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项目文章|三代甲基化组助力揭示RM系统通过介导转录因子甲基化增强细菌致病性

发布于:2025-08-09 ⋅ 阅读:(17) ⋅ 点赞:(0)

I型限制-修饰(RM)系统由hsdR、hsdM和hsdS基因编码,主要通过甲基化宿主DNA来抵御外来DNA入侵,但其在进化过程中的稳定遗传机制和功能尚不清楚。

2025年7月12日,海南大学李宏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刘柱教授共同通讯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3.1)在线发表题为“Horizontal acquisition of the Type I restriction–modification system enhances bacterial pathogenicity by mediating methy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encoding ge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进化-功能范式,阐明了RMS在细菌基因组中稳定遗传的方式(进化轨迹)及原因(功能限制),并揭示了RMS调控细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爱基百客为本研究提供了甲基化测序技术支持。

图片

   研究结果   

1. I型限制-修饰(RM)系统在原核生物中的多样分布

在4273个原核基因组(4019细菌、254古菌)中,64.6%、75.5%、60.2%的物种分别携带hsdR、hsdM、hsdS基因,平均每个物种含1.8个hsdR、2.3个hsdM、2.0个hsdS,提示这些基因经历过复制或水平基因转移(HGT)(Fig.1A)。在这些基因组中共鉴定出四种I型RM系统基因排布:RMS、RSM、R-MS(hsdR与hsdMS间插入≤5个基因)、R-SM(Fig.1B)。在细菌中,RMS最常见,而古菌则以R-MS/R-SM为主(Fig.1C)。

为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在不同的门上计算了4种I型RM系统的频率:细菌中,RMS在Fusobacteriota、Desulfobacterota富集(>0.2个/种),RSM在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等富集,R-SM在Campylobacterota、Planctomycetota等富集(>0.2个/种);古菌中所有类型频率均<0.2个/种(Fig.1D)。此外,研究发现RMS与前噬菌体频率正相关,提示噬菌体可能介导RMS的水平传播(Fig.1E)。

图片

Fig 1.I型RM系统和前噬菌体在原核生物中的分布

2. I型限制-修饰(RM)系统的分布与菌株的生态位相关

为解析种内I型RM系统的分布规律,选择A. veronii作为模型生物,分析了42株菌(Fig.2A)。分析显示,I型RM系统的有无及类型在菌株间差异巨大,水源株系统数显著高于人源株,泰国株普遍缺失。系统类型以RMS和R-SM为主,其中RMS的hsdR/M/S基因在进化树上高度聚类且支长极短,显示遗传稳定性;R-SM相关基因分散多支并夹杂非系统残片,暗示经水平转移后部分断裂(Fig.2B)。水源株同时携带更多前噬菌体(平均3.1个),提示生态位、地理隔离及噬菌体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共同塑造了A. veronii中I型RM系统的多样性格局。

图片

Fig 2. A. veronii 菌株中I型限制-修饰(RM)系统和前噬菌体的分布

3. RMS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

通过对携带RMS的物种及hsdR、hsdM、hsdS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Fig.3A和3B),物种树与基因树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拓扑结构,这表明这些基因主要通过原核生物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HGT)进化。这一结论进一步得到了核苷酸组成分析的支持,该分析显示水平转移的hsd基因与其受体基因组的GC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偏差。相比之下,这些基因发生复制的事件相对较少,仅在厚壁菌门的三个物种中出现(Fig.3C)。这三种基因的基因树均呈I–V五大谱系,谱系内部物种组成高度重合,提示共同进化史;其中Desulfobacterota和Cyanobacteria常作为祖先节点,暗示其为RMS跨门转移的早期供体(Fig.3B)。综合模型认为RMS经历了“祖先基因复制→跨物种水平转移→宿主内垂直遗传或基因丢失→hsdR/M/S逐步紧密连锁”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Fig.3D),但仍需实验进化研究加以验证。

图片

Fig 3. RMS的系统发育分析

4. ΔRMS菌株缺乏鞭毛,表现出毒力减弱的表型

为了探索RMS在稳定遗传后发挥的功能作用,研究构建了A. veronii C4的ΔRMS和ΔRMS/pRMS菌株。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显示,三种菌株的细胞大小相似,末端呈圆形,与WT野生型菌株相比,ΔRMS菌株和ΔRMS/pRMS菌株均缺乏极性鞭毛,表明RMS可能并不直接调控鞭毛组装(Fig.4A)。进一步使用野生型、ΔRMS或ΔRMS/pRMS菌株感染健康的实验小鼠(Fig.4B),在小鼠各个器官(尤其是肾脏)菌株定植能力表现为:WT>ΔRMS/pRMS>ΔRMS(Fig.4C)。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WT菌株的小鼠肾脏出现严重的肾毒性,包括肾小管扩张、肾小球肿胀、细胞坏死、核固缩和间质性充血,在脾脏和肝脏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病变;ΔRMS/pRMS菌株引起了肾小管扩张、脾脏炎症和肝细胞损伤,毒力低于WT菌株;感染ΔRMS菌株的小鼠并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Fig.4D)。结果表明,表明RMS在调节细菌致病性中起关键作用。

图片

Fig 4. RMS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

5. RMS通过甲基化转录因子编码基因来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

为了探究RMS调控细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对野生型(WT)和ΔRMS菌株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进行了测序。与WT菌株相比,ΔRMS菌株中有167个基因表达差异显著,这些基因在鞭毛组装、细菌趋化等相关通路中显著富集(Fig.5A)。这些差异表达基因(DEGs)倾向于在基因组中聚集,形成编码鞭毛组装和趋化相关蛋白的基因簇(Fig.5B)。这一发现表明,DEGs可能通过某些转录因子(TFs)共同调控。在野生型菌株中,鉴定出7对甲基化motif,ΔRMS菌株仅表现出五对。在ΔRMS菌株中缺失的motif 5′-GTANNNNNNNNCTTC-3′↔5′-GAAGNNNNNNNNTAC-3′(下划线表示甲基化碱基)是RMS的靶位点(Fig.5C)。基因组中总共有386个序列与RMS靶位点匹配,其中330个序列位于316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基因体内,显著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跨膜运输功能。

图片

Fig 5. RMS调控的通路

在316个含RMS靶位点的基因中,16个编码转录因子(TFs),其中9个活性TF通过保守基序被RMS直接甲基化后显著下调,进而使其共同调控的89个缺乏RMS位点的下游基因(鞭毛flg、趋化che等)表达降低,RT-qPCR证实关键TF(rpoN、rpoS和flrA)及其靶基因均显著下调(Fig.6A),揭示RMS通过“甲基化-TF-靶基因”级联间接抑制鞭毛与趋化系统,从而削弱细菌致病力(Fig.6B)。

图片

Fig 6. RMS调控鞭毛组装和趋化的假设性调控模型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I型限制-修饰(RM)系统在原核生物中的分布、进化及其对细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I型RM系统在4273个原核基因组中存在四种主要类型,其中RMS(5′-hsdR, hsdM, hsdS-3′)是最进化的形式。RMS通过基因复制、水平基因转移和基因丢失形成,并在细菌中稳定存在。功能研究表明,RMS缺失会导致细菌失去鞭毛,显著降低其在小鼠体内的定殖和感染能力。多组学分析揭示了RMS通过DNA甲基化调控转录因子的表达,进而影响下游鞭毛和趋化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细菌的致病性。这些发现阐明了RMS在细菌基因组中稳定遗传的进化和功能机制,揭示了其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如有相关技术需求,欢迎联系我们👏~

图片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