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无线光通信(UWOC)时分双工(TDD)系统方案分析与设计

发布于:2025-09-09 ⋅ 阅读:(29) ⋅ 点赞:(0)

一、系统核心目标与约束条件

1. 核心目标

实现水下设备(如水下传感器、无人潜航器UUV)与水面上位机(PC、服务器)的双向可靠通信,无缝对接标准以太网协议栈,支持TCP/IP全功能(连接建立/断开、数据传输、网络诊断),同时解决水下后向散射导致的“无法同时收发”问题,满足水下监测、控制等场景的低误码、低延迟需求。

2. 关键约束

约束类型 具体描述
水下信道特性 1. 后向散射强:水体中悬浮粒子会反射光信号,导致发送端光信号干扰接收端;
2. 光衰减大:450nm蓝光在清水环境中衰减系数约0.2dB/m,浊水环境可达1dB/m;
3. 带宽有限:受光探测器响应速度限制,传输速率≤100Mbps;
4. 环境光干扰:阳光、水下照明设备会产生杂散光,影响信号检测。
兼容性要求 需直接对接上位机以太网接口(RJ45),支持TCP、UDP、ARP、ICMP等协议,无需修改上位机应用程序(如Socket编程、ping命令)。
工程实现约束 1. 水下设备体积有限:模块需小型化(建议≤10cm×10cm×5cm);
2. 功耗限制:电池供电场景下,整机功耗≤5W;
3. 防水等级:需达到IP68,适应100m水深压力。

二、系统整体架构(四层架构)

采用“分层解耦”设计,确保各模块功能独立、便于调试与扩展,架构框图如下:

上位机层(TCP/IP协议栈) 
        ↓↑
协议转换层(以太网-TDD帧互转)
        ↓↑
TDD控制层(时隙管理、收发切换)
        ↓↑
光传输层(光调制/解调、抗干扰处理)
        ↓↑
水下信道(水体传输介质)

各层核心职责

层级 核心职责 关键技术点
上位机层 生成应用数据(如传感器控制指令、监测数据)、运行TCP/IP协议栈、管理连接(握手/挥手)。 TCP三次握手、UDP数据报、ICMP ping
协议转换层 实现以太网帧与TDD帧的双向转换,保留必要协议头信息,适配水下传输效率与兼容性。 以太网帧解析、TDD帧封装、CRC校验
TDD控制层 划分时隙、控制光模块“发送/接收”状态切换、实现两端时隙同步,解决后向散射干扰。 时隙生成、同步校准、收发切换控制
光传输层 将电信号调制为光信号发送、将光信号解调为电信号接收,抑制环境光与散射干扰。 OOK调制、窄带滤波、高灵敏度探测

三、各层详细设计

1. 光传输层(物理层)—— 解决“光信号怎么传”

1.1 硬件选型与设计
组件 型号/参数 设计原因
光源 450nm蓝光LED(型号:Osram PLT5 450B),功率1-5W可调,调制带宽≥150MHz。 450nm蓝光为水下传输“窗口波段”(海水吸收系数低),LED成本低于激光器,适合中小距离。
光探测器 硅基PIN光电二极管(型号:Hamamatsu S1336-18BK),响应度0.52A/W(450nm),暗电流≤5nA。 PIN探测器暗电流小、响应速度快,配合滤光片可抑制环境光干扰。
光学系统 1. 发射端:非球面准直透镜(焦距4mm,数值孔径0.5),压缩发散角至≤10°;
2. 接收端:双凸透镜(直径8mm,焦距10mm),汇聚光信号;
3. 滤光片:450±20nm带通滤光片(OD值≥4)。
准直透镜减少传输损耗,滤光片过滤阳光中的红外/紫外成分,提升信噪比。
收发切换模块 高速电磁继电器(型号:Omron G6K-2F-Y),响应时间≤50ns,耐压50V。 在保护时隙内完成“发送/接收”状态切换,避免发送光信号干扰接收端。
1.2 信号调制与解调
  • 调制方式:采用OOK(开关键控)调制,高电平代表“1”(LED点亮),低电平代表“0”(LED熄灭);
    优势:实现简单、硬件成本低,适合水下低速率(≤100Mbps)场景,抗干扰能力强。
  • 解调方式:采用“跨阻放大器(TIA)+ 限幅放大器(LA)”架构:
    1. TIA(型号:Linear LTC6561):将PIN输出的微弱光电流转换为电压信号,增益设置为5kΩ,带宽120MHz;
    2. LA(型号:Maxim MAX3270):将TIA输出的电压信号整形为标准LVCMOS电平(3.3V),确保数字信号稳定。

2. TDD控制层(数据链路层)—— 解决“何时收发”

2.1 时隙划分方案

针对水下后向散射特性,采用“固定帧周期+可变时隙占比”设计,确保发送与接收完全错开,无信号冲突。
帧结构定义(默认帧周期1m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