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就是我研究出来的方法,我把他们分为5个小Tips,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期末复习都适用。
1.课前/复习前预习。
2.准备问题。
3.带着问题主动学习。
4.找到自己的薄弱点。
5.不死磕,及时寻求外援。
01、课前/复习前预习
预习其实是一个设定目标的过程。我以前学习的时候都不会设定目标,导致到学习中期很容易崩溃,因为感觉学起来看不到尽头。
课前/复习前预习的好处之一就是让你知道你在未来的几小时或者一天里要看的是哪些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预习的具体操作就是,先准备好接下来要看的章节内容,个人建议用精简些的PPT,然后把PPT从头到尾过一遍,不求全部理解,只是花30-120分钟扫一眼,知道大概的内容,为下面的环节做准备。
这里有两个核心:1. 不要一次性预习太多内容,一次性最多预习一章。2. 了解框架,不要拘泥于细节。比如理工科的PPT里少不了证明过程,不要在这一步试图了解证明的每一步,尝试去了解每一步存在的原因。
在预习的时候,我一般会使用倒计时工具,设置一个小时后提醒自己站起来走走,出门溜达一下。倒计时工具会给人一种紧张感,对于提升效率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我会把预习时间限制在2小时以内,不要求全部都懂,看到不懂的就写下自己的问题然后跳过。比如在PPT里突然看到一个陌生的符号,我会标记下来,然后在旁边写上“这个符号代表什么?”,然后就跳过这个继续往下看。
下面我分为课前复习和复习前复习两部分来分别说明对应细节。
课前预习:在我同时修三门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平时没有利用好上课时间。在大学和研究生初期,我上课经常一开小差就听不懂,然后就开始玩手机或者跟朋友聊天,事后再看录屏或者找教程仔细研究,这浪费了我很长的时间。
为什么无法利用好上课时间呢?因为听不懂。为什么上课时会听不懂呢?因为没有预习。
了解这一点之后我开始在每次上课前一天预习明天要讲的内容,我会先把PPT下载到ipad里,如果有对应文献也会先保存下来。课前预习看PPT时我会在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做标注,写出自己的问题,方便我上课的时候提问或跟上老师的思路。
做完这一步之后再上课,我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随着老师的讲解都能找到答案,即使找不到答案,也可以及时提问。得到答案后我都会把答案都写在问题旁边,方便日后翻看。偶尔上课开小差,我也能继续听下去课。
复习前预习:相比课前预习,复习前预习耗时更短,因为它的目的是给你的复习设定一个小目标。
大部分人在复习的时候都习惯从头看到尾,遇到卡壳的时候就容易沉溺其中,进而浪费很多时间在不必要的细节上,同时还因为自己一个小时才看了一点内容而崩溃。
课前预习的核心是找到自己哪一步没看懂,复习前预习的核心则在于了解自己要看的内容的框架,然后为下一步的写下问题做准备。
02、准备问题
这一步是在完成预习之后,耗时大约30-60分钟。具体操作就是拿出一张A4纸,写下针对下面两个问题思考出来的问题:
1.我这次预习的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我是需要了解概念还是学会应用?
2.如果我是老师,针对这个章节/这次课出题,我会问哪些题目?
第一个问题是验证你预习的有效性,如果你无法回答,那可能意味着你前面是在做无用功。
第二个问题是引发你的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这门课你需要理解的内容到底是哪些,有哪些部分是难点,哪些部分是考点,比如你预习时有些地方看不懂,这些可能是考的内容,再比如对某个概念的理解或者运用等。
举个两个简单的例子,高数的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章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中值定理的定义和适用条件,导数的定义和求导法则。如果我是老师,我会问哪些题目-课后习题里考到前面说的这些内容的题目。
再比如金融衍生品课的介绍环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金融衍生品的定义和区别,多头和空头的定义。如果我是老师, 我会问期货和远期的区别,多头和空头的期货和期权的利润图等。
在这个环节里,我会把所有的问题列出来,如果有的问题我知道答案,那我就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答案,如果我不知道,那就空着,等后面把所有内容仔细看完再回顾我列下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科目,在A4纸上写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高数这种理工科类的,A4纸上可能只能列下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后得到的提问,比如中值定理是什么之类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可能列出课后习题里找的几个题目;对于金融或者一些理解性的科目,A4纸上列下来的问题会更多一些。
准备问题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因为它会引发你的思考,让预习变得有用,否则预习可能就是花了一堆时间看了一下书,很容易就做无用功了。
03、带着问题主动学习
如果说预习是把PPT大概过一遍,这一步就是把PPT仔细看一遍,然后尝试回答你在上一步在A4纸列出的问题。
如果是针对课前预习,那么这一步就是认真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试图找到自己列在PPT和A4纸上的问题的答案。如果是复习前预习,这一步就是认真看完所有的PPT,了解PPT每一步的论证过程和相应的概念。
这里需要提到的概念就是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常见的主动学习的方法是Anki的记忆卡片(flashcard),在卡片上写下一个名词或者一个问题,让你根据这个来回忆自己学过的内容进而给出答案;做测试题,上一步提到的提出问题环节列的问题,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往期考试试卷等都可作为测试题;费曼学习法,给你们同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你学到的东西。
与主动学习相反的是被动学习(passive learning),常见的被动学习的方法就是我们日常用的方法,反复读课本/自己的笔记,抄课本或者PPT上的原句等。
