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享】2014-2023年长江流域 (0.05度)5.5km分辨率的每小时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

发布于:2025-08-15 ⋅ 阅读:(14) ⋅ 点赞:(0)

而今天要说明数据就是2014-2023年长江流域 (0.05度)5.5km分辨率的每小时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

数据介绍

图片

图片

一、数据集概况:长江流域植被动态的 “每小时快照”

本文分享的核心数据集为2014 年 9 月至 2023 年 9 月长江流域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其空间分辨率达 0.05 度(约 5.5 公里),时间尺度精确至每小时,数据格式为 JPG。这一数据集覆盖了长江流域近 10 年的植被荧光动态,凭借 “高空间分辨率 + 高频次观测” 的特点,为理解流域内植被光合作用变化、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提供了独特视角。

从数据价值来看,每小时的观测频率能够捕捉植被在昼夜交替、短时天气变化(如多云转晴、突发降温)下的荧光响应,而 5.5 公里的分辨率则平衡了区域覆盖能力与局部细节(如不同地貌、作物类型的差异),是连接地面精细观测与卫星大范围监测的重要桥梁。

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植物 “生命力” 的隐形信号

(一)什么是 SIF?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是植物生理活动的一种 “自然发光” 现象:当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能后,约 1%-2% 的入射能量会以荧光形式重新释放,其波谱集中在 650nm-800nm(红光至近红外波段)。这种荧光信号虽肉眼不可见,却能被精密仪器捕捉,成为反映植物 “生命力” 的关键指标。

(二)SIF 的产生原理:叶绿素的 “能量跃迁游戏”

植物叶绿素分子的 “能量旅程” 是 SIF 产生的核心:

  1. 吸收与激发

    :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后,从稳定的 “基态” 跃迁至高能级的 “激发态”;

  2. 能量释放

    :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不稳定,需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余部分则以荧光形式发射 —— 由于热能散失导致能量降低,荧光的波长比吸收光更长(即 “斯托克斯位移”),因此 SIF 主要分布在红光区。

三、SIF 与植物生理:光合作用的 “晴雨表” 与胁迫的 “预警器”

(一)光合作用的 “直接探针”

SIF 与植物光合作用存在紧密关联:光合作用越强,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中用于化学反应的比例越高,而以荧光形式释放的能量也会相应增加(存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的正相关)。因此,通过监测 SIF,科学家可间接反演植物的光合速率,并进一步估算总初级生产力(GPP,即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总量)。例如,在长江流域的水稻田,夏季光合作用旺盛期,SIF 信号会显著增强,与稻谷灌浆期的能量需求高度匹配。

(二)植物胁迫的 “早期预警信号”

当植物遭遇干旱、病虫害、高温等胁迫时,光合作用会首先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会在肉眼可见的叶片发黄、枯萎前就通过 SIF 的变化体现。例如:

  • 干旱初期,植物为减少水分蒸发会关闭气孔,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减弱,SIF 信号会提前 1-2 周出现下降;

  • 病虫害侵袭时,叶绿素分子被破坏,吸收光能的能力下降,SIF 信号会呈现局部区域的异常降低。
    因此,SIF 被视为植被胁迫监测的 “超前指标”,为农业灾害防控、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宝贵的反应时间。

四、SIF 的测量方法:从地面到太空的 “多层级观测网络”

为获取 SIF 数据,科学家建立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尺度观测体系,不同方法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 SIF 研究的技术支撑。

(一)地面测量:高精度的 “微观视角”

  • 光谱仪测量

    :使用高分辨率光谱仪(如 ASD FieldSpec 系列)直接对准叶片或植被冠层,采集反射光光谱,再通过算法分离出 SIF 信号。其优势是光谱分辨率极高(可精确到 1nm 以内),能捕捉荧光的细微波谱特征,适合校准其他尺度的观测数据。

