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 Zemax优化:环臂数怎么用?

发布于:2025-09-05 ⋅ 阅读:(16) ⋅ 点赞:(0)

Ansys Zemax优化:环臂数怎么用?从原理到实操讲透

在Ansys Zemax优化光学系统时,很多人会忽略“环臂数”这个参数——选少了优化精度不够,选多了电脑卡顿,甚至算不出结果。其实环臂数的核心是“控制光线采样密度”,直接影响评价函数的准确性和优化效率。本文用通俗的例子拆解环臂数的原理,教你怎么算、怎么设,再结合实例验证,看完就能上手用。

一、先搞懂:环臂数到底是什么?

环臂数是Zemax用“瞳面积积分法”计算评价函数时的“采样工具”,就像给光瞳“画格子”——环数管径向分层,臂数管周向分布,两者一起决定“采多少条光线”来评估系统像差。

1. 环数:光瞳的“径向分层”

把光瞳想象成一个披萨,环数就是“把披萨切几层同心圆”:

• 1环:只取中心1个小圆(光瞳中心区域);

• 3环:从中心到边缘分成3层同心圆(中心圆+中间环+边缘环);

• 环数越多,径向采样越细,能捕捉到光瞳边缘的像差(比如球差、色差)。

关键特点:环数控制“径向精度”,比如边缘视场的像差主要靠多环采样来识别。

2. 臂数:每个环的“周向光线数”

还是用披萨比喻,臂数就是“每个同心圆上切几刀”,每刀对应1条采样光线:

• 4臂:每个环上均匀分布4条光线(上下左右);

• 6臂:每个环上均匀分布6条光线(60°间隔,更对称);

• 臂数越多,周向采样越对称,能捕捉非旋转对称像差(比如彗差、像散)。

关键特点:臂数控制“周向对称性”,非旋转系统(如带柱面镜的系统)必须多设臂数。

3. 核心逻辑:采样密度=精度+效率的平衡

• 环臂数多(如5环10臂):采样光线多,评价函数准,但计算慢(尤其多视场、多透镜系统);

• 环臂数少(如2环4臂):计算快,但可能漏采关键光线,优化结果不准;

• 没有“绝对最优”,只有“适合当前阶段”的环臂数。

二、算清楚:需要追迹多少条光线?

选好环臂数后,得知道“到底要追迹多少条光线”——避免采样不足或浪费算力。这里以旋转对称系统(比如普通透镜组)为例,给通用计算公式,非旋转系统可参考调整。

1. 分视场算:轴上和轴外不一样

光瞳的对称性不同,采样规则也不同:
视场类型 单一面的光线数 为什么这么算? 
轴上视场(光线沿光轴走) 等于“环数” 轴上视场光瞳完全对称,每个环的中心光线就能代表整个环的特性,不用多采(比如3环→3条光线)。 
非轴上视场(光线斜着走) 等于“环数×臂数” 轴外视场破坏了对称性,每个环上的每条光线特性都不同,还得考虑正负方向(比如上下、左右),所以要采满所有臂数(比如3环6臂→3×6=18条光线)。 

2. 总光线数:再乘“面数”和“视场数”

总光线数=参与追迹的面数 × [轴上视场光线数 + 非轴上视场光线数×非轴上视场数量]

• 面数:系统中需要追迹光线的光学面(不含物面、像面,比如两透镜有4个面);

• 非轴上视场数量:总视场数减1(比如3个视场=1个轴上+2个非轴上)。

3. 实例计算:3环6臂、3视场、4面系统

用最常见的“3环6臂、3个视场、4个光学面”举例,一步一步算:

1. 轴上视场单一面光线数:3条(=环数);

2. 非轴上视场单一面光线数:3×6=18条(=环数×臂数);

3. 单一面总光线数:3 +(2×18)=39条(2个非轴上视场);

4. 4个面总光线数:4×39=156条?
注意:如果非轴上视场按1个算(简化案例),总光线数=4×(3+18)=84条,实际要按系统真实视场数调整,核心是“轴上按环数,轴外按环数×臂数”。

