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IA】第三部分:衍生数据

发布于:2025-08-16 ⋅ 阅读:(17) ⋅ 点赞:(0)

1. 章节介绍

本章节是《设计数据密集型应用》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多数据系统集成问题。前两部分探讨了分布式数据库的基础内容,但假设应用仅用一种数据库,而现实中大型应用常需组合多种数据组件。本部分旨在研究不同数据系统集成时的问题,帮助理解复杂架构中的数据流和系统依赖。

核心知识点 面试频率
记录系统与衍生数据系统的定义及区别
衍生数据的作用与特点
批处理系统相关知识
流处理系统相关知识
数据系统集成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详解

记录系统(System of record)

  • 又称真相源(source of truth),是持有数据权威版本的系统。

  • 新数据(如用户输入)首先在此记录,每个事实仅表示一次,且通常是标准化的。

  • 若与其他系统存在差异,记录系统中的值被定义为正确值。

衍生数据系统(Derived data systems)

  • 数据是现有数据经转换或处理的结果,丢失后可从原始来源重新创建。

  • 典型例子包括缓存、非规范化的值、索引、物化视图、推荐系统中的预测汇总数据等。

  • 技术上属于冗余数据,但对提升只读查询性能至关重要,通常是非规范化的,可从不同 “视角” 洞察数据。

两者关系

  • 区别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应用程序中的使用方式。

  • 梳理数据衍生关系有助于理解复杂系统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批处理

  • 研究如 MapReduce 等面向批处理的数据流系统。

  • 为大规模数据系统建设提供优秀的工具和思想,能高效处理大量离线数据。

流处理

  • 将批处理思想应用于流式数据,可实现低延迟处理任务。

  • 适用于实时数据处理场景,能及时对持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据系统的未来

  • 总结全书,探讨如何利用相关工具构建可靠、可扩展和可维护的应用。

  • 关注数据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集成优化方向。

3. 章节总结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设计数据密集型应用》第三部分 “衍生数据” 的核心内容,明确了记录系统和衍生数据系统的定义、特点及区别,阐述了两者在应用中的关系。同时概述了批处理、流处理以及数据系统未来发展等内容,强调了梳理数据衍生关系对理解复杂系统架构的重要性,为构建高效、可靠的数据系统集成架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4. 知识点补充

相关知识点

  1. 数据一致性模型:描述了分布式系统中不同节点之间数据的一致性程度,如强一致性、最终一致性等,对数据系统集成中的数据同步至关重要。

  2. 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的过程,是实现不同数据系统之间数据迁移和衍生的常用手段。

  3. 数据仓库:用于存储和分析企业级海量数据的系统,属于衍生数据系统的一种,为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持。

  4. 消息队列:在流处理中常被用于缓冲和传递数据,实现不同组件之间的异步通信,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 数据湖:存储大量原始数据的 repository,可容纳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数据衍生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最佳实践

在构建包含记录系统和衍生数据系统的集成架构时,采用分层设计是一种最佳实践。首先,明确记录系统作为数据的权威来源,确保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的衍生数据系统,如为提高查询性能而建立的缓存和索引,为数据分析而构建的数据仓库等。

在数据流转过程中,使用 ETL 工具或消息队列实现数据从记录系统到衍生数据系统的同步和转换。例如,对于电商平台,订单系统作为记录系统存储订单的原始信息,通过 ETL 工具将订单数据抽取出来,经过清洗、转换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用于销售分析和报表生成;同时,利用缓存系统存储热门商品的订单信息,加快用户查询速度。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监控和校验机制,定期检查衍生数据与记录系统数据的一致性,确保衍生数据的可靠性。当记录系统的数据发生变更时,能及时同步到相关的衍生数据系统,避免数据滞后或不一致导致的业务问题。这种分层设计和规范的数据流转机制,能充分发挥记录系统和衍生数据系统的优势,提高整个数据架构的效率和可靠性。

编程思想指导

在处理衍生数据相关的编程任务时,应秉持模块化和松耦合的编程思想。将数据的抽取、转换、加载等功能拆分成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专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便于代码的维护和复用。例如,在实现从记录系统到衍生数据系统的数据同步时,可将数据抽取模块、数据转换模块和数据加载模块分开设计,每个模块通过清晰的接口进行通信。

同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在编写代码时,应避免硬编码配置信息,而是采用配置文件或环境变量的方式,方便根据不同的部署环境进行调整。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数据传输失败、转换错误等,要进行合理的异常处理,实现重试机制或错误日志记录,确保系统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恢复或定位故障原因。

另外,注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测试性也至关重要。编写清晰的注释,规范变量和函数命名,使其他开发者能够快速理解代码的功能和逻辑。同时,为每个模块编写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验证代码的正确性,减少因代码变更带来的风险。通过这种编程思想,能够开发出高质量、易维护的衍生数据处理系统,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需求。

5. 程序员面试题

简单题

问题:什么是记录系统?它在数据架构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记录系统又称真相源,持有数据的权威版本。新数据首先在此记录,每个事实仅表示一次且通常是标准化的。在数据架构中,它是数据的基准,若与其他系统存在差异,记录系统中的值被定义为正确值,为整个数据架构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头。

中等难度题

问题:衍生数据系统的数据具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案:衍生数据系统的数据是现有数据经转换或处理的结果,丢失后可从原始来源重新创建,技术上属于冗余数据,但对提升只读查询性能至关重要,通常是非规范化的,可从不同 “视角” 洞察数据。例如缓存,当缓存中存在所需数据时,可由缓存提供服务,若不存在则由底层数据库提供;索引也是衍生数据系统的一种,通过对数据的索引化处理,能加快数据的查询速度。

问题:批处理和流处理在应用场景上有什么区别?

答案:批处理适用于处理大量离线数据,处理过程通常是周期性的,延迟相对较高,例如对历史交易数据进行月度汇总分析。流处理适用于实时数据处理场景,能对持续产生的数据进行低延迟处理,例如实时监控系统中对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进行即时分析和告警。

高难度题

问题:在数据系统集成中,如何确保衍生数据与记录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答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一致性:首先,建立可靠的数据同步机制,如使用 ETL 工具或消息队列实现数据从记录系统到衍生数据系统的实时或准实时同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其次,设计合理的校验规则,定期对衍生数据和记录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不一致时及时进行修正;然后,在数据转换过程中,采用幂等性操作,避免因重复处理导致数据不一致;另外,当记录系统的数据发生变更时,通过事务机制或事件通知等方式,确保衍生数据系统能准确感知并同步变更;最后,建立完善的日志记录系统,记录数据的流转和变更过程,以便在出现一致性问题时进行追溯和排查。

问题:结合实际应用,谈谈如何选择合适的批处理或流处理框架来处理衍生数据?

答案:选择合适的框架需考虑多个因素。若处理的是海量离线数据,对实时性要求不高,追求高吞吐量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可选择 MapReduce 等批处理框架,它能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适合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计算。例如对电商平台的年度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MapReduce 能胜任此类任务。

若处理的是实时产生的流式数据,要求低延迟处理,如实时推荐系统、实时监控等场景,则可选择 Flink、Kafka Streams 等流处理框架。Flink 支持高吞吐、低延迟的流处理,还能保证 exactly-once 语义,适合对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都较高的场景,如实时计算用户的行为指标并推送个性化推荐内容。

同时,还需考虑框架的易用性、社区活跃度、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等因素。例如,若现有系统大量使用 Hadoop 生态组件,选择 MapReduce 会更容易集成;若需要处理流数据且对状态管理有较高要求,Flink 则是更好的选择。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