  • 荧光成像测量

    :通过荧光成像系统(如 PAM-2100 叶绿素荧光仪搭配成像模块)对植物进行二维成像,可直观展示叶片不同区域的荧光分布差异(如叶片边缘与中心的 SIF 强度对比),常用于研究植物局部胁迫响应。

(二)无人机测量:中等尺度的 “灵活侦察兵”

将小型光谱仪或荧光成像设备搭载在无人机(如大疆 Mavic 3 Pro)上,可实现对农田、果园等中等面积区域的快速监测。无人机按预设航线飞行,既能避免地面测量的劳动密集型缺陷,又能比卫星更贴近植被,减少大气散射的干扰,是衔接地面与卫星数据的理想工具。例如,在长江流域的梯田区,无人机可沿等高线飞行,精准获取不同海拔作物的 SIF 差异。

(三)卫星遥感测量:大范围的 “宏观监测”

卫星搭载的专用传感器(如欧洲航天局 Sentinel-3 的 OLCI 传感器)可从太空接收全球植被的 SIF 信号,其优势是覆盖范围广、可周期性观测(如 Sentinel-3 的重访周期约为 1-3 天),为研究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植被动态提供数据。但卫星观测也存在局限,如空间分辨率较低(通常为公里级)、每日仅 1 次观测,难以捕捉短时变化。

五、SIF 数据的应用领域:从农田到全球的 “多维度价值”

长江流域的 SIF 数据集因其高时空分辨率,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一)农业:精准种植与产量预测

通过分析农田 SIF 的时空变化,可判断作物生长阶段(如拔节期、灌浆期)、监测是否受干旱或病虫害影响,帮助农民及时调整灌溉、施肥策略。例如,在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主产区,SIF 的季节性峰值可作为稻谷产量的预测指标 —— 峰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产量往往越高。

(二)生态:碳循环与生态健康评估

SIF 与 GPP 的强相关性使其成为估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依据。在长江流域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中,SIF 的年际变化可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波动,为评估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的效果提供数据支持。

(三)全球变化研究:植被对气候的响应

气候变化(如极端高温、降水异常)会直接影响植被生长,而 SIF 能实时记录这种响应。例如,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高温时,SIF 的下降幅度可量化植被受高温胁迫的程度,帮助科学家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中的反馈机制。

六、SIF 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从数据到认知的 “进阶之路”

(一)研究热点

当前,利用卫星数据反演 SIF 已成为生态遥感领域的研究前沿,尤其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优化 SIF 提取精度、建立 SIF 与 GPP 的定量关系等方向,推动了对植被光合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

(二)主要挑战

  1. 数据精度限制

    :卫星 SIF 的分辨率仍需提升,且阴天、云量会干扰信号,需结合地面和无人机数据进行校准;

  2. 机理认知不足

    :SIF 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受植物类型、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其定量模型尚未完全统一;

  3. 数据处理复杂

    :SIF 信号微弱,易受大气、土壤反射的干扰,从原始光谱中分离纯荧光信号的算法仍需优化。

(三)未来方向

未来需研发更高分辨率的 SIF 专用卫星(如计划中的高轨荧光卫星)、完善多尺度数据融合技术(地面 + 无人机 + 卫星),并深化 SIF 与植物生理机制的基础研究,让这一 “植物荧光信号” 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应对。

长江流域 2014-2023 年的每小时 SIF 数据集,不仅是过去 10 年植被动态的 “存档”,更是未来探索生态系统奥秘的 “钥匙”。随着技术的进步,SIF 将在理解地球生命活动、守护生态平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中的数据和指标仅为示例,实际数据请参考最新发布的2014-2023年长江流域 (0.05度)5.5km分辨率的每小时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

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网络收集
2、本资源仅用作为学习用途,不能用于商业通途

3、2014-2023年长江流域 (0.05度)5.5km分辨率的每小时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数据为jpg/tif格式。请自行斟酌使用。

数据获取方式

点击关注后台咨询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