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识破“共因失效”——如何阻止汽车系统的“团灭”危机

发布于:2025-09-12 ⋅ 阅读:(24) ⋅ 点赞:(0)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精心设计了一套双备份的刹车系统,就像给车装了两条独立的刹车线,心想:“这下总万无一失了吧!”结果,一场寒潮来袭,两条刹车线因为同一个原因——低温同时被冻住,全部失效。

这种“本想互相备份,结果被一锅端”的悲剧,在功能安全领域就叫 “共因失效”


一、 什么是共因失效?

官方定义:共因失效是指一个或多个故障模式由同一个特定的事件或根本原因所引起,导致多个元素同时失效。

说人话
就是你设计了好几道防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死穴”。这个死穴一旦被击中,所有防线会集体罢工,造成系统性的“团灭”。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你怕手机没电,带了个充电宝。你觉得这是“双备份”,很安全。
结果,你发现手机和充电宝共用一根数据线。当你把这根唯一的数据线弄丢时,手机和充电宝就都成了砖头。
这根“共同的数据线”,就是导致“双备份”同时失效的共同原因

在汽车里,这个“共同原因”可能是:

  • 物理性的:同一场车祸带来的冲击、同样的高温、同样的潮湿腐蚀、同样的电磁干扰。
  • 设计性的:两个芯片用了同一个有缺陷的软件算法、两个传感器共用了同一个不稳定的电源。
  • 人为性的:同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和测试两个系统时,犯了同一个错误。

二、 ISO 26262怎么对付这个“大boss”?

标准知道“共因失效”是功能安全的头号天敌之一,所以祭出了一套组合拳,核心思想就四个字:“深度防御”

第一招:物理隔离 —— “别住在一起”

原则:把用来互相备份的组件(比如主控芯片和监控芯片)在物理上尽量分开。

怎么做

  • 拉开距离:把它们放在电路板的对角线上,甚至不同的板子上。这样,一个地方被撞坏、过热,不会轻易波及到另一个。
  • 分开走线:给它们供电的线路、通信的线路都分开布置,避免“一损俱损”。
  • 差异化包装:用不同的封装材料,让它们对振动、温度的敏感程度不一样。

目标:让“共同的原因”很难同时影响到它们俩。

第二招:设计多样化 —— “别长得一模一样”

原则:如果备份系统是完全一样的“双胞胎”,那它们很可能有同样的基因缺陷。所以,要让它们“不一样”。

怎么做

  • 硬件多样化:主CPU用ARM架构,监控MCU用RISC-V架构。它们被同一个软件bug击垮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 软件/算法多样化:用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同一个结果(比如车速)。比如一个用常规积分法,另一个用卡尔曼滤波法。这样,同一个计算缺陷导致两者同时算错的概率极低。
  • 供应商多样化:关键部件从不同的供应商采购,避免因同一批次的制造缺陷而导致共因失效。

目标:让“共同的原因”无法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击败它们。

第三招:分析它!—— “大家来找茬”

ISO 26262推荐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来系统性地查找共因失效,叫做 “共因分析”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清单,设计师们要拿着这个清单,反复拷问自己的设计:

  1. 它们离得够远吗? (空间隔离)
  2. 它们用的是一样的芯片/软件吗? (设计相似度)
  3. 它们用的是同一个电源吗?万一电源挂了怎么办? (共享资源)
  4. 它们会同时遇到高温、振动、水淹吗? (共同环境)
  5. 是不是同一个人设计的?他会不会有个思维盲区? (共同人力)

通过这种“灵魂拷问”,就能提前发现那些潜在的“共同死穴”,并在设计阶段就把它堵上。

总结

共因失效告诉我们,简单的数量堆叠(1+1)并不等于真正的安全冗余。如果备份元素之间存在看不见的“共同依赖”,那么2反而可能等于0。

ISO 26262的功能安全理念,其精髓就在于这种系统性的思维。它强迫工程师不能只盯着单个零件是否可靠,更要跳出来,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思考:
“那些我以为安全的地方,会不会存在一个共同的弱点,能让我的所有努力瞬间归零?”

防范共因失效,就是拆掉系统里那些潜在的“多米诺骨牌”,确保灾难不会发生连锁反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