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的模板rce安全问题
1. HTML模板打底:先写好 new.html 这类HTML模板文件,定义页面的整体结构、样式,以及需要“动态替换”的占位逻辑(或直接预留数据填充的位置)。
2. PHP按需取数:通过 $_GET['id'] 获取不同的ID(不同ID对应数据库里不同的记录,比如不同新闻、不同商品),再用这个ID执行SQL查询,从数据库中取出对应的数据行。
3. 内容动态替换/渲染:PHP读取HTML模板内容后,用数据库查到的不同数据(因ID不同,数据不同),去替换模板里的占位符(或直接输出数据到页面结构中),最终生成“ID不同、展示内容不同”的动态页面。
这是动态网页开发中很典型的“模板+数据驱动”思路,能高效实现“不同标识(ID)对应不同内容”的效果(比如新闻详情页、商品详情页等场景)。
模板最容易产生代码执行漏洞,因为你调用数据库中的信息,所以就会这样。
也就是说PHP调用数据库内容时可以在数据库中插入恶意代码让PHP执行,而存储到数据库中的时候,可以用SQL注入。
Smarty,第三方执行模板(没有直接安全问题,但你怎么知道这个模板没问题?)
Shiro Fast json第三方组件。
使用的是tpl类型,所以PHP注入无效。
*代码审计不止省代码的漏洞,还得审这个模板版本有没有漏洞,主件有没有漏洞?
*判断是不是模板是固定的,但是PHP内容调用,是不是看页面美术相不相似,结构相不相似。
不是的,发现端口开放的原理和接口爆破没有任何关系,二者的技术逻辑、操作对象完全独立——端口开放是基于网络协议的“状态探测”,而接口爆破是针对应用层的“暴力试错”。
简单说:判断一个端口是否开放,靠的是“给端口发信号、看它回不回应”,和“试密码、破解接口”毫无关联。
发现端口开放的核心原理(底层逻辑)
端口本质是设备上“网络服务的出入口”,每个开放的端口都会监听来自网络的请求。探测其是否开放,本质是利用TCP/UDP协议的通信规则,发送特定“探测包”,通过目标的“响应结果”反推状态:
- 以最常见的TCP端口为例:
1. 若发送一个“请求建立连接”的SYN包(半连接扫描),如果目标端口开放,会回复一个SYN+ACK包(同意连接);如果端口关闭,会回复RST包(拒绝连接)。
2. 若直接尝试建立完整TCP连接(全连接扫描),能成功三次握手就是开放,超时或被拒绝就是关闭。
- 以UDP端口为例:
发送一个UDP数据包(比如给DNS的53端口发查询请求),如果端口开放,可能会返回对应的服务响应(如DNS解析结果);如果关闭,通常会返回“端口不可达”的ICMP报文。
这些判断逻辑完全基于底层网络协议的“通信规则”,不需要涉及任何“应用接口”(如登录页、API),更不需要“试密码、爆字典”——哪怕端口上的服务没有任何接口,只要它在监听,就能被探测到。
再用“门”的类比强化理解
- 发现端口开放 = 你走到一扇门前,轻轻敲了一下(发探测包):
- 门里有人回应“请进”(回SYN+ACK)→ 判定“门开着”(端口开放);
- 敲门后没动静或听到“别敲了,门关着”(回RST)→ 判定“门关着”(端口关闭)。
- 接口爆破 = 你已经知道“门开着”,且看到门上有个密码锁(对应应用接口的认证),于是拿一堆钥匙(字典里的账号密码)反复试插,直到打开锁。
二者的先后关系是:先通过“敲门”(协议探测)发现门是否开(端口开放),之后才有可能针对门上的锁(接口认证)做“试钥匙”(爆破)——但“敲门”本身和“试钥匙”是两码事,原理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