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疑似一种新型金融黑灰产骗局大规模爆发

发布于:2025-09-05 ⋅ 阅读:(19) ⋅ 点赞:(0)

最近小视频里突然大规模出现了打着律师旗号帮债务人收帐的视频广告,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颁发日期明确显示为2019年签发,像这种规模性爆发的广告是不是新型骗局

根据近期多起案例调查与行业报告分析,短视频平台大规模出现的“律师帮债务人协商还款”广告,本质上是一种新型金融黑灰产骗局,其核心是利用债务人焦虑心理实施诈骗。以下是综合多个信源的关键证据与分析:

 一、骗局的运作模式与特征

虚假承诺诱导缴费

    • 广告宣称可“减免利息罚息”“停息挂账”“分期免息”,吸引债务人填写个人信息并支付“咨询费”(通常39.9元至数千元不等),后续以“服务费”“律师费”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可达债务金额的5%-10%) 。
    • 实际操作中,所谓“律所”既不与金融机构协商,也不解决问题,而是伪造材料(如虚假困难证明)或教唆债务人故意逾期“制造协商空间”,最终失联 。支付定金后超过约定时间无任何进展,且借贷平台证实“无协商记录” 。

标准化欺诈链条

    • 前端引流: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宣称“专业律师团队”“本地化服务”,甚至展示虚假成功案例 。使用“黑话”规避审核(如“分琪”代指分期、“崔收”代指催收) 。
    • 中端收割:诱导签署电子合同但拒不提供原件,要求债务人不得联系贷款机构 。
    • 后端失联:以“正在处理”拖延,最终拉黑受害人。部分团伙刻意控制单笔诈骗金额在2000元以下,规避刑事立案 。

假冒律师身份与资质造假

    • 假冒律师资质:广告展示的律所执业许可证多为盗用或伪造。例如广东某“律所”宣称有7名持证律师,但投诉者索要资质证明时均被拒绝 。
    • 黑话引流:为规避平台审核,使用“分琪”(分期)、“崔收”(催收)、“鞋商”(协商)等谐音词 。
    • 诈骗团队人员实为销售员或前催收人员,冒充“法务总监”“律师”进行话术包装,甚至伪造公章、公文欺骗金融机构 。

二、背后的产业链与平台责任

黑灰产规模化运作

    • 据《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1年起此类产业增长10倍,从业人员超587万,形成“引流-销售-伪造材料”全链条 。
    • 诈骗团伙注册空壳法律咨询公司,频繁更换名称和办公地址逃避监管 。

黑灰产规模化扩张

    • 据《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5),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已达2800亿元/季度,从业人员超587万 。
    • 诈骗团伙注册空壳法律咨询公司,频繁更换名称和办公地址逃避监管 。

平台付费推广助推乱象

    • 虚假广告甚至标注“央行最新政策”等标题党内容(如“欠钱超过3年不用还”),通过平台审核并付费推广 。
    • 部分平台对“债务协商”类广告采取“白名单制”(不核实真实性),仅要求提供律所资质即可投放。某短视频平台此类广告日流水达400万元,居法律行业首位 。

三、危害性:从经济损失到法律风险

风险类型

具体案例

经济损失

受害人损失服务费(如14350元),因盲目停还被加收罚息,甚至需“借贷缴费”陷入深渊 。

信用破产

被教唆故意逾期“制造协商空间”,导致征信污点、被起诉(如李陵案) 。

刑事连带风险

伪造困难证明、公章可能使债务人被认定为“逃废债”共犯(湖北案中初中文化骗子伪造文件) 。

二次伤害受害者

    • 受害人不仅损失服务费,还可能因盲目停止还款导致信用破产、被起诉。例如,李陵被要求信用卡逾期“创造协商条件”,最终需承担更高罚息 。
    • 江苏一诈骗团伙骗取3000余人700余万元,多数为已被骗急于追损的群体 。

刑事犯罪连带风险

    • 诈骗团伙伪造困难证明、公章等行为,可能导致债务人被认定为“逃废债”共犯 。
    • 湖北一假冒律师案中,初中文化的骗子以“资金核验”为由骗走高中学费近3万元 。

四、如何识别此类骗局?

以下关键特征可帮助快速辨别风险广告与服务:

特征类别

合法法律服务

可疑“债务协商”服务

收费方式

对公账户收费,费用透明

私人账户收费,分阶段收取高额定金、服务费

承诺内容

不保证结果,提供法律风险评估

承诺“100%减免”“不被起诉”“免息分期”

资质验证

可查验律师执业证号,支持线下核实

拒绝见面,仅线上沟通,资质文件模糊

协商流程

要求提供真实困难证明,协助与机构沟通

教唆伪造材料、设置呼叫转移或故意逾期

合同规范

签署正规代理合同,双方留存

电子合同单方留存,条款含免责声明

五、维权建议与防范措施

优先正规渠道

    • 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银行/平台对有困难证明的债务人有减免政策 。
    • 通过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免费)或正规律所求助 。

举报与维权途径

    • 线上投诉: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案例超1500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投诉量年增50.8%) 。
    • 报警: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截图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 。

平台责任:浙江金融法学研究会指出,平台需加强广告合规审查,避免成为黑灰产推手 。

警惕“本地化服务”话术

    • 近期骗局转向线下,宣称“面对面服务”“本地律师团队”,实为“公里级围猎”。记者探访发现,所谓律所实为销售话术房 。

关键提示:真正的债务协商需基于真实困难证明(失业、重病等),且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第三方“代接催收电话”解决问题。凡声称“任何平台都能延期1-3年”“防爆通讯录”均为骗局 。

此类骗局本质是“收割焦虑”的资本游戏 ,消费者需警惕“低价包赢”话术,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若不慎被骗,请立即收集聊天、转账记录并向警方提供线索。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