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技术与文明》

发布于:2025-09-14 ⋅ 阅读:(15) ⋅ 点赞:(0)

《技术与文明》访谈整理:张笑语与访谈者对话

引言:作者背景与书籍缘起

访谈者欢迎张笑语(书中作者,小雨)做客,称赞其作为年轻学者,从技术视角审视人类历史进步与技术关联。张笑语分享求学经历:在德国读博期间,与留学生组织读书会,讨论病毒、基因、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这激发他思考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回应技术进步,如人工智能对“人”与“社会”定义的冲击。书籍旨在分享这些思考,探讨技术与文明的互动。

书籍开篇以中国历史为例,吸引访谈者(西安人)关注秦国统一六国背后的技术因素。

弩:降低战士门槛与秦国统一

  • 弩与弓的区别:弩不像弓需要大量核心力量训练,使用机械上弦和扳机发射,普通人即可操作。射速虽慢,但降低了成为战士的门槛。书中提及诸葛连弩射速快但杀伤力小,不适合战场;吕布的“弓马娴熟”代表传统武士技能。
  • 秦国的应用:弩不是秦国独有(韩国最早发明),但秦国制度结合最佳。面对魏国威胁,秦国利用渭河平原地形,动员全民防守。弩便于快速武装普通人,结合“五人为伍”的基层组织(街坊四邻、连坐制)和商鞅变法(耕战政策),形成“大一统”政治制度。
  • 扳机效应:弩如“扳机”,触发社会变革。春秋时代为贵族战争(需从小训练礼乐射御书数),战国时代技术进步让老百姓参与,推动制度演变。

枪:打破武力垄断与现代国家诞生

  • 火枪的特点:类似弩,不需训练,普通人即可使用。武士(如骑士)鄙视枪为“下等人武器”(如电影中描述),但它打破封建贵族对武力的垄断。
  • 政治影响:国王可直接征召平民军队,需改革:提供公正法庭、平等审判;依赖商人财政支持。议会从国王与贵族的工具,转为国王与商人的联盟,促进双赢博弈。商人地位提升(过去如吕不韦被视为奸商),金钱重要性上升。
  • 历史案例:荷兰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发生,因商人有钱武装平民。战争形态变化:从小训练骑士转向大量枪支武装。欧洲国家竞争激烈,国王借钱需信用,议会作用增强,从维护封建领主转向保护老百姓和商人,推动现代政治起源。

机关枪:火力革命与一战惨剧

  • 从火枪到机关枪:火枪射速慢(19世纪一分钟10发),需43步复杂操作;机关枪机械发射,一分钟300发,火力大幅提升。
  • 战术变革:早期火枪时代,士兵排队射击(军事化管理起源,如流水线),确保火力均匀。但一战中,排队战术遇机枪成“绞肉机”(凡尔登战役推进5-12公里,死伤百万)。电影《战马》和《1917》描绘惨状,导致士兵溃败、水兵起义、殖民地独立、普选权扩展。
  • 社会冲击:战争从19世纪“绅士式”转为大规模屠杀,暴露技术进步的破坏力。

蒸汽机:生产力拐点与社会心理转变

  • 早期发明与未应用: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的希罗提出蒸汽机原理(气动力学),但古罗马奴隶制社会人力廉价,无需技术创新(奴隶为“会说话的工具”)。
  • 英国兴起:蒸汽机在人力最贵、消费高的伦敦周边出现(人均工资全球最高)。煤需求推动煤矿效率研究;纽科门早期蒸汽机应用百年后,瓦特改良使其高效(非发明)。需企业持续投入,只有高人力成本与需求地区可行。
  • 工业革命影响:人类生产力曲线从水平转为上升拐点。人均GDP从零增长(农耕时代靠天吃饭,周朝至清朝相似)转为正增长。土地与暴力(打仗抢掠)不再最值钱;和平与创造力更重要。促进商业社会,暴力下降(如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所述)。

印刷术:知识传播与宗教改革

  • 中国与西方的区别:中国人发明雕版印刷(毕昇活字印刷因汉字多、排版难,效率不高;民间偏好雕版)。西方古登堡印刷机基于榨油机改造,26字母易排版,机械化大范围复制。
  • 商业与传播:早期印刷赚钱难(识字者少,印扑克或赎罪券盈利)。赎罪券(“钱箱叮当响,灵魂上天堂”)源于中世纪苦难生活,教会垄断;印刷机初成教会帮凶。
  • 马丁·路德的关键作用:路德反对赎罪券,写短文(如自媒体式)大卖,推动印刷厂转向。不同于前人杨·胡斯被烧死,印刷术加速传播,一年内人心转向,导致宗教改革。圣经多语种印制,促进独立思考与文艺复兴。章节名“知识分子与生意人”强调生意模式重要。

