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晶振的好坏判断方法,3个步骤轻松搞定。
外观检查:先看脸,再看脚
晶振体积虽小,但问题往往写在“脸上”。第一步,用肉眼观察:
裂痕与破损:晶振表面如果有明显裂纹或缺口,大概率内部晶体已碎裂,直接报废。
引脚氧化:引脚发黑或有绿色锈斑,说明接触不良,可能导致信号中断。用橡皮擦轻轻擦拭氧化层,再重新焊接试试。
封装异常:有源晶振(通常4引脚)的金属壳若鼓起或变形,可能内部电路损坏。
如果外观没问题,再进入下一步测试。
万用表测试:3招快速排查
万用表是电子维修的“万能钥匙”,以下操作无需拆解设备,直接在电路板上进行:
1.电阻法(检测短路)
步骤:万用表调至R×10k档,表笔接触晶振两脚。
结果:
阻值无穷大:正常,无短路。
阻值接近0Ω:内部短路,直接换新。
注意:此方法只能排除短路,无法判断是否开路或频率异常。
2.电压法(判断是否起振)
步骤:万用表调至直流电压档,红表笔接晶振引脚,黑表笔接地。
结果:
无源晶振:两脚电压应接近电源电压的一半(如5V供电时约2.5V),且两脚电压有差异。若两脚电压相同或接近0V,可能未起振。
有源晶振:输出脚电压接近电源电压(如3.3V供电时为3V左右),否则可能损坏。
3.电容法(辅助参考)
步骤:万用表切换至电容档,测量晶振两脚电容。
结果:正常晶振容量在几十到几百皮法(pF),若容量明显减小,可能内部老化。
替换法:终极验证
如果前两步无法确定,直接换晶振是最可靠的方法:
型号匹配:必须选择同频率、同封装的晶振,有源晶振还要注意工作电压(如3.3V或5V)。
负载电容:无源晶振需搭配原电路的匹配电容(通常标注在电路板上),否则可能导致频率偏移。
操作技巧:
焊接时用恒温烙铁(300℃左右),避免过热损坏。
有源晶振引脚有方向性,接反会导致停振。
替换后通电测试,若设备恢复正常,说明原晶振已失效。
小技巧:听声辨好坏
进阶操作:用1.5V电池连接晶振两脚,贴近耳朵仔细听。若听到轻微的哒哒声,说明晶振正在振荡;无声则可能未起振或损坏。不过此方法仅适用于低频晶振(如32.768kHz钟表晶振),高频晶振声音微弱难以分辨。
注意事项:
区分有源与无源:有源晶振自带振荡电路,直接输出方波;无源晶振需外部电路驱动,输出正弦波。测试方法不同,别弄混!
安全第一:测试时确保电路板断电,避免触电。试电笔测晶振的方法(需插入市电)存在风险,非专业人士慎用。
专业工具辅助:有条件的话,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最准确——正常晶振应输出稳定的正弦波或方波,且频率与标称值偏差极小。
总结:
外观检查:快速排除物理损坏。
万用表三招:电阻、电压、电容分步测试。
替换法:终极验证,省时省力。
小技巧:电池听声法,适合新手应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