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主要的区别在于,被动学习更轻松但更低效,因为在被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是在尝试理解消化信息,而是在复述课本里的话。主动学习更难但更高效,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和消化我们学到的东西。
以最简单的病毒命名为例,被动学习是多次重复看“最新的病毒名字叫奥密克戎”,主动学习时看完第一遍后问自己"最新的病毒名字叫什么?"。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答案就在你面前,反复看会给你一种自己懂了的错觉,但当你答题的时候,大概率会懵;后者你需要思考自己刚刚看过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联想到病毒的命名原理以加强记忆,然后考试遇到这个问题时就能轻松解答。
被动学习容易给人一种自己花了很长学习,什么都懂了的错觉,然后一到考试就废。主动学习的过程更加艰辛,因为你无时无刻不在问自己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会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在考试的时候无往不利。
从第一步到现在这一步,我分享的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你们可能会发现,预习后提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书的时候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没懂,甚至有的时候看了书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有什么用。
主动学习的难点就在于此,你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因为你需要回答自己写下的问题,与之相比,在被动学习时你会感觉到很轻松。
这一步的核心是仔细看完课/PPT/书之后,尝试闭卷回答自己在A4纸上列下的问题,在回答问题时参考费曼学习法,不要复述书/PPT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答案。
在这一步我一般会在Ipad上写上一步列的问题,每写一个问题后就写下自己针对它的回答,不管对错,不确定就标上问好,争取做到对每一个问题都写下答案。
我一般会把这些作为笔记,在考前时我会直接翻看自己写的笔记而不是教材。
写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自己好像还真的回答不出来,或者是有些回答不太确定,这是很正常的。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就有了下一步。
04、找到自己的薄弱点
即使是预习+认真学习,我们在上一步给出的答案也有可能是错的或者是不完整的,所以这一步的核心就是对答案+反思自己的错误。
如果是高数类课程,这一步可能就是翻课本看自己写的定义是不是对的,找课后习题答案看自己的回答是不是对的。如果是理解类的课程,这一步就是翻看课本看自己的定义是否准确了。
这一步的核心在于反思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比如你可能漏掉了某个定理适用条件的其中一个,此时你可以思考,这个定理为什么需要你漏掉的这个条件呢?比如你的高数习题答案不对,此时你就需要思考自己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或者是你高数题目没有解出来,你就需要思考自己是不是漏掉了某个解题细节或者思路,然后在答案里找到验证。
这一步会让你发现自己的上一环节的复习中忽略掉的内容,这些就是你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点,也是你之后考试可能踩雷的地方。
在对答案修正自己错误的时候,也要注意不是直接抄书或者抄答案。核对完答案发现自己某些地方写得不对时,正确的操作是标注错误的地方,对完答案后继续闭卷修改自己的答案。
此时也可以在笔记的旁边也可以写下自己犯错的地方,这样之后考试复习时可以注意一下。
这一步之后你可能还是会发现,自己有些东西就是不理解,不懂自己到底是哪里错了,有些内容可能要重复三四次才能写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所以才有了下一步。
一般情况下我会在卡在一个问题15分钟之后就开始寻求外援。
05、及时寻求外援
寻求外援的方法主要分为3种:1.网络平台。2.问TA或者学霸同学。3.问老师。
我一般比较推荐网络平台(meeloun论文网:www.lxws.net),因为在你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可以组织好语言上网搜的时候,这就是最快捷的方法。
当然搜索引擎上的内容也未必全对,这一点是需要仔细甄别的。我之前上课的时候就听到有些老师讲到某个概念在网上讲的和他讲的内容不一样,以他的为准,此时就不能参考网络平台上的内容了。
其次就是问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简称TA)或者学霸同学,在国外很多课都会配有助教,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你们理解课程内容,给你们的日常作业评分等,所以有问题可以直接发邮件或者其他渠道问他们。在国内可能没有这一种角色,此时就是学霸同学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这一步的核心首先是礼貌,其次就是别一有问题就问。想象下你在学习的时候收到别的同学的邮件或者提问,每半小时打搅你一次,是不是感觉很窒息?所以总结好自己的问题很重要。
我个人的习惯是总结好自己的问题,用数字标注好,问题细节到自己到底是哪一步看不懂,这样可以节省帮助我的人的时间。
最后就是问老师了。在国外的话,一般是先联系助教,助教说他也不懂再联系老师。在国内的话就是学霸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时,就去问老师。为什么不直接问老师呢?因为有些问题有暴露你听课不认真的风险,先问学霸可以帮你过滤这一层的部分问题,哈哈。
以上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主动学习的5个小Tips啦,以前分享的都是从整理好学习环境,及时休息等小Tips,做起来相对容易,这次分享的内容可能就比较硬核了,实施起来难度也比较大,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你们可能需要做不同的细节调整,但是基本的步骤就是这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