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浪味仙 排版丨浪味仙
行业动向:3300字丨9分钟阅读
内容提要
8 月 10 日,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发展论坛在深圳河套科创中心圆满举办。
本次论坛由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携手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共同举办,深圳市科创局等政府部门,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广州国家实验室、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移动、深圳地铁集团、北京玻色量子等行业领军企业与创新企业代表共 30 余家政产学研用单位齐聚一堂,围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研讨量子科技未来产业的生态构建与发展路径。
01
共筑产业生态
为纪念量子力学诞生 100 周年,联合国将 2025 年定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此次活动是量子科学中心组织举办的第五场国际量子年系列活动。
深圳市科创局局长张林表示,深圳市将持续优化创新政策,把量子科技作为培育未来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项目落地、场景开放、科技金融等方面为量子科技等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支持和保障,共筑量子科技未来产业高地。
出席此次论坛的量子科学中心负责人贾金锋,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量子科技的战略意义。他提到,量子科技正在高速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全球竞争愈发激烈,而中国在部分量子领域拥有先发优势,这是我国首次能深度参与并有望引领的重大科技机遇,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将量子科技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之一,有望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与此同时,中心负责人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是省市共建的重要研发平台,在薛其坤院士的带领下,中心以量子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量子技术应用为牵引,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人才与制度优势,围绕量子材料制备、量子物性测试、量子精密器件与仪器研制、量子信息处理与计算等方面,打造 20 余个量子科学研究顶级平台,积极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打造从量子科学基础研究到未来量子技术研发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论坛现场,来自金融、交通、生物医药等多个应用领域的 15 家联盟会员单位代表共同启动联盟内产业合作,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与量子科学中心、深圳地铁集团与玻色量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湾区内外量子科技产业生态领域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02
“量子+”跨界融合应用落地
本次大会专门设置了主题报告和成果展示环节,会员单位分享了“量子+”在云计算、算法、金融、制药、AI 等场景应用成果,充分展现了量子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潜力,跨界碰撞激发产业动能。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钱岭聚焦“量子云计算”做了现场分享。他提到,量子计算产业呈现“三热一冷”的态势,即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成果不断、产业热情高涨的状态,但相比大模型等技术,量子计算在规模应用方面仍面临挑战。目前在量子云计算实践方面,中国移动已建成量子云平台 3.0,并网 11 台量子计算机,其中通用量子计算达到最大 119 比特(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夸父 3 号),专用量子比特最大 550 比特(北京玻色量子·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未来,中国移动将通过云平台、标准化体系与开源协作,推动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与产业化。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钱岭
来自华为量子计算软件与算法的首席科学家翁文康,以“量子算法与模拟”为主题进行了分享。翁文康教授表示,量子计算在 2014 年因谷歌收购 UCSB 顶尖超导团队而获得加速发展,刺激了 IBM 等企业加大投入。目前,量子计算处于高速工程化阶段,但缺乏“杀手级应用”,算法不成熟是主因。传统通用量子算法(如 Shor 大数分解)对比特数规模的要求极高,短期内难以实现,而变分量子算法可减少线路深度,但仍面临优化难度大、效果有限的问题。未来应重点探索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协同模式,通过增强经典部分来弥补量子硬件的不足。现有合作探索表明,在特定优化问题上,量子+经典方案超过纯经典计算。
随后,玻色量子创始人&COO 马寅,围绕当前备受瞩目的“量子+AI"做了报告。马寅指出,每一轮经济波动都会伴随着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因此非常希望借助新技术来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而量子+AI 将成为下一代技术革命的驱动力。玻色量子专注于开发非门型专用量子计算机,目前已携手多位合作伙伴在生物制药(如基因组学研究)、电力(虚拟电厂、电网停电后分区模型等)等领域取得了实用化的喜人成果。
玻色量子创始人&COO马寅
马寅特别提到,就在几天前的 8 月 7 日,公司重磅发布了自研的全国首个量子玻尔兹曼机(QBM)及开源编程套件,以 AI 制药为首个“爆款场景”,借助 QBM 强大的拟合分布及采样能力,拓展 AI 研究的新边界。除了技术与应用,生态建设同样关键。玻色量子与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领衔的人工智能学会共同发布了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基金,帮助全国学者利用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框架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和推理,此外还联合 CCF 创办了量子创新应用基金,并面向全国高校举办量子建模大赛,加快人才培养与创新探索,聚生态之力加速产业应用落地。
来自广州实验室的研究员李亦学,以“量子+生物制药”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提到,科学研究进入了“Data Intensive”第四科研范式和“AI for Science”第五科研范式相融合的时代,以单细胞组学数据分析为例,其研究面临高纬度、稀疏性、批次效应、“动力学”特征的生物学信号挖掘等挑战,传统方法存在局限,而量子计算具有的高效采样、引入动力学过程、全局优化、可处理复杂分布等优势,为研究带来了全新局面,即通过将传统 AI 模型中的混合高斯分布采样改为玻尔兹曼采样,间接引入动力学因素。
广州实验室研究员李亦学
李亦学提到,物种进化是复杂的生物系统,其进化逻辑离不开“时间”这个动力学因素,但传统大模型不具备这一点,其团队在新冠病毒免疫突变的研究中,采用时间横断面采样的方法,间接引入动力学,通过公开数据集比较发现,通过量子采样得到的分布函数效果最佳,且部分指标较原有方法可实现 20%-30% 的提升,从实验数据来看,量子计算对生物制药确实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最后,来自工商银行量子团队的负责人谷秋实,则围绕“量子+金融”展开分享。谷秋实表示,尽管摩尔定律使经典算力价格呈指数级下降,但其已面临能耗和散热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新型算力的要求,是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规模、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具备端到端的优势。因此,工商银行积极推动对未来计算形态的前瞻研究,主要聚焦三个大方向:算力系统构建,算法场景应用,以及安全风险防范。
工商银行量子团队负责人谷秋实
现场,谷秋实介绍了算法场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他提到,量子计算的尝试方向包括组合优化、随机建模和机器学习,希望能尽早找到类似 AlexNet 的“杀手级应用”,以推动量子计算硬件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并表示“三步走”是一个较优策略,即将量子计算的应用分成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近期主要关注量子启发式算法和专用量子计算机的应用;中期计划将光计算、神经形态计算等未来计算范式融入现有体系;远期则致力于研发适配通用量子计算能力的算法。
作为落实《河套规划》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致力于搭建开放合作的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量子科技在更多领域走向实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助力搭建新型量子科技未来产业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