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次活动,遇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座的每个人都向她打招呼、致意,让我以为她是某位重要的贵宾。然而,后来我才发现,她的职位并不高,但却是某个单位的金牌写手,一直以来都为众多领导大咖提供服务。如果没有意外,明年她将功成身退。
这样的履历实在令人惊叹,堪称是一本教科书。然而,和她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却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境况。比如说乔姐,她在工作了大半辈子后,由于公司进行了优化,再就业变得异常困难,处境甚至比那些频繁跳槽的人还要糟糕。
🤔为什么在相似的经历下,结局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当人们开始给“选择一份工作长期发展”和“频繁更换工作以求安稳”的标签时,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在一家公司待多久才是合适的呢?
“打工皇帝”的在职时长启示录
事实上,关于在一家公司待多久才是合适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有些人认为,在一家公司工作1-2年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可以给自己一个发展的机会,如果发现公司前景不妙或者个人发展受限,还能及时做出调整。
也有人认为,在一家公司工作3-5年是最合适的。因为入行后的前3年,我们才算真正了解行业的运作和规律。而当达到3年的工作期限时,企业是否愿意续约也能说明很多问题。
然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无法简单地套用一个标准来界定最佳时间。在决定是否要继续在一家公司工作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公司的前景以及个人对于稳定性和新挑战的需求。
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性,随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无论是选择长期发展还是频繁更换工作,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做出明智的决策。
关于在公司待多久的争议
待的时间短——忠诚度不高、稳定性不够、专业沉淀不深,HR招人时顾忌三分
待的时间长——说是感情深,其实图安稳,稳不稳定不好说,但适应性很难说…
确实,一些成功的职场人士的经历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参考。
😺以顾宏地为例,他是小鹏汽车的总裁,年薪高达4.34亿元,被誉为“打工皇帝”。
熟悉顾宏地的人可能知道,他拥有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华盛顿大学生化博士的学位。在加入小鹏汽车之前,他曾在雷曼兄弟全球并购部门担任顾问长达6年,在摩根大通工作了14年,一路晋升至亚太投行主席。而如今已在小鹏汽车工作超过4年。
从他的职业经历来看,他在三个不同的公司任职时长超过8年,看起来相当稳定。
😸而排名第二的刘炽平是腾讯的“二把手”,年薪达到4.28亿,据说是马化腾的7倍。
刘炽平拥有西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且还持有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他在职业生涯初期进入麦肯锡任职管理顾问,随后加入高盛亚洲投行,直到2005年加入腾讯。在腾讯工作了超过17年,他的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光期。
从整个任职履历来看,刘炽平在前半段的职业生涯中,每段工作的时长大约为3-5年,而在加入腾讯后,他选择了长线发展,已经在公司扎根超过17年。
😼第三位是京东新上任的CEO徐雷,虽然未进入高管个人年薪榜单,但他的职业经历也非常值得关注。
回顾他过去的履历,相比之前提到的两位,徐雷的流动性可能较大。
在2000年,徐雷加入了联想,负责品牌和网络推广工作。两年后,他跳槽到好耶广告网络,并在7年间从销售总监晋升为北京公司总经理。
2007年,通过与“投资女王”徐新的联系,徐雷成为京东的市场营销顾问。然而,在两年后才正式加入京东,在此期间(2011-2013)中途还曾离开,加入百丽电商担任CMO。
2013年,徐雷重返京东,再次担任市场营销职务。在此期间,京东进行了大量的高管调整,徐雷一度被边缘化。
直到2017年,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业绩表现,徐雷开始担任京东集团的CMO,四年后晋升为集团总裁。在2022年,刘强东卸任后,徐雷升任京东的CEO,终于迎来了个人的黄金时代。
😉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都是独特的,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
成功人士的经历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他们的模式来评判自己的职业发展。每个人的情况和目标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需求做出明智的决策。
有些人可能在某一家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这表明他们在该公司找到了稳定和发展的机会。而其他人可能更适合频繁地更换工作,以寻求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是要保持学习和成长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通过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们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保持清晰的认识,并勇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生涯。无论选择长期在一家公司工作还是频繁更换工作,都应该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
