研中>80%用户对预测结果有信心 |
方差控制 | 关键指标(如准确率)波动≤5%(证明产品一致性) |
风险管理:持续监控数据漂移和模型退化,及时发现并修正问题。
操作原则:MLOps需深度整合至传统软件开发流程,尤其在混合型产品(AI功能+传统软件)中实现统一质量管控标准。
DveOps vs MLOps
概念 | DevOps | MLOps(核心差异) |
---|---|---|
CI | 代码测试验证 | 扩展至:模型验证 + 数据模式验证 + 数据样本验证 |
CD | 软件包部署 | 自动化ML管道部署:预测服务发布/故障时回滚旧版 |
CT | 软件包测试 | 模型再训练与测试(针对线上依赖模型) |
7.5 案例研究:Akeira 的产品化实践
- 范围:NLP 驱动的个人分析界面,支持用户日记分析和目标追踪,计划扩展到不同人群(如青少年、男性)。
- 品牌与包装:以 “女性心理健康” 为核心,品牌形象亲和,符合 Z 世代和千禧一代审美。
- 销售与交付:通过应用商店分发,采用订阅制,依赖产品体验驱动用户续约。
- 反馈:通过应用内调研、社交媒体收集用户反馈,用于模型优化和新功能开发。
Ch8 针对垂直领域、客户和同行群体的定制化
8.1 领域与市场定位
- 市场分析:Gartner Magic Quadrant将市场参与者分为领导者、挑战者、愿景者、利基玩家,帮助识别竞争对手优势与市场空白。
- 产品定位步骤:明确目标用户痛点、分析竞争对手 AI 功能、确定产品差异化优势(如 “为何用 AI 解决此问题”)。
8.2 主要垂直行业的 AI 应用
金融科技:①聊天机器人(如 Bank of America 的 Erica):处理客户查询,提供财务建议。②欺诈检测:通过异常检测识别可疑交易(如 PayPal、Mastercard)。③算法交易:预测市场走势,优化交易策略(如高盛、Citadel)。
医疗健康:①影像诊断:通过 ML 识别医学影像中的异常(如肿瘤,IBM Watson for Oncology)。②药物研发:加速药物发现(如 BenevolentAI 利用 ML 重定位现有药物)。
营销:①用户分群:通过聚类算法划分客户群体,定向推送内容(如 Sephora、Spotify)。
制造业:①预测性维护:通过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如 Avathon、Uptake)。
教育:①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表现调整课程难度(如 Duolingo、Squirrel AI)。
网络安全:①异常检测:识别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如 Darktrace)。②UEBA(用户与实体行为分析):建立行为基线,发现潜在威胁(如 Varonis)。
8.3 建立行业影响力
- 通过分享产品开发经验(如博客、白皮书、行业演讲)建立行业影响力,吸引用户并增强信任。
8.4 案例研究:Akeira 的定制化实践
- 市场定位:作为 “愿景者”,差异化于传统情绪追踪工具,提供深度心理洞察。
- 产品设计:针对女性用户的语言特点定制 NLP 模型,为每位用户定制个性化AI模型,捕捉用户独特语言和情感变化,实现个性化情感分析和进展跟踪。
- 行业影响力:通过产品博客、行业演讲分享挑战与决策,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用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