铁路:军事协调与时间观念

  • 早期投资:罗斯柴尔德家族私人投资;普鲁士军方重视国防潜力(快速调兵)。
  • 反对与解决:初遭军队反对(怕敌人入侵),但设碉堡或窄轨(如俄罗斯、云南、山西)解决。
  • 管理变革:老毛奇(铁路专家)改革协调:人、枪、弹药分开运输。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动员速倍于法国,推动统一。
  • 社会影响:塑造现代时间观念(需对表、手表普及),从农耕随意到工业统一,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农业技术:打破马尔萨斯陷阱与双刃剑

  • 马尔萨斯陷阱:粮食线性增长,人口指数增长,导致战乱、饥荒、瘟疫循环。
  • 化肥革命:20世纪初发明人工氮肥,提高蛋白质产量。全球人口从17亿增至78亿,维持和平。但非洲、印度等地人口爆增、工业滞后,导致贫困与社会问题。

货币技术:从贵金属到纸币与信用

  • 早期纸币(交子):宋朝四川起源,非便利交易,而是管控贵金属外流。推广为货币管制:外国人须兑换纸币交易。
  • 不便与演变:古代银子需凿秤(红楼梦描述);交易增加推动纸币接受。欧洲信用机构(汇票,如山西票号)11-12世纪出现,促进贸易。
  • 中国贡献: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农耕技术传欧引发人口增长与资本主义;造船术等。今日中国制造业(如修桥铺路)全球领先,技术视角理解崛起关键。

瘟疫:社会结构与人生观转变

  • 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收复西罗马时,瘟疫击溃军队,改变其人生轨迹(从雄才大略到保守)。
  • 黑死病:中世纪劳动力短缺,人力变贵;农民议价权增,国王禁涨工资无效,推动社会谈判变化。

原子弹与人工智能:悬而未决的风险

  • 原子弹:最接近毁灭为1962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潜艇误判攻击,2:1投票险发核弹)。
  • 人工智能:当前为数据智能(重复工作如人脸识别);超级AI可自我迭代、发明工具,进化远超人类,可能视人类无价值。现有AI已有风险(如电网崩溃、基因武器)。技术进步混沌,黑天鹅事件频发。

结尾:铁笼到汇流模型与书籍推荐

  • 铁笼状态:韦伯术语,指专业化导致领域孤立,交流困难。
  • 汇流模型:技术与人文两条河流交汇,冲撞产生创新。需训练跨领域对话:人文见技术影响,技术见人文中介。书籍不按时间顺序编排,体现技术跳跃性(如塔勒布“台阶”历史观,黑天鹅事件)。
  • 推荐:书籍惊喜地揭示技术如何塑造历史(如弩统一秦国、蒸汽机拐点、原子弹风险)。适合对技术与文明感兴趣者阅读。

《技术与文明》金句整理

技术作为“扳机”的哲理
  1. “弩就扮演了这么一个作用:它降低了成为一个战士的门槛。”
    ——技术并非决定一切,但它如扳机般触发社会变革,让普通人参与战争,推动大一统制度形成。

  2. “有技术也要有社会文明的支撑。”
    ——技术孤立无用,必须与制度、文化结合,方能放大影响,如秦国弩与商鞅变法的融合。

生产力与社会心理的转变
  1. “当你的生产力达到这么高的高度了以后,你做的东西是需要卖给活人用的,所以你需要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活人存在。”
    ——蒸汽机时代后,和平与创造力取代暴力与掠夺,商业社会促进人类共存而非消灭。

  2. “和平现在更有价值,我不需要通过掠夺来进行,因为你明天会更好。”
    ——从零增长到正增长的生产力曲线,改变人类世界观,强调创新而非抢夺。

印刷术与知识传播的启示
  1. “要想让它良好的普及,有一个好的生意模式是很重要的。”
    ——技术传播需商业驱动,如马丁·路德借助印刷术的反叛小册子,推动宗教改革与独立思考。
风险与未来的警示
  1. “技术这个东西的影响是有时候是很难操控的。”
    ——如化肥打破马尔萨斯陷阱却带来人口爆炸的双刃剑,提醒技术进步的不可预测性。

  2.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都是突然发生的技术和政治事件导致的,黑天鹅事件完全感然后跳跃。”
    ——历史非线性,技术如黑天鹅般突发,呼应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观点。

汇流模型的哲理
  1. “创新往往都发生在汇流的地方,就交汇处最容易产生新物种。”
    ——技术与人文的“汇流”打破“铁笼”专业孤立,促进跨领域对话与新文明诞生。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