但总的来说:
在特定领域深耕1-3年,保持职业发展路径的一脉相承,并一路升级打怪,全力从基础岗向核心岗,从新手到能手,再到专家和行家进阶,是他们走向职场成功的关键。
就此而言,在职时长虽是工龄和资历的重要“象征”,但想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职业训练、发展路径、知识能力储备、机遇等,其实同样不可或缺。
在职可长可短,但HR招聘忌讳这几类人
虽然在一家公司待多久,没有定论,但HR在做招聘时,对这几类人还是比较忌讳的:
01 因个人原因频繁跳槽的人。
尤其是平均在职时长不超过1年,且离职多为个人原因的候选人。
因为频繁跳槽,除了导向不稳定性,很多还与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缺乏职业规划、团队适应性/融入性差、“慌不择业”等因素有关。
加上离职时以个人原因居多,HR往往会担心是否会“重蹈覆辙”,增加再招聘成本或带来太多未知的用人风险。
而从BOSS直聘研究院等发布的数据看:
上一份工作坚持不到半年就跳槽的求职者,70%的人薪资其实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任职时间过短,频繁跳槽,其实对个人薪资待遇还是有一定负面影响。
02 长期不动且安于基础岗的人。
尤其是在一家公司待了10年以上,工作内容单一,缺乏技术含量,且长期在基础岗,有明显被边缘化迹象的候选人。
因为长期从事基础性、重复性强的工作,这类候选人往往知识技能面相对狭窄,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挑战和变化。
加上长期在基层,接触不到核心业务或技能,岗位价值和发展潜质往往受限,即便进入新公司,担任重要岗位的机会也少。
这也是为什么,除了平均在职时长,HR同时会高度关注跳槽频率、职位职级、能力技能的长线变化。
因为时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职的长度,却很难验证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宽度和厚度。
在职多久看个人,也受多重因素左右
虽说在职时间长短,很多时候是个人的主观选择,其实也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左右。
比如随着新生代进入职场,平均在职时长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根据我找到的相关报道和文章,以下是基于2023年的类似格式修改后的段落:
根据领英在2023年发布的《2023年中国招聘趋势》调研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职场的新一代在就业领域表现出了一些有趣的趋势。与过去不同的是,年轻人在第一份工作上的平均在职时长持续缩短。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为3年半,而90后甚至仅有19个月,95后更是只待了7个月就选择辞职。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快速探索和试错。他们更愿意尝试不同的工作机会,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然而,随着个人职业规划的逐渐明确和发展目标的稳定,我们也注意到后期在公司的任职时间有所延长。
在2023年这个时点,处于职业发展高光期的人们往往会选择在一家公司持续发展,平均在职时长可能达到5年左右,甚至更长。而对于处于职业发展稳定期的90后和00后,他们的平均在职时长也超过了2年。
这种趋势表明,年轻一代人们在职场中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的稳定性和长远规划。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一家公司建立起稳固的基础,并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就和机会。
综上所述,在2023年及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年轻一代在第一份工作上的流动性将继续缩短,但随着个人的职业规划明确和发展目标稳定,他们也愿意在一家公司持续发展,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除了职业发展阶段、年龄属性、工作内容等,企业自身因素和发展环境也是制约任职周期长短的一大关键因素。
比如智联招聘《2022上市公司人才需求及发展环境报告》就显示:
上市公司的员工平均在职时长为4年11个月,比于非上市公司长13个月。
大厂职员的“稳定性”显然比小厂要高得多,这一点无可否认。
这种稳定性不仅源于上市公司能够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平台和福利等方面,还与其能够保持稳定的运营和发展环境以及较低的人才流动性有关。
综上所述,在一家公司到底待多久合适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当我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应该尽全力掌握自己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让自己熠熠生辉。
然而,当我们意识到当前的岗位已经不再是最佳选择时,我们可以抓住时机,以平和的心态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是完全正常的。
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是我们命中注定的终点,我们更多地是彼此间的过客。
只要双方都能以成就彼此为目标,相互促进发展,那么这样的分道扬镳也是一种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