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将人工智能引入到工程建设中,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式对工程进行管理、协调和执行。例如,在交通管理、金融领域,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车流量控制、交易风险评估等方面。在汽车制造领域,自动化加工系统的发展也促使整个产业变得更加标准化和个性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在医疗健康领域,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模型应用可用于检测人体器官、血液病等疾病,并实时跟踪患者变化。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如何有效地将其引入到工程建设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工程流程呢?本文将通过从“科研”角度出发探讨这个问题,阐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工程管理。
2.基本概念术语说明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通常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定义:
- 符号主义的AI:认为只有人类才能真正理解它的语言。即所谓的符号编程。这是古典AI的一个范例。
- 连接主义的AI:认为人类和机械之间的通信是一种黑盒,它只能把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处理,而不能直接理解其意义。这种AI以程序员的思维方式出现。
- 混合主义的AI:认为既需要符号编程的能力,又需要非符号编程的能力。同时结合生物神经网络和数学计算的能力。
现代AI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连接主义的AI。连接主义的AI认为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通信是一种黑盒,它只负责把信息传递给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处理。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很高级的编程语言。这些程序通常由算法组成,算法是由基本的元素组成的复杂指令集合,包括条件判断语句、循环结构、函数调用、数据操作、运算符、变量赋值等。为了完成各种任务,计算机程序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处理,并输出得到的结果。这种程序与人类的语言相似,但却比人类语言要低级很多,因此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连接主义的AI仍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它可以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不需要依赖其他人的辅助。这也是它与传统计算机的根本不同之处。
(二)什么是自动化工程流程?
工程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目标为导向,按照规划组织资源,按序开展工作,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满足用户或其他部门的要求,取得预期的效益。自动化工程流程,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应用,旨在使用机器、软件或程序化的方法,将工程各项管理工作自动化。它包括工程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自动化工程流程是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工作制基础上的,目的是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减少人力资源投入、提升工作质量。工程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投资策划阶段:进行项目总体策划、找出关键核心技术、审查项目财务计划、确立项目实施时间表和流程;
- 设计阶段:选择工程规划软件、利用图形工具、画出施工蓝图、确定施工规范;
- 工程管理阶段:项目管理人员按计划、客观的要求、依照预期做好工程控制、检查和评价工程进度;
- 结算审核阶段:与客户签订合同,收集必要的材料、审查资料质量、结清尾款;
- 后续维护阶段:根据项目及施工现场情况进行维护、更新维护规范、检查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运行状况。
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可以对全过程进行优化,节省人力成本,缩短工程周期,提升工程质量。目前,国内外已有工程建设领域的自动化工程流程标准、流程模板和参考工具。如流程图模板、制图工具、BIM建模工具、质量检测工具、文档审批工具等。基于流程自动化,可以消除操作环节中的排队时间,让更多的工程师参与到项目管理中,降低管理难度,提升工作效率。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公式讲解
(一)科研
首先,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进行一个科研的回顿。关于人工智能,最早的一段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在两万五千年前用火并茂密的树枝来解决数学难题。之后,人类的科技发展又催生了计算机的诞生。而人工智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系列的分支学科。最知名的就是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研究。
早在五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教授尼克·马库斯就提出了一种基于感知器的机器学习方法,称之为Perceptron。他使用简单直线来拟合训练数据集。这种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基础,是一种线性分类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沙芭尔·霍兰德、艾伦·奈斯哈洛、约翰·玫瑰、莱斯利·布里吉特、米歇尔·卡普拉、约翰·埃弗拉姆斯等人都曾在这一领域做过研究。
基于感知器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应用到实际问题时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它仅局限于二类分类问题。第二,它的学习速率太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57年,图灵在其著作《计算机程序的构造与解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模型——Hopfield网络。它可以解决多类别分类问题,而且学习速度快。沙芭尔·霍兰德、约翰·埃弗拉姆斯等人都在这一领域做过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效率,198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李锡群和祖荫坤等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训练算法——反向传播算法(BP)。它可以快速、有效地更新权重参数,并逼近真实函数。其优点是训练速度快、参数收敛精度高。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人工神经网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ANN训练的代价较高,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另外,对于输入数据的分布不均衡的问题,ANN往往表现欠佳。所以,如何在工程建设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二)自动化工程流程
(1)案例一:利用CNN自动判别轮胎质量
在该案例中,我将讲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工程管理。假设某工厂正在建造一辆汽车,需要制造一种轮胎。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制造商,甚至导致了退货。为此,我们希望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具体来说,我们的方案如下:
- 数据收集:在建立人工智能系统之前,需要先收集大量的数据作为训练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技术自动收集数据,也可以手动收集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应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 数据处理:经过数据收集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准备。清洗是指将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去掉噪声、重复值、异常值等。转换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于模型使用的格式。准备则是指将数据分割成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 模型构建: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之后,就可以构建模型。我们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模型,例如线性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等。针对轮胎质量的预测问题,我们可以使用CNN模型。
- 超参数调整:当模型构建完毕后,我们需要进行超参数调整。超参数是模型的参数,用来控制模型的性能。比如,我们可以调整模型的层数、每层神经元个数、激活函数等。我们可以试验不同超参数组合,找出最好的超参数组合。
- 模型训练:经过超参数调整,我们可以训练模型。训练过程是模型学习数据的过程。它包含迭代训练、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等。在每次迭代中,模型都会将误差反向传播给前面的网络,然后通过梯度下降算法更新网络权重。
- 模型评估:当模型训练结束后,我们需要评估模型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测试集来评估模型的效果。模型的效果可以有多种衡量标准。例如,我们可以计算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
- 使用模型:如果模型效果达到要求,我们就可以使用模型了。在实际生产环节,我们只需要将生产环境中的轮胎数据输入模型,模型就会返回一个预测结果。如果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我们就可以认为质量问题解决。否则,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质量问题。
本案例说明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工程管理。
(2)案例二:利用RNN自动生成文字
在该案例中,我将介绍利用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技术实现文字自动生成。假设有一篇文章想要完成,但是手边没有任何素材,我们希望借助机器生成自动撰写。具体步骤如下:
-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数据。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下载一些大型数据库的文本数据,或者自己编写一些小文章。
- 数据处理:在获得文本数据后,我们需要进行文本的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将原始文本转化为可以输入模型的数据形式。一般情况下,需要将文本数据进行分词、去除停用词、编码化、序列填充等处理。
- 模型构建:接下来,我们需要构建模型。RNN模型是一种特殊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处理序列数据。我们可以选择RNN模型,并选择相应的架构。RNN模型的输入是单词索引列表,输出则是相应的单词索引列表。
- 参数调整:模型构建完毕后,我们需要进行参数调整。模型的参数包括学习率、权重衰减系数、动量、记忆容量等。我们可以对参数进行调优,提升模型的能力。
- 模型训练:经过参数调整,我们可以训练模型。训练的目的是找到模型的参数,使得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下一个单词。在训练过程中,模型会将误差反向传播给前面的网络,然后通过梯度下降算法更新网络权重。
- 生成样本:当模型训练结束后,我们可以生成样本。生成样本的目的是模仿模型的训练样本,产生类似的文本。我们可以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选取相应的单词,组成文本。
- 测试生成效果:最后,我们可以测试生成样本的效果。测试的目的是看看生成的文本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可以完成文章的写作。我们可以利用BLEU、ROUGE-L、Embedding Similarity等指标来评估生成的文本质量。
本案例说明了如何利用RNN实现文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