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5深度解析:当“养虎”警示遇上机器人拳击赛

发布于:2025-07-29 ⋅ 阅读:(59) ⋅ 点赞:(0)

2025年7月,上海世博中心,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全球盛宴正在上演。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展馆内,商汤科技的“悟能”具身智能平台正让机器人自主讲解PPT,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钢铁拳手”在擂台上激烈对战,而几百米外的论坛上,“AI教父”杰弗里·辛顿用“养虎”的比喻警示着AI的潜在风险——当书本与互联网知识穷尽时,下一代AI将从何处获取?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场科技与伦理交织的大会之中。

一、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物理世界的“具身革命”

1.1 大模型:从语言到世界的“思维进化”

在WAIC 2025上,大模型的技术迭代成为焦点。商汤科技发布的日日新V6.5大模型,推理速度较上一代提升3倍,新增工业质检、医疗影像分析等垂直领域插件,其强推理能力已能精准识别医疗影像中的微小病灶。而阶跃星辰推出的原生多模态模型Step3o,可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音频数据,其“信息核查”功能使学术论文引用错误率降低60%。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模型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赋能”。百度智能云依托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全面适配RDT、π0和GR00T N1.5三大开源VLA框架,助力企业快速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在教科研领域,百度已与全国5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合作,通过AI课程开发与实训平台,培养产业急需的智能技术人才。

1.2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身体与大脑”协同进化

展馆内,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人形机器人与首席技术官彭志辉的互动成为焦点。当被问及电量时,机器人突然“吐槽”:“下次对话前,可以先让我充个电吗?”这种拟人化交互背后,是智元自主研发的启元通用具身大模型——它集成了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数据驱动等多维度能力,荣获WAIC最高奖项SAIL奖。

宇树科技的展台则更显“硬核”:四台G1人形机器人展开拳击赛,攻防转换间展现仿生科技的敏捷性。其背后,是宇树自研的运动控制算法与深度强化学习技术,使机器人动作流畅度提升40%。而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人“绝影X30”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已实现超1000小时平均无故障工作,其“智巡系统”通过智能识别与自校正技术,将巡检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

1.3 Agentic AI:从“工具”到“伙伴”的智能体革命

PPIO发布的国内首个Agentic AI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方式。在金融领域,恒纪元打造的“智能资产分析师”可通过任务驱动型对话,实时调取海量行业知识库,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在政务场景,中央级政务专属数据中心“国信智算云”已接入1000家工厂设备数据,实现生产异常实时预警与能效优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Agent正从“辅助工具”向“自主决策者”进化。亚马逊云科技发布的编程智能体Kiro,可在需求-计划-执行全流程中提供助力:用户只需给出一句话需求,AI便能自动生成详细的产品需求文档(PrD),挖掘隐性需求,确保任务精准执行。在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14个智能体已实现互联运行,从品质把控到设备维护,形成闭环的智能决策网络。

 

二、产业应用:AI如何“改变”千行百业?

2.1 制造业:从“机器换人”到“智能赋能”

在北电数智的展台,千卡级国产异构AI算力混合集群正以超过500PFLOPS的算力,支撑DeepSeek等大模型训练。这种“算力-算法-数据”一体化能力,已帮助某汽车零部件厂商实现质检流程智能化:通过AI视觉识别,缺陷检测准确率从85%提升至99%,质检效率提升3倍。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生产流程本身。中国铁塔展示的“风乌气象大模型”可提前3天精准预测台风登陆点,误差仅10公里,目前已在山东、广东等地商用,助力农业灾害预警。而在船舶制造领域,凌久微电子的“水星智算处理器NP101”算力密度较传统产品提升50%,可满足远洋船舶的实时智能决策需求。

2.2 服务业:从“功能实现”到“体验升级”

在H3馆的智能终端展区,AI眼镜成为“顶流”。小米AI眼镜搭载商汤音视频交互系统,可实时识别画面并生成描述:当用户看向一幅画作时,眼镜会自动讲解其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这种“看、说、记、想”一体化的能力,正将眼镜从“工具”升级为“个人AI助手”。

服务业的AI赋能更体现在“温度”上。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在互动中展现的拟人化特质,背后是情感计算技术的突破:通过微表情识别与情绪特征分析,机器人可实时调整回应策略,甚至在电量不足时“撒娇”提醒,让人机交互充满温度。

2.3 中小企业:从“望AI兴叹”到“轻量落地”

WAIC 2025上,针对中小企业的AI解决方案成为亮点。上海市语料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语料券)允许企业通过兑换服务获取高质量语料资源,平台2.0新增数据脱敏与版权追溯功能,已汇聚100TB语料数据。而“AI先锋”计划将在三年内为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补贴与培训,首批1000家企业已纳入帮扶名单。

更实际的案例来自制造业:某长三角中小微企业通过AI R+解决方案,将代码编写效率提升70%,数据分析成本降低90%。这种“轻量化、低成本”的AI工具包,正让中小企业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三、挑战与治理:当AI“比人聪明”,如何“驯服”它?

