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享】大清河(大庆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

发布于:2025-08-17 ⋅ 阅读:(14) ⋅ 点赞:(0)

而今天要说明数据就是大清河(大庆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

数据介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清河,又称大庆河,作为海河流域的重要支流,其流域上游地区不仅是区域水资源调控的关键节点,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下从地理概况、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价值等多维度,对该流域上游地区进行系统解析,并聚焦土地利用数据特征,为相关研究与规划提供参考。

一、地理与区域概况

研究区定位与范围

大清河上游研究区核心位于流域西部上游山区,涵盖北河店站、西大窑水库站和望快水库站三大水文监测节点,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13°39′–115°48′、北纬 38°39′–40°03′之间,总面积达 15,028 平方公里。从宏观区位看,整个大清河流域地处海河流域中部,西起太行山区,东至渤海湾,北接永定河,南临子牙河,发源于太行山与恒山南麓,流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是连接京津冀晋的重要水系纽带。

地形与空间格局

研究区地形呈现显著的 “西北高、东南低” 态势,平均海拔 868.42 米,最高点达 2,857 米,形成了从高山到丘陵再向平原过渡的阶梯状地貌。这种地形格局不仅决定了流域内水流的总体走向 —— 由西北向东南汇集,更深刻影响了气候、植被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高海拔山区以林地、草地为主,低山丘陵区多分布耕地与灌丛,而山麓过渡带则因地势平缓,成为人类活动(如村落、农田)的集中区域。

从全流域尺度看,地貌可明确划分为山区和平原两大类:山区进一步细分为中山区(海拔 1000 米以上,岩石裸露率高)、低山区(海拔 500-1000 米,坡度较缓)及丘陵(海拔 500 米以下,土层相对深厚);平原区则集中在流域下游,与山区形成鲜明的地形对比,为农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提供了基础。

二、气候与水文特征

气候类型与季节节律

研究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雨热同期,这种气候特征对流域水文循环和土地利用具有直接影响:

  • 春季

    :降水稀少(仅占全年 10%-15%),湿度低,多大风,易引发土壤干旱,对春耕作物构成挑战;

  • 夏季

    :受东南季风影响,炎热多雨,降水量占全年 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是洪水高发期;

  • 秋季

    :晴朗少雨,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成熟;

  • 冬季

    :寒冷干燥,降水以降雪为主,仅占全年 5% 左右,河流进入枯水期。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 533 毫米,而年平均潜在蒸散发量(PET)达 817 毫米,蒸发量显著大于降水量,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紧张态势。此外,降雨量年际波动剧烈,最大年降水量可达最小年的 3-4 倍,这种不稳定性是导致干旱与洪涝交替发生的重要原因。

水文与水系特征

大清河全长 448 千米,流域总面积 43060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2.3 亿立方米(相当于 89 个西湖的蓄水量),平均径流深 71.5 毫米,水资源总量在海河流域各支流中处于中等水平。

水系构成呈现 “南北分异、湖淀串联” 的特点:

  • 上游支流

    :以白沟河(北支)和赵王河(南支)为两大主干。北支白沟河水系涵盖南拒马河、北拒马河、小清河、琉璃河等,水流湍急,冲刷作用强;南支赵王河水系包括瀑河、漕河、府河、唐河、潴龙河等,流域内农业开发程度高,径流受灌溉影响显著。

  • 中游湖泊

    :以白洋淀为核心,串联东淀、文安洼等洼淀。其中白洋淀由 143 个淀泊、3700 多条沟壕组成,总面积达 366 平方公里(丰水期),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常年积水淡水淀泊,兼具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

  • 下游河道

    :东淀以下分为两支入海 —— 经独流减河直接注入渤海,或通过海河干流入海,形成了 “上蓄下排” 的防洪排涝格局。

水文动态受气候与地形共同影响: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河流水位快速上涨,易引发山洪或流域性洪水;冬季降水稀少,水位降至全年最低,部分支流甚至出现断流。此外,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约 40%-50%),加之历史上过度开垦、矿产开采等人类活动,导致河流含沙量较高,年均输沙量约 1200 万吨,对水库淤积和河道整治构成长期压力。

三、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植被与植物资源

流域上游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乡土树种占绝对优势,包括杨树、柳树、椿树、榆树、槐树等,这些树种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适应了区域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在河岸带(河流两侧 50 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共记录到 70 种植物,分属 34 科 59 属,既有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也有酸枣、荆条等耐旱灌丛,形成了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植被带,对固土保水、净化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鱼类与野生动物

大清河水系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共统计到 85 种鱼类,隶属于 10 目 20 科 64 属,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线薄鳅和多鳞白甲鱼。黄线薄鳅主要栖息于上游山区清澈溪流的砾石缝隙中,对水质要求极高;多鳞白甲鱼则适应了山区急流环境,肉质细嫩,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此外,流域内还分布有野鸭、水鸟等湿地鸟类,白洋淀等湖淀区域更是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

四、经济社会价值与土地利用数据

多元功能与区域贡献

  • 农业灌溉

    :流域平原区(如白洋淀周边)是华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大清河及其支流通过水库、灌渠系统,为约 300 万亩耕地提供灌溉水源,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

  • 航运遗产与现状

    :历史上,大清河曾是连接京津冀的黄金水道,商船可从天津直达保定,促进了沿岸码头(如新镇、雄县)的兴起;如今,受水资源减少和桥梁阻隔影响,仅部分河段(如白洋淀内部)保留旅游航运功能,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 旅游资源富集

    :自然景观方面,拥有白洋淀(5A 级景区)、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北最高峰所在地)等;人文景观则包括古渡口遗址、明清桥梁碑刻等,形成了 “山水 + 人文” 的旅游特色,2023 年相关旅游收入占流域内部分县市 GDP 的 10%-15%。

土地利用数据特征

大清河(大庆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数据以 adf 格式存储,这是一种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矢量数据格式,可直接通过 ArcGIS、QGIS 等软件打开分析。数据涵盖了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精度达 30 米 ×30 米,能清晰反映上游山区 “林地占比高、耕地集中于河谷” 的土地利用格局 —— 据初步分析,上游山区林地占比约 55%,草地占 20%,耕地占 15%,建设用地不足 5%,这种分布既体现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适度干预。

这些数据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制定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规划提供了基础支撑,是流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结语

大清河(大庆河)流域上游地区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复杂系统,其地形、气候、水系共同塑造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而土地利用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互动的直接体现,对流域功能的维系至关重要。未来,通过精准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保护措施,有望实现该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注:本文中的数据和指标仅为示例,实际数据请参考最新发布的大清河(大庆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

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网络收集
2、本资源仅用作为学习用途,不能用于商业通途

3、大清河(大庆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数据为adf格式。请自行斟酌使用。

数据获取方式

点击关注后台咨询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