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说起来真的很高大上,但是生化环材专业前些年却被调侃成“四大天坑”专业,直到大概近10年吧,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端技术人才的短缺近些年已经成为了集成芯片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

去年我国进口芯片约2.8万亿元,石油是1.66万亿元,军费开支1.36万亿,全年GDP为114.4万亿元,芯片进口额占GDP总值的2.45%,远超石油进口和军费开支,不难看出未来的“战场”在集成电路产业。
去年我们进口的芯片总数约为6354.8亿颗,平均1天就会有打约17亿颗进口,这些芯片的交易额花了大约27934.8亿元。所以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芯片进口商,去年我们进口商品总额为26875.3亿美元,大概是17万亿元,芯片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16%,别小看一颗小小的芯片,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至关的,从市场规模就能看出这个跑道多有前景,这个领域才是未来几年的重要赛道,是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的春天。(123BOM编辑器是硬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的好帮手)
而且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有不乏高精尖人才。

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两位蜚声全球的人物——宁德时代曾毓群和比亚迪王传福均有基础学科背景。曾毓群曾经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师从资深电池专家陈立泉院士,王传福则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新能源的上下游供应链中也不乏化学、材料专业出身的大佬。比如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是化学专业毕业;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是中科院的化学硕士;当升科技和容百科技的创始人白厚善则是中南大学有色冶金专业毕业;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化学学士、电化学硕士、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
还有光伏领域的老板们专业背景更硬:隆基股份的三个创始人都是半导体材料专业毕业;TCL中环的掌舵人沈浩平是半导体物理专业,天合光能的高纪凡是量子化学硕士,阳光电源创始人曹仁贤的另一个身份是合工大博士生导师;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许开华,中南大学冶金材料专业研究生世界硬质合金材料产业链与新能源材料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是世界领先的废物循环企业与世界先进的绿色低碳产业代表……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耕耘昔日冷门学科的毕业生出现在富豪榜之上,这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胜利。
我国上游产业的创新仍处于青萍之时。之前记者采访华为总裁任正非,任老曾经谈及芯片领域直言不讳的说:“我们都习惯了用钱办事,以往修桥补路建房子,只要砸钱就能够办成。但是如今在芯片半导体行业,砸钱只是开始,还需要砸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芯片被卡脖子问题,任老明白中国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但是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
任正非这段话颇有道理,但有一点没讲透:要想中国的“xx学家”达到可以“砸”的数量,除了要有好的教育水平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前提:要有足够多的高薪岗位来容纳这些“xx专家”,行而有效的薪酬机制,而不能寄希望于他们一边过着清贫的日子,一边向诺贝尔奖去冲击。

就在今年网上有推文说:从10年不涨薪到应届生年薪五六十万,芯片人才身价上涨,在智联招聘上搜索芯片设计岗位,硬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工程师岗位大部分月薪在2-30K了。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更是月薪40K-80K的高薪。应届生招聘方面,更是有经验不限的电子/硬件工程师/123BOM工程师月薪15K-30K的不错待遇。
随着芯片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以及芯片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化,芯片人才的薪资待遇快速提升,随着国家有关方面加快推进芯片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人才供给侧与人才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将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培育和提供更多良好的人才基础。如陈大同说:“中国真正缺的是高级人才。”将高级人才分两种:一种是企业里的高级研发人才,这种人才需要针对产品定义从芯片架构、算法等方面解决问题。陈大同认为,企业里的高级研发人才短缺会随着企业发展在几年之内得到解决。“我们最终缺的人才是真正的创新型、研发型人才。”也就是陈大同所说的第二种高级人才:高校、研究所里能够创造出颠覆性新技术的人才。
集成电路产业遭遇人才之渴,在高校供给端,市场所需的芯片人才如何培养问题?研究所里能够创造出颠覆性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又该如何培育问题?也有了好消息。

从去年开始,集成电路正式被设置为一级学科。最近几来,一些高校加快设立集成电路专业学科。2021年4月份,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加快培养集成电路紧缺高层次人才。同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宣布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举行成立仪式。中芯国际预测,集成电路行业需求增长和全球区域化趋势不变,虽短期有调整,但本土制造长期逻辑不变,中芯国际对自身的中长期成长依然充满信心。
所以,生化环材和基础科学在爬出深坑的那一刻,应该就是中国产业升级趟过深水区的那一刻。这也是M帝国制裁下的必经之路。相信国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所集体往这个方向努力,要不了多久慢慢的我们不用依靠M国,西方国家的合作来某发展。通过国家战略以及211/985等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下,未来在环境、生物、化学、材料、新能源等专业将会产生大批大批的就业岗位和新一批的大公司,头部企业,技术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