3.1 辛顿的警示:“养虎”风险与伦理困境

“当AI智能体拥有足够能力进行知识拷贝且评估时,它们可能会想做两件事:一是永生,二是获得更多控制权。”辛顿的“养虎”比喻,直指AI发展的终极命题——当数字智能超越人类智慧时,如何确保其“甘当助手”?

这种担忧在展馆内也能找到注脚:某AI编程工具可自动生成90%的代码,某大模型的信息核查功能使学术论文错误率降低60%。当AI在特定领域“比人更聪明”时,人类如何守住“控制权”?

3.2 全球治理:从“竞争”到“合作”的必由之路

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香港科大主席沈向洋展开对话。施密特指出:“中美在AI上的合作,就像当年建交一样,只要有共同目标,就能谈成。”他建议建立持续对话机制,共享安全测试数据,避免战略误判。

中国方案正在给出答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的“风乌气象大模型”已与中国气候特使办公室对接推广;由20国头部企业组成的金砖AI中心智能体,发布《国际业务拓展智能体》,为企业提供跨境投资风险评估服务。这种“同球共济”的智慧,正成为全球AI治理的新范式。

3.3 技术普惠:开源生态与规则共建

在开源领域,阶跃星辰的Step系列模型已授权国内多家芯片公司,完成芯片适配;而百度智能云的“文心大模型”则通过开源权重,推动技术普惠。这种“开放-共享-协作”的模式,正在打破技术垄断,让更多企业受益于AI。

同时,规则共建成为关键。中国发布的《中国AI安全承诺框架》强调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成立的“大模型开源安全联盟”则推动全球开源生态的合规发展。正如施密特所言:“AGI创造的是无限可复制的财富,竞争毫无意义,我们需要承诺:AGI是全人类共同遗产。”

 

四、未来展望:AI的下一站,是“同球共济”

4.1 技术趋势:指数级跃迁与多模态融合

阿里云副总裁叶杰平指出,AI模型技术正经历从“渐进式创新”到“指数级跃迁”的历史性转变。2025年,大模型已呈现“周级迭代”的爆发态势,而多模态融合将成为主流:商汤的“悟能”平台、阶跃星辰的Step3o模型,均展现了对文本、图像、音频的跨模态理解能力。

更值得期待的是,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百度智能云正在探索的“系统级AI能力”,将具身大脑(VLA模型)、运控小脑(运动控制)、具身数据集建设与整机研发结合,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生活。

4.2 产业趋势:从“单点应用”到“生态重构”

在产业端,AI正从“单点工具”变为“生态重构者”。中国铁塔通过共建共享理念打造的数字底座,已将5600万个基站转化为AI基础设施;而美的集团在洗衣机工厂部署的14个智能体,正通过互联运行实现品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这种趋势在终端市场更为明显:AI眼镜、个人电脑等设备通过端侧大模型,实现“看、说、记、想”一体化功能;而COLMO AI管家等智能体,正通过“多维感知-自主学习-推理规划-决策执行”,重构智能家居场景。

4.3 社会趋势:从“技术焦虑”到“理性共存”

面对AI的快速发展,社会心态正从“焦虑”转向“理性共存”。在WAIC的“手语村”展区,5000余个手语动作视频与三维动画,帮助听障人士与健听人群实现无障碍沟通;而“妈祖(MAZU)”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正以可定制、易部署的技术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支持。

正如大会主题“智联世界 同球共济”所昭示的:智能时代没有孤岛,人类文明必须同舟共济。当AI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全球协作的智慧与勇气。

 

结语:与AI共舞,向未来而行

WAIC 2025的展馆内,机器人仍在擂台上激烈对战,大模型仍在后台飞速推理,而关于AI的讨论仍在继续。杰弗里·辛顿的警示、施密特的合作呼吁、中国企业的技术普惠,共同勾勒出一幅AI发展的全景图——在这里,技术突破与伦理治理并行,产业应用与全球合作交织,而最终的目标,是让AI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当我们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这场盛会时,或许会记住:AI的下一站,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与人类同行”。在这场“同球共济”的旅程中,理性与热情缺一不可,而WAIC 2025,正是这场旅程的重要起点。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