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培养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向。在数字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更新,产业界对具备前沿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但传统计算机网络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滞后,且实践教学与企业真实项目脱节,难以满足行业现代化发展的诉求。而学科竞赛作为衔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纽带,能够围绕实际应用场景与前沿技术,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产业链、技术链与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从而增强计算机网络人才培育的实效性、有效性及针对性。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概述及教学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基础课程,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网络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网络系统设计方法。
从课程内容来看,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发展及参考模式等基础知识,还需了解计算机网络配置与测试、规划与设计等知识和方法;同时要熟悉云机器人、云计算、物联网及工业网络等新型网络应用服务,明晰网络管理的功能及概念,并掌握常用网络管理命令及工具的原理。
从课程体系维度而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涵盖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路由与交换技术等核心课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主干课程。
从实践教育维度来讲,要求教师在校内开展网络工程、综合布线、网络组建等实训活动,并在网络管理、网络系统及网站建设等维度与企业展开合作,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数字经济发展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面临诸多新要求:
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持续攀升,这就需要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数据中心优化、物联网及 5G 技术等新型领域,着力提高学生在智能化运维、跨平台网络部署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由于技术迭代迅速,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已深度融入网络架构,教育工作者需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或持续开展学科竞赛等活动,以提升学生适应技术迭代及演进的能力。
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及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增强计算机人才培育的针对性与系统性。
此外,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应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工具的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水平,拓宽人才培养的维度。
四、学科竞赛赋能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价值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众多学科竞赛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像“1 + X”网络系统管理、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竞赛、网络安全运维赛事以及华为 ICT 大赛等,均以此为依托展开。学科竞赛不仅是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的关键标尺,更是连接产业与教育的重要桥梁,在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进程中,从目标、内容和模式等多个层面发挥着积极的驱动、适配与升级作用。
1)目标驱动:培育多元人才,契合产业新需
学科竞赛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精准满足了产业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它是一个实战型且综合性的能力考核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学科竞赛以行业需求和企业真实场景作为命题的基石,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战式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领域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科竞赛也要求学生整合跨学科知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院校培育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还能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职业发展的道路。
此外,计算机学科竞赛通常会设置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通过方案优化、技术整合等方式形成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竞赛模式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内容适配:紧跟技术前沿,提升教学实效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学科竞赛能够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技术标准,为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强大动力。它倒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促使 AL 驱动的网络安全防御、云原生网络架构等前沿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适应前沿技术的迭代以及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岗位要求、标准和需求,提高知识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同时,在学科竞赛的支持下,计算机网络教学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相互割裂的问题。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学科竞赛则将实际应用场景引入教学,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3)模式升级:拓展教学维度,构建多元体系
学科竞赛为拓展计算机网络教学维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教师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岗位标准、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协作模式等要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教学场景与工作场景”相融合的动态化教学体系。
这种融合推动了传统教学从单一的知识讲授向知识讲授、技能训练、素养培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多维度延伸。在内容维度上,教师可以将竞赛案例、活动和成果作为全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前沿的知识。在方法维度上,以学科竞赛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维度上,将竞赛标准渗透进评估体系中,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全面,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此外,在产教融合维度,学科竞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邀请企业导师授课、校企共同修订培养方案等方式,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所学更贴近企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学科竞赛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学科竞赛作为连接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桥梁,能够将前沿技术、技术规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培育要求及时反馈给院校,助力院校培养出契合计算机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学科竞赛脱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成树协议、VLAN 逻辑局域网、IP 地址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熟练操作思维导图软件、仿真模拟软件以及 Visio 绘图软件,具备独立完成复杂技术操作任务的能力。但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难以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科竞赛紧密衔接。