三、看得见:Zemax中3环6臂的实际效果

光说不练假把式,用“两透镜系统”做仿真,看3环6臂的光线分布和评价函数设置,验证前面的计算逻辑。

1. 先搭系统:两透镜基础参数

在Zemax的镜头数据编辑器(LDE)里,建一个简单的两透镜系统(4个光学面),参数如下:
表面序号 类型 曲率半径(mm) 厚度(mm) 材料 净口径(mm) 
0 物面 无限 无限 - 无限 
1 光阑 102.000 6.000 BK7 15.059 
2 标准面 -102.000 2.000 - 14.996 
3 标准面 40.919 6.000 BK7 14.402 
4 标准面 36.977 84.744V(变量) - 13.267 
5 像面 无限 - - 5.607 

2. 设评价函数:选“3环6臂”

在“序列评价函数”里,选“RMS光斑半径(质心参考)”,采样方式设为“高斯求积3环6臂”,此时评价函数里的TRAC操作数(记录光线追迹)分布如下:

• 轴上视场(视场1):3个TRAC操作数→对应3条光线(和环数一致);

• 非轴上视场(视场2、3):每个视场9个TRAC操作数→2个视场共18条光线(3环×6臂,考虑正负方向);

• 单一面总TRAC数:3+18=21个→4个面共84个(和前面简化案例的总光线数一致)。

3. 看光线分布:用Matlab画出来

提取非轴上视场的光线坐标(Px=x方向,Py=y方向),用Matlab代码绘图:
% 光线x、y坐标(对应3环6臂的采样点)
x=[0.1679, 0.3536, 0.4710, 0.3357, 0.7071, 0.9420, 0.1679, 0.3536, 0.4710];
y=[0.2907, 0.6124, 0.8158, 0.0000, 0.0000, 0.0000, -0.2907, -0.6124, -0.8158];
plot(x,y,'*','MarkerSize',10); % 画采样点
axis equal; xlabel('Px'); ylabel('Py'); title('3环6臂光线分布');
结果:图上能看到3层同心圆(3环),每个圆上6个点(6臂),正负y方向都有,完全符合“3环6臂”的设定——说明光线采样和我们的计算一致,评价函数能准确捕捉像差。

四、用得对:环臂数怎么设才合理?

不同优化阶段、不同系统,环臂数的选择不一样,记住3个原则,不用再瞎试。

1. 按优化阶段选:先快后准

• 初步优化(找大致结构):选“2环4臂”或“3环6臂”
目标是快速收敛,不用太精准——比如刚搭好系统,先确定透镜的大致曲率、厚度,用少一点的环臂数,避免计算卡顿。

• 精细优化(调细节):选“4环8臂”或“5环10臂”
目标是修正细微像差(比如边缘视场的球差),此时需要更密的采样,确保评价函数准确,但别超过“5环10臂”——再往上精度提升有限,计算时间却翻倍。

2. 按系统类型选:对称系统少,非对称系统多

• 旋转对称系统(如单透镜、双胶合镜):3环6臂足够
这类系统像差对称,不用太多臂数,3环6臂能平衡精度和效率。

• 非旋转对称系统(如柱面镜、棱镜、自由曲面):4环8臂或5环10臂
这类系统有非对称像差(如像散),必须增加臂数,确保周向采样均匀,避免漏采关键光线。

3. 看评价函数反馈:动态调整

• 若优化后评价函数波动大(比如RMS光斑半径忽大忽小):说明环臂数太少,采样不足,适当加1-2环或2-4臂;

• 若计算卡顿、优化半天没结果:说明环臂数太多,减少1环或2臂,优先保证优化能正常运行;

• 若系统简单(如单透镜):别用多环多臂,2环4臂就能出结果,浪费算力没必要。

五、总结:环臂数的核心是“按需采样”

1. 原理:环数管径向分层,臂数管周向分布,共同决定采样密度;

2. 计算:轴上光线数=环数,轴外=环数×臂数,总光线数=面数×(轴上+轴外×非轴上视场数);

3. 设置:初步优化少,精细优化多;对称系统少,非对称系统多;

4. 关键:别追求“最多”,只选“适合”——够用、不卡,就是最好的环臂数。

按这个思路设环臂数,既能保证优化精度,又不会浪费时间,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