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比较微信小程序和vue的语法与结构差异,让你快速理解用法

发布于:2024-04-29 ⋅ 阅读:(21) ⋅ 点赞:(0)

背景:

不少前端开发估计长期使用vue框架进行前端开发,但不可避免会有特殊情况需要人手去接坑其它项目,而刚好那个项目是原生微信小程序项目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一对一对地与vue进行横向对比就行,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多一个上午就能直接上去写页面了,本文主打一个简洁毕竟写的长编大论的看的都累,所以下面将说明:

  1. 并且对小程序的目录结构进行简洁说明。
  2. 对vue和小程序语法进行横向对比。
  3. vue与小程序标签的差异。
  4. 父子传递

一、小程序目录结构介绍

(1)先看看初始目录

image.png

  • pages 用来存放所有小程序的页面
  • utils 用来存放工具性质的模块(例如:格式化时间的自定义模块)
  • app.js 小程序项目的入口文件
  • app.json 小程序项目的全局配置文件
  • app.wxss 小程序项目的全局样式文件
  • project.config.json` 项目的配置文件
  • sitemap.json 用来配置小程序及其页面是否允许被微信索引

(2)单个页面结构介绍

在pages里面每个文件夹就是一个页面,里面你会留着到有四个文件,后缀分别是.js、 .json 、.wxml 、.wxss

  • .wxml :微信小程序的模板语言,类似于 HTML,用于描述页面结构。
  • .wxss:微信小程序的样式语言,类似于 CSS,用于描述页面样式。
  • .js:微信小程序的脚本语言,用于实现页面的逻辑和交互。
  • .json:微信小程序的配置文件,用于配置小程序的全局配置、页面配置等信息。

(3)单个页面常用的生命周期说明

  • 1.onLoad:页面加载时执行,只执行一次;
  • 2.onShow:页面展示时执行,执行多次;
  • 3.onReady:页面初次渲染时执行,只执行一次;
  • 4.onHide:页面从前台进入后台时执行;
  • 5.onUnload:页面卸载时执行;

顺序:onLoad --> onShow --> onReady --> onHide

二、横向对比vue语法

(1)事件定义与传参区别

vue用@来绑定事件,传参数能直接放括号里面:

<button @click="du(index)">登陆</button>

微信小程序用bindtap绑定,且微信小程序传值需要用data-自定义名字={{需要传递的值}}, 传过去之后在事件中用e就能在里面找到需要的参数

<button bindtap="dl" data-index="{{index}}">登陆</button>

(2) if语句区别

vue的if语句:if语句前加 “v-”

<div v-if="index == 1">1<div> 

<div v-else-if="index == 2">2<div> 

<div v-else>3<div>

微信小程序if语句前加 “wx:”,而且判断内容需要用 {{双大括号}} 包起来,第二行的else-if,直接省略成elif

<view wx:if="{{index == 1}}">1<view> 

<view wx:elif="{{index == 2}}">2<view> 

<view wx:else>3<view>

(3) 数据绑定

vue的变量绑定:使用v-bind即简写:

<img :src="src" />

微信小程序中只需要属性值加“{{}}”包起来就行

 <image src="{{src}}" />

(4) for列表渲染

vue的for语法=(每一项数据名,索引名) in 数据名

<block v-for="(item,i) in list" :key="i"> 
    <div>{{item.text}}</div> 
</block >

微信小程序的for里只写数据名, 如果需要修改当前元素的数据名:wx:data-item=“自定义的数据名” 如果需要修改当前元素的索引名:wx:data-index=“自定义的索引名” 默认数据名是item,默认索引名是index

<block wx:for="{{list}}" wx:data-item="item" wx:data-index="idx" wx:key="idx"> 
    <div>{{item.text}}</div> 
</block >

三、标签的变化

以前是html标签,现在是小程序标签。

  • div 改成 view
  • span、font 改成 text
  • a 改成 navigator
  • img 改成 image
  • input 还在,但type属性改成了confirmtype
  • form、button、checkbox、radio、label、textarea、canvas、video这些还在。
  • select 改成 picker
  • iframe 改成 web-view
  • ul、li没有了,都用view替代
  • audio 不再推荐使用,改成api方式,背景音频api文档,其实老的HTML标签也可以在uni-app里使用,uni-app编译器会在编译时把老标签转为新标签,比如把div编译成view。但不推荐这种用法,调试H5端时容易混乱。

除了改动外,新增了一批手机端常用的新组件例如

  • scroll-view 可区域滚动视图容器
  • swiper 可滑动区域视图容器
  • icon 图标
  • rich-text 富文本(不可执行js,但可渲染各种文字格式和图片)
  • progress 进度条
  • slider 滑块指示器
  • switch 开关选择器
  • camera 相机
  • live-player 直播
  • map 地图

四、微信小程序父子传递

(1)组件使用方式

小程序: 与vue使用有些不同

1.在子组件的json文件中声明自己是组件

 { 
     "component": true 
 }

2.在父组件中引用也是在json文件中引用

{ 
    "usingComponents": { 
        "nav-bar": "/commpents/navbar/navbar"
    } 
}

3.在父组件使用子组件

 <nav-bar current-index='{{index}}'></nav-bar>

(2)组件通讯

父组件向子组件传递数据:

与vue非常像绑定后在子组件用properties接收即可,而vue2是用props接收

<nav-bar current-index='{{index}}'></nav-bar>
// 父组件
Page({
	data:{
		index: 1
	}
})


// 子组件接收内容
Component({
	properties:{ // 与vue一样,只是vue的属性值时prop
		currentIndex: {
			type: number,
			value: 1
		}
	}
})

子组件向父组件传递(与vue一样也是提交事件)

-- 子组件
<button bindtap="onTap">点击这个按钮将触发“myevent”事件</button>


// 子组件
Component({
	methods:{
		onTap: function(){
     		var myEventDetail = {} // detail对象,提供给事件监听函数
      		var myEventOption = {} // 触发事件的选项(冒泡等)
      		// vue使用 this.$emit()提交
      		this.triggerEvent('myevent', myEventDetail, myEventOption)
	 	}
	}
})

-- 父组件
<component-tag-name bind:myevent="onMyEvent" />

// 父组件
onMyEvent: function(e){
 	e.detail // 组件触发事件时提供的detail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