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个核心问题逐渐凸显:
- 模型在对话或推理时,往往只能依赖有限上下文窗口。
- 外部工具、知识库、应用接口如何统一接入模型,缺乏标准协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OpenAI 等社区提出了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旨在建立一种通用的标准,让模型能够与外部数据源、工具和应用生态进行高效、安全、灵活的交互。
2. 什么是 MCP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种 开放标准协议,用于定义模型与外部世界交互的方式。
它的目标是:
- 为 LLM 提供 统一的上下文接口。
- 支持模型调用外部数据、API、工具。
- 提高可扩展性和安全性,避免厂商锁定。
一句话理解:
👉 MCP 是大语言模型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标准通信协议”。
3. 核心功能
MCP 协议定义了模型与外部资源交互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
资源管理
- 统一描述外部数据源(数据库、文件系统、知识库、API 等)。
- 模型可以通过 MCP 请求这些资源的上下文。
工具调用(Tool Invocation)
- 定义标准化的“工具调用”接口。
- 不论是数据库查询、网络请求还是本地运算,模型都能通过相同方式访问。
上下文注入(Context Injection)
- 自动将外部上下文注入模型对话。
- 避免模型“遗忘”重要信息。
安全与可控性
- 限制模型的调用权限。
- 通过协议层做访问控制,防止越权。
4. MCP 的架构
MCP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模型(Model)
- 负责语言理解与生成。
- 通过 MCP 请求外部资源。
客户端(Client)
- 作为桥梁,管理上下文。
- 调度请求,保证安全。
服务端(Server, MCP Provider)
- 提供资源和工具。
- 可以是数据库、API、知识库或企业应用。
架构可以理解为:模型 ⇄ 客户端(MCP 协议)⇄ 外部系统
5. 应用场景
MCP 在实际应用中有非常广的潜力,例如:
智能问答系统
模型通过 MCP 从知识库获取信息,回答更准确。企业应用集成
LLM 可以调用 ERP、CRM、数据库等系统。多模态扩展
模型可以通过 MCP 接入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服务。个性化助手
通过 MCP 访问用户日历、邮件、文档,提高智能性。
6. 总结
-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为了解决 LLM 上下文受限与外部系统接入难题 而提出的开放协议。
- 它的核心作用是:标准化模型与外部数据/工具交互的方式。
- MCP 有望成为 AI 应用的基础标准,推动大模型与企业系统、知识库、工具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