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Day 6

发布于:2024-08-08 ⋅ 阅读:(129) ⋅ 点赞:(0)

一、进度概述

        1、《地震勘探原理》第二章
        2、“DenseNet” 周报分享

二、详情

1、《地震勘探原理》第二章

        注:本来的打算是逐章整理,但是在听老师指导后,明晰了学习目的。故学习方法更改为侧重 “刷” 。不求一遍全弄懂,多刷两遍,深入理解对自己重要的地方,其它的大致了解即可。
        这里仅仅对章节关键词作整理收录,更像是个人学习过程中的注解,暂不用作学习笔记。

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这里的概念一部分和电磁波相同,可借助 “电磁场与电磁波” 相关知识理解。

波相关的几何知识(其中一部分和电磁波相同,可用于辅助理解)
        波前,波后,波阵面
        射线
        振动图与波剖面
        地震子波(粗略上理解像是傅里叶变换中的基波,指一定时间后,趋于稳定的地震波)
        描述波的特征量(略,与电磁波几乎相同,其中注意这里的波阻抗物理意义有所变化)
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定律:反射,投射,斯奈尔,费马,惠更斯
        反射非垂直作图
                这里与光学作图有所不同,不在是寻找法线,而是寻找基于反射面的虚源,如下图

        地震波类型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数学表达式

水平
        时距曲线

        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一炮多道与一道多炮)
        正常时差(检测点处的波来自何处)

        动校正
倾斜
        方程
        倾角时差(对应于水平下的正常时差定义,具体情况见书)
        动校正
        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图像为双曲线,极小点位置
时距曲面与时间场
        引入时距曲面的意义在于更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增多接波点,从而获得二维的波数据

        通过时间场描述波这一方式与电磁波相同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数学表达式

三种介质层:均匀,层状,连续

对多层介质的数学处理:后层等效(思维可参考电磁波多介质传播)
三层介质简化为均匀介质的方法(重要)
连续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微分思维,将其看作元来计算)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折射波产生条件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
水平界面下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方程(略)
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相互关系(见书56)
水平层状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讨论这里时,引入了类似于电磁波的边界条件,其实本质上是数学决定的)

2.5   透射波和反射波的垂直时距曲线

水平层状介质
下行波垂直时距曲线
上行波垂直时距曲线
注:这里从 “上行/下行” 和 “垂直/倾斜” ,两个方面排列组合,共4组模型,需要分别都作了解,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DenseNet” 周报分享

参考文章: 

DenseNet模型讲解-CSDN博客

深度学习——稠密连接网络(DenseNet)原理讲解+代码(torch)_densenet源码-CSDN博客

DenseNet详解_densenet网络-CSDN博客

        由于 “深度学习” 相关方面知识缺少较多,这里个人只能从概念上去了解,更为详细的了解需要补足相关知识后再来学习。


后记

        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给了我一种很强烈的 “电磁场与电磁波” 和 “光学基础” 这两门课的既视感,大概还是因为波之间有许多共同性吧。有了这两门课的基础,在学习和理解地震波上也就没那么困难。但需要注意的是:要辨析地震波独有的特性,不要搞昏了。

        要加紧深度学习方面的进度了,这方面的理解有些困难。

        还有一点,关于python的代码能力需要提升。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