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算分离与云原生:数据平台的新基石

发布于:2025-08-17 ⋅ 阅读:(19) ⋅ 点赞:(0)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现代数据平台的能力地图、架构演进路线、统一调度与编排,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正在重构数据平台。
今天我们进入到数据平台架构演进中的又一个关键主题:存算分离与云原生。这两者的结合,正在成为新一代数据平台的基石。


一、从 Hadoop 到云原生的转折点

在 Hadoop 体系主导的年代,数据平台的核心架构是 存算一体

  • 存储依赖 HDFS,计算资源与存储紧密绑定。

  • 这种架构简单直接,初期建设成本较低,也能依靠“数据本地性”优化性能。

但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和业务场景的多样化,存算一体逐渐暴露出问题:

  • 存储和计算资源无法独立扩展,利用率低;

  • 扩容成本高,运维复杂;

  • 很难满足云时代的弹性与灵活性需求。

这也促使企业在大数据平台重构时,逐渐走向 存算分离 + 云原生 的道路。


二、存算分离:重塑数据平台架构

所谓存算分离,本质是 将存储层和计算层解耦

  • 存储层:依托云对象存储(如 S3、OSS),实现低成本、几乎无限扩展的能力。

  • 计算层:Spark、Flink、Presto、Doris 等引擎在需要时启动,按需调度,任务完成后释放。

核心价值

  1. 成本优化:数据冷存储成本低,计算资源无需常驻。

  2. 弹性伸缩:高峰期快速扩展,低谷期自动释放。

  3. 跨场景统一存储:同一份数据可同时支持实时分析、批处理、AI 训练。

  4. 多引擎共享数据:数据只存一次,避免冗余和重复治理。

可以说,存算分离不仅优化了资源效率,也为“湖仓一体”架构奠定了基础。


三、云原生:数据平台的运行范式

如果说存算分离解决了资源效率的问题,那么云原生则重新定义了 平台的运行方式

云原生的三大特征

  • 容器化(Kubernetes):让数据平台组件标准化部署,统一调度。

  • Serverless:用户无需关心底层集群,任务提交即运行,按量付费。

  • 多云与混合云支持:跨云部署成为可能,降低了厂商锁定风险。

带来的变化

  • 平台运维从“机器运维”转向“服务运维”。

  • 弹性伸缩能力内置,而非额外开发。

  • 数据平台正逐步演化为 PaaS 层,不仅是 IT 基础设施,更是业务和 AI 平台的支撑底座。


四、存算分离 + 云原生:协同效应

当存算分离遇上云原生,数据平台迎来真正的质变:

  • 数据湖存储 提供统一数据底座;

  • 云原生计算引擎 提供弹性算力;

  • Kubernetes 调度层 让多种计算引擎(Spark、Flink、Doris、AI 推理服务)共享资源池;

  • 形成 湖仓一体 的现代平台架构,支持实时、离线、AI 等多样化场景。

这标志着数据平台从单一集群系统走向 开放的、可插拔的计算生态


五、挑战与思考

当然,这一演进过程中也面临新的挑战:

  • 性能问题:对象存储的延迟可能成为瓶颈,需要冷热数据分层和缓存机制。

  • 元数据一致性:多引擎共享数据时,必须解决元数据的统一与治理。

  • 运维复杂度:云原生环境下组件更多,治理能力要求更高。

  • 成本可控性:弹性计算若缺乏约束,可能反而导致云成本失控。


六、未来趋势

可以预见,存算分离和云原生只是起点,未来的数据平台还会走向:

  • 存算多态:针对不同场景选择最优算力,而不止于“分离”。

  • 自治化平台:AI 驱动资源调度与数据治理,实现无人值守。

  • 跨域数据协作:基于云原生和存算解耦,实现跨企业、跨区域的数据平台互联。

最终,数据平台将演变为企业的 数据操作系统:统一存储底座,开放计算引擎,智能化调度,真正实现 弹性、开放、智能 的数据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