一方面,课程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学科竞赛中涉及的前沿内容无法及时融入教学体系。教师只能依据现有教材或既定要求,挑选可利用的竞赛内容或案例,这使得学科竞赛沦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附属品,而非推动教学改革的驱动力。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场景,而学科竞赛更注重复杂场景下的综合应用。这就导致学生所学的技能和理论难以直接迁移到学科竞赛中,教师不得不在竞赛开始前重新对学生进行培训,以提升其各项能力。
(二)教学模式与学科竞赛需求不匹配
借助学科竞赛,高职计算机教师可将竞赛要求、标准、规范以及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模式建构与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两方面问题,难以满足学科竞赛的要求。
其一,偏离竞赛导向。在教学模式构建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讲授与技能培养,却忽视了团队协作、创新探索、应急处理、项目管理等综合素质的培育。这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在面对复杂项目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难以适应学科竞赛的要求。其二,缺乏演练环节。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未对竞赛场景进行模拟,学生在竞赛中容易出现紧张、操作失误等问题,影响竞赛成绩。然而,受限于高职院校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的现状,如何开展长效、系统的演练活动,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
(三)竞赛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学科竞赛能够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要求及标准融入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创造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然而,学科竞赛结束后,部分教师陷入了僵化或停滞状态。
一方面,教师未能将竞赛成果与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优化教育模式,使其成为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导致竞赛成果无法充分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难以实现“以赛促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学科竞赛中暴露的问题、弊端以及短板,并探索相应的优化和改进方法。这使得学科竞赛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彰显受到限制,难以实现“以赛促教”的优势作用,影响了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六、学科竞赛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策略
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举措。我们需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学科竞赛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的育人价值,变革教育内容与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此,高职院校应聚焦学科内容、教学模式及竞赛成果转化三方面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科竞赛的深度融合
课程内容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科竞赛的深度融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丰富教材资源,及时更新内容:以活页教材为基础,搭配电子教材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材体系。一方面,确保专业基础理论不断优化完善;另一方面,使契合学科竞赛的前沿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能够及时融入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电子教材的灵活性,适时引入学科竞赛案例、要求和知识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构建问题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选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或学科竞赛内容作为课程建设的载体,从复杂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入手,整合网络安全防护、路由器协议、网络拓扑设计等专业知识,以及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库原理、Python编程等跨学科理论,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打造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基础知识自学资源库,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引入仿真模拟软件或真实企业工作内容作为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场景中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应用能力,实现理论、技能向学科竞赛的有效迁移。
(二)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是教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适应竞赛要求、取得优异成绩的有效保障。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能力本位”教学矩阵:在线上教学中,教师详细讲解学科竞赛的要求、案例和标准,阐释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方法,鼓励学生开展理论探讨和合作学习。线下教学则以仿真模拟训练为重点,开展任务式教学活动。结合竞赛内容,要求学生在仿真软件中完成网络安全漏洞扫描、VLAN划分、网络拓扑搭建等技术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素质培育: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围绕学科竞赛项目明确学习目标、任务、路线和素质培养要求。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开展限时网络故障应急演练和组织头脑风暴活动,提升学生的协作精神、应急处理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
拓展第二课堂,开展演练活动:仿照学科竞赛标准,设置奖励机制、评分机制和应急机制,引导学生在演练中熟悉规则、增强信心,逐步提高技术、技能和理论应用水平。
(三)搭建学科竞赛成果转化机制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不仅要关注竞赛前的教育内容优化、环节创新和资源整合,更要重视竞赛后的成果转化和应用,使学科竞赛资源和理念融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各个环节。
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计算机教师应将学科竞赛涉及的核心技能点和前沿技术融入现有内容体系,丰富课程结构,拓宽学生视野;将学科竞赛环节、要求或标准转化为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例如,将网络攻防赛中的漏洞挖掘与修复流程融入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模拟攻防双方,在实践中掌握具体技能;将竞赛评价标准纳入课程评估体系,使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总结性评价都符合学科竞赛要求。
弥补教学不足:通过学科竞赛,教师能够发现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如知识更新滞后、方法单一、学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制定个性化、多样化、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教学流程、完善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大数据分析竞赛结束后,若发现学生创新性不足,可引入交叉学科知识或行业前沿案例,采用创新工作坊和头脑风暴等形式,持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技能和探索能力。
推广竞赛经验:计算机网络教师应积极推广学科竞赛经验,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