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发布于:2023-05-26 ⋅ 阅读:(281) ⋅ 点赞:(0)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怎样读书

读怎样的书

如何去思考


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u>首先,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u>

​ 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获得知识,总有很多书我们不得不读。我们只是为了学习而阅读,因此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确实非常需要读他们,以至于这种必要性可以让我们在把书读完的过程中不感觉过于乏味。我们阅读这种书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非读不可。

​ 然而我想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一类阅读,我今天要提到的书既不能帮你拿到学位,也不能教你谋生的手段,但是这些书可能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不过假如你还是无法从阅读中发现乐趣的话,这些书籍也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u>其次,面向对象主要是在工作之外拥有足够闲暇和兴趣去读书的成年人。</u>

​ 我不会在此提及痴迷书本的书呆子的情况,因为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曾有一位作家计算过,如果按照人均70岁寿命来计算,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一周一本书,一年五十本,那么一生大概就是三千本书。而且这还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数字,需要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那么相较于世界上那么多的经典书籍,我们的阅读面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于一般人想要在闲暇的时间培养一定的阅读习惯,对书籍的挑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该浪费时间去阅读没有价值的书籍。

<u>好的书籍一般都会得到公认,但公认的好书也并非值得每一个人去读。</u>

​ 我们可以从传世经典中去挑选阅读,然后发掘自己的兴趣,再根据载体,类型,甚至到某个作者去专门的挑选。当你有了自己的阅读品味,便不用在意别人是如何鼓吹某本书,只要你对它没兴趣,那么你就完全不用去在一这本书。(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

<u>并且,按照个人兴趣,你甚至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再读另一本。</u>

​ 你的心情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一样,当阅读真正成为你热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时,你也不会每时每刻都迫切的想要读同一本书。【在早晨开始工作之前,我通常会读一会儿科学或者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这一类作品需要清醒而专注的头脑,让我为接下来的一整天做好准备。等到工作结束之后,我虽然感觉放松了下来,却没有来一场艰苦的思想体操的一直,那么我就会读历史、散文、评论或者传记一类的书籍。到了晚上我还会读一些小说。在这些书籍之外,我手边总有几本诗集,以便我一时兴起随手翻阅。我的床边还放着几本那种随便从哪里翻开都能读下去,又可以在看完任何一段后随时放下的书,不过这样的书太难得了】。我本人作为一个轻度阅读爱好者,也会同时期阅读多本小说,只是每本书的阅读周期都会被拉长到无限,这种阅读体验给我的感觉像是同时交往了多个朋友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当你对其中一段暂时厌倦,便可去会见你的新朋友,而后再来回看这本书,有会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感觉,甚至能回味起当时令你放下这本书籍的原因。

<u>如果聪明的读者能够学会跳读这一实用技巧,那么他就能在阅读种获得最大的乐趣</u>

​ 明智的读者不会把阅读小说当作一项任务,他会把兴趣落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上,而不只是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把自己置于角色的立场上,甚至可以说是体验者角色的人生,但如果作者处理不当,使得读者一时无法寻得自己追求的目标,那么他就会在困惑下随意翻看,直到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跳读。

​ 如果说跳读的能力要靠一定的阅读经验来培养,那么阅读节选或者短篇小说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u>司汤达与《红与黑》</u>

伟大的小说家大多著作等身,其中更是以巴尔扎克与狄更斯为最。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加入他们都能活到老年的话,必定 会一部接一部地不断创作全新的故事。人们往往认为,在小说家所需的各种天赋中,编写大量故事的创造力最为关键。司汤达几乎完全不具备这种天赋,而或许又是所有小说家中最具独创性的一位。

​ 司汤达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敌视法国大革命,而司汤达却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崇敬拿破仑,甚至多次随军征战欧洲。在写作方面他的创作力并不算强,但却有一种精确的观察力,以及对人心之复杂、虚妄与荒诞的敏锐洞察。他会将自己对于拿破仑的崇敬赋予作品的角色身上,也会将周围环境对他的束缚和压抑渲染到主人公的生活中。甚至最终有意使得于连不能实现自己的野心,有意将他写死,也可以看作是他无可避免的表露着对现实无力的批判。

<u>钱钟书与《围城》</u>

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令人荡气回肠。

​ 钱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任务和情节全是虚构的。他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带入了自己留学的一些经历,让一些读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甚至有人怀疑起他文凭的真实性,实则不然,《围城》中几乎所有主要任务的经历,性格,行为习惯等都是复合而成的,但却又极具真实性的表现出那个时代中不同的亲子,夫妻,岳婿,婆媳,妯娌等伦理关系。

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u>哲学使阅读值得回味</u>

​ 所谓前车之鉴,吃一堑长一智。有些事请我们并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或者等别人的劝诫来吸取教训,我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对一些事情所导致的后果的判断能力,对待感情,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基于你一定量的阅读,都能有更为成熟的应对。这也是一种哲理。

<u>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u>

​ 阅读不会被神话,更没有哪一本书能告诉你所有事情的答案,今天所提到的阅读,只是一种消遣模式,平日里为了学习的阅读也只是提升你能力的工具。但是你或许可以自己写一本书,用作获取解答时的记录,做专属于未来自己的百科全书。

<u>对真美善的追求</u>

人类的自私让他们不愿意接受生活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当他们不幸发现,自己再也不能通过信仰某种更高的力量令自己满足的时候,他们便会竭力构建某些与自身的直接利益相关的价值观念来为生命赋予意义。古往今来的智者在这些价值观念中选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对‘真’的追求是展现高尚品质的绝好途径,勇气,坚定,诚实,质朴往往是追求者所具备的,然而往往人们追求的并非真理本身,而是最终会给他们带来的虚荣,舒适与利益。‘美’是最为理想的现实,是一个完整的句号,但是并不能给你持久的满足感,美就像是山顶的制高点,当你终于攀登到那里时,你会发现除了转身下山之外无事可做,美固然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但还是不被完全实现的好。‘善’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但真正的善良却又显得不那么聪明。

本文含有隐藏内容,请 开通VIP 后查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