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Harmony介绍

发布于:2025-08-14 ⋅ 阅读:(10) ⋅ 点赞:(0)

AOSP与Android

Android 是 Google 主导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由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开源项目 和 Google 移动服务(GMS) 两大部分组成。AOSP 提供了 Android 的基础框架,包括 Linux 内核、系统服务和应用框架,采用 Apache 2.0 等开源协议,允许厂商自由定制(如 MIUI、ColorOS)。而 GMS 则是 Google 的闭源套件,包含 Google Play 商店、Gmail、YouTube 等核心服务,需通过 Google 认证才能预装。商业 Android 设备(如三星、Pixel)必须通过 CTS 兼容性测试,确保 GMS 的稳定运行,否则将无法使用依赖 Google 服务的应用。

AOSP 作为 Android 的开源基础,不包含任何 Google 专有组件,厂商可基于其代码开发自主系统(如早期鸿蒙、亚马逊 Fire OS)。但由于缺乏 GMS,这类设备往往面临应用生态受限的问题。华为 HMS 和鸿蒙的演进正是为了替代 GMS 生态,而 Google 则通过 AOSP 维持 Android 的开放性,同时用 GMS 控制商业生态的主导权。两者的关系体现了开源与商业的平衡:AOSP 是技术底座,GMS 是商业护城河。

OpenHarmony与Harmony

OpenHarmony 和 HarmonyOS 的关系 与 AOSP 和 Android 的关系相似。

OpenHarmony 是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主导的开源操作系统项目,其核心定位是面向全场景智能设备的通用底座。作为完全开源的中立项目(Apache 2.0协议),它提供从轻量级物联网设备(如128KB内存的传感器)到标准智能终端(如智能家居中控)的全套系统能力,支持厂商深度定制内核和分布式能力。OpenHarmony不绑定任何商业生态,其技术架构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内核设计(可选Linux或LiteOS内核),并通过分布式软总线实现跨设备协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能源、金融等B端领域,如润和软件的工业控制器、美的的智能家电等。

HarmonyOS 则是华为基于OpenHarmony技术底座构建的商业发行版,聚焦消费级全场景体验。它在OpenHarmony基础之上深度整合了华为自研技术栈,包括方舟编译器、鸿蒙智联(HiLink)协议以及HMS移动服务生态,并针对手机、平板等高性能设备进行了专项优化。与开源项目不同,HarmonyOS强调商业闭环,其演进路径已从初期兼容安卓APK(通过AOSP代码)转向纯血鸿蒙(HarmonyOS NEXT),完全采用原生鸿蒙应用(.hap格式)和Stage开发模型。当前该体系已覆盖华为手机、手表、车机等2.8亿台设备,形成与iOS、Android差异化的"超级终端"体验,如多设备无感连接、硬件能力互助等特性。华为计划让 HarmonyOS Next(纯血鸿蒙)完全脱离 AOSP,仅支持鸿蒙原生应用,而OpenHarmony 仍保持中立性。

项目介绍

OpenHarmony是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孵化及运营的开源项目,目标是面向全场景、全连接、全智能时代,基于开源的方式,搭建一个智能终端设备操作系统的框架和平台,促进万物互联产业的繁荣发展。

https://gitee.com/openharmony

技术架构

OpenHarmony整体遵从分层设计,从下向上依次为:内核层、系统服务层、框架层和应用层。系统功能按照“系统 > 子系统 > 组件”逐级展开,在多设备部署场景下,支持根据实际需求裁剪某些非必要的组件。OpenHarmony技术架构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心竞争力

OpenHarmony相比Android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真正的全场景分布式架构和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Android的跨设备协同本质上是应用层协议,依赖Google服务且存在延迟高、权限割裂等问题,而OpenHarmony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了设备间的无缝协同和硬件能力共享,支持从128KB内存的IoT设备到智能手机的统一架构。同时,OpenHarmony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内核设计(可选用LiteOS或Linux内核)和确定性时延引擎,在系统流畅度和低功耗方面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作为完全开源的中立项目,OpenHarmony不依赖任何商业公司的服务框架,避免了Android因GMS授权问题导致的生态风险,为开发者提供了真正的自主可控技术平台。

Deepseek的一些思考

对开发者而言,OpenHarmony 和 HarmonyOS 的分化意味着新的机会与风险。学习鸿蒙技术栈(如 ArkTS、Stage 模型)可能成为国内开发的“必修课”,但若生态无法全球化,其价值将受限。相比之下,OpenHarmony 更接近真正的技术投资,因为它不绑定单一厂商,适合物联网、工业等长尾场景。

更深层的问题是:开发者是否愿意为“技术自主”付出额外成本? 当 Android 和 iOS 的成熟工具链唾手可得时,鸿蒙必须提供足够独特的价值(如分布式开发效率、政策支持),否则仅靠“国产替代”的口号难以持久。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