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要求将科研成果做成产品,实现产业化,该怎么办?

发布于:2022-12-04 ⋅ 阅读:(883) ⋅ 点赞:(0)

前两天中关村发布了一则关于 “科技成果先试用后付费” 的政策

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配套政策 | 关于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其中参加试点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遴选拟通过许可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关于拟转化的科技成果,应为已授权且有效的专利技术)。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其实很多朋友最近咨询科研助理,

问的比较多的就是将科研成果做成产品,实现产业化

今天跟大家聊聊,科研成果做成产品需要考虑的问题👇

科研成果以专利为例,不管是高科技专利还是实用形专利,常规情况下都是现有产品才有相对应的专利申请保护,纯粹的研究形专利就需要通过痛苦的成果转化,通常纯粹理论性的专利到实际用到产品上,需要调整很多,并且会催生出一系列的辅助专利,虽然过程比较麻烦,等同于技术的二次开发。但如果真正应用,转化好利润也会非常好。

1.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其实也就是换位思考。你可以从你老板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学术研究和产品工业化的平衡关系。对于高校导师来说,需要自己的团队能高产。

一种表现是团队能多发SCI paper,其他团队通过借鉴你们团队的学术研究,再进一步深挖学术的实际效应;

一种表现是自己团队的技术研究,比如说新产品新工艺等,能为社会解决痛点问题,这就涉及到学术转化的问题,或者简单暴力地理解为产品工业化、社会化。

总结来说,真正解决社会或人类的痛点问题,是学术研究的价值体现。你可以直接将学术产业化,或者让别人基于你的理论,别人去做产业化。总之,需要一个团队,去把学术理论最终做产品化解决痛点,才能体现学术价值。

2. 科研预算:

需要考虑科研经费怎么来?能申请到多少才够推动手上项目的进展?

学术产业化,可以让相关审批部门快速看到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下来审批下一个科研经费也就相对来说更顺一点。

3. 产业化知识

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也是需要很多技巧和知识的。就好比很多项目研发做的好,但是落地生产制造的时候,会存在诸多问题,所以部分科研会有一个指标叫“可制造性”。将一个产品从学术阶段带入到产品落地阶段,也是一个闭环的工作。

这样对于丰富自身科研思维和知识,也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也是会考虑科研产业化能力的啊。

当然啦,你想转做科研,也是自己的目标,如果这样的话,产品化的项目不求多,但至少做个一个,了解下产业闭环,下一个项目专注于纯科研,也是可以考虑的。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