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实现+4种变体完整例子】排序算法中【希尔排序】的详细解析,包含基础实现、常见变体的完整代码示例,以及各变体的对比表格

发布于:2025-04-20 ⋅ 阅读:(69) ⋅ 点赞:(0)

以下是希尔排序的详细解析,包含基础实现、常见变体的完整代码示例,以及各变体的对比表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希尔排序基础实现

原理

希尔排序是插入排序的改进版本,通过分步缩小增量间隔,将数组分成多个子序列进行插入排序,逐步减少元素移动次数。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ShellSort {
    void sort(int[] arr) {
        int n = arr.length;
        // 初始增量(希尔原始增量:n/2,每次除以2)
        for (int gap = n / 2; gap > 0; gap /= 2) {
            // 对每个子序列进行插入排序
            for (int i = gap; i < n; i++) {
                int temp = arr[i];
                int j;
                // 插入排序,步长为gap
                for (j = i; j >= gap && arr[j - gap] > temp; j -= gap) {
                    arr[j] = arr[j - gap];
                }
                arr[j] = temp;
            }
        }
    }
}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
    • 平均:O(n^(3/2))(希尔原始增量)。
    • 最坏:O(n²)(依赖增量序列)。
    • 最好:O(n log n)
  • 空间复杂度O(1)
  • 稳定性:不稳定(相同值的元素可能因交换顺序改变相对位置)。

二、常见变体及代码示例

1. Hibbard增量序列

改进点:增量序列选择 2^k - 1(如1、3、7、15…),减少子序列间的相关性。
适用场景:平均性能优于原始希尔增量。

public class HibbardShellSort {
    void sort(int[] arr) {
        int n = arr.length;
        // 生成Hibbard增量序列
        int gap = 1;
        while (gap < n / 2) {
            gap = 2 * gap + 1;
        }
        while (gap >= 1) {
            for (int i = gap; i < n; i++) {
                int temp = arr[i];
                int j;
                for (j = i; j >= gap && arr[j - gap] > temp; j -= gap) {
                    arr[j] = arr[j - gap];
                }
                arr[j] = temp;
            }
            gap = (gap - 1) / 2; // 逆序应用增量
        }
    }
}
2. Sedgewick增量序列

改进点:增量序列按特定公式生成(如1, 5, 19, 41, 109…),优化时间复杂度。
适用场景:理论时间复杂度更低(接近 O(n^(4/3)))。

public class SedgewickShellSort {
    void sort(int[] arr) {
        int n = arr.length;
        // 生成Sedgewick增量序列
        List<Integer> gaps = new ArrayList<>();
        for (int h = 1; h < n; ) {
            gaps.add(h);
            if (h <= n / 3) h = 3 * h + 1;
            else h = 3 * (h / 2) + 1;
        }
        // 逆序应用增量
        for (int i = gaps.size() - 1; i >= 0; i--) {
            int gap = gaps.get(i);
            for (int j = gap; j < n; j++) {
                int temp = arr[j];
                int k;
                for (k = j; k >= gap && arr[k - gap] > temp; k -= gap) {
                    arr[k] = arr[k - gap];
                }
                arr[k] = temp;
            }
        }
    }
}
3. 斐波那契增量序列

改进点:增量序列基于斐波那契数列(如1、1、2、3、5…),减少子序列相关性。
适用场景:理论上的优化尝试。

public class FibonacciShellSort {
    void sort(int[] arr) {
        int n = arr.length;
        // 生成斐波那契增量序列
        List<Integer> gaps = new ArrayList<>();
        int a = 0, b = 1;
        while (b < n) {
            gaps.add(b);
            int temp = a + b;
            a = b;
            b = temp;
        }
        // 逆序应用增量
        for (int i = gaps.size() - 1; i >= 0; i--) {
            int gap = gaps.get(i);
            for (int j = gap; j < n; j++) {
                int temp = arr[j];
                int k;
                for (k = j; k >= gap && arr[k - gap] > temp; k -= gap) {
                    arr[k] = arr[k - gap];
                }
                arr[k] = temp;
            }
        }
    }
}

三、变体对比表格

变体名称 增量序列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稳定性 主要特点 适用场景
基础希尔排序(原始增量) n/2, n/4, ..., 1 O(n^(3/2))(平均)
O(n²)(最坏)
O(1) 不稳定 简单易实现,但性能依赖增量选择 通用场景,增量选择简单
Hibbard增量序列 2^k -1(如1,3,7,15…) O(n^(3/2))(平均) O(1) 不稳定 减少子序列相关性,性能更优 需要平衡性能与实现复杂度的场景
Sedgewick增量序列 1,5,19,41,… O(n^(4/3))(理论最优) O(1) 不稳定 理论时间复杂度最低,适合大数据 需要极致性能的场景
斐波那契增量序列 斐波那契数列(如1,2,3…) O(n^(3/2))(平均) O(1) 不稳定 理论上的优化尝试,实际效果需验证 研究或特定实验场景

四、关键选择原则

  1. 基础场景:优先使用基础希尔排序(原始增量),因其简单且性能足够。
  2. 性能优化
    • Hibbard增量:适合需要比原始增量更好的平均性能,且实现复杂度较低。
    • Sedgewick增量:适用于大数据场景,理论时间复杂度最低。
  3. 增量序列选择
    • 理论最优:Sedgewick增量。
    • 实现简单:Hibbard增量。
  4. 稳定性需求:所有变体均不稳定,若需稳定排序需选择其他算法(如归并排序)。
  5. 实验场景:斐波那契增量可用于探索不同增量序列的效果,但实际应用较少。

通过选择合适的增量序列,可在特定场景下显著提升希尔排序的效率。例如,Sedgewick增量在理论上的时间复杂度最低,适合大数据排序;而Hibbard增量则在实现复杂度与性能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