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相关知识

发布于:2025-08-06 ⋅ 阅读:(10) ⋅ 点赞:(0)

一、电路基础

1.电路基础与欧姆定律

  • U 电压,常用单位 V mV
  • I 电流,常用单位 A mA uA
  • R 电阻,常用单位 Ω kΩ mΩ

2. 常用元器件

2.1 电阻

2.1.1 电阻概述
  • 定义: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符号 R 表示,单位是欧姆(Ω)。
  • 作用:
    • 限制电流大小。
    • 分压(将电压分配到不同电路部分)。
    • 发热(如电热器利用电阻发热)。
  • 实际应用
    • 分压电路(如电位器调节电压)。
    • 限流保护(如 LED 串联电阻)。
    • 信号匹配(如阻抗匹配)。

2.1.2 电阻和 LED 串联限流保护操作

在电路中,串联电阻的情况下,电阻会对进行分压和限制电流,主要作用

  • 保护电路元件:在一些电子电路中,为了防止某些元件因电流过大而损坏,会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合适的电阻进行限流。例如,在发光二极管(LED)电路中,由于 LED 的工作电流有一定的限制,需要串联一个电阻来限制通过 LED 的电流,避免其因电流过大而烧毁。
  • 实验电路:在实验室进行电路实验时,为了控制电路中的电流,防止电流过大损坏实验设备,也会采用串联电阻的方式进行限流。

 

2.1.3 电阻并联

电阻并联的主要作用

2.2 电容

2.2.1 电容概述

电容(Capacitance)是指在给定电位差下的电荷储藏量,记为 C。它表征了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从物理意义上来说,电容反映了导体或导体组储存电能的能力

电容的国际单位是法拉,简称法,符号是 F。但在实际应用中,法拉这个单位太大,常用的单位还有毫法(mF)、微法(μF)、纳法(nF)和皮法(pF),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 1F = 1000mF
  • 1mF = 1000μF
  • 1μF = 1000nF
  • 1nF = 1000pF

电容通常由两个彼此靠近且相互绝缘的导体(极板)组成。当在这两个极板间加上电压时,极板上会分别聚集等量的正、负电荷。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在极板上积累,从而在极板间形成电场,储存电场能。其储存电荷的能力与极板的面积、极板间的距离以及极板间的介质有关。一般来说,极板面积越大、极板间距离越小、介质的介电常数越大,电容值就越大。

2.2.2 电容降压

         如图,电容虽极板未直接相接,但在交流电路中,因交流电压周期性变化,电容会持续反复充放电,使外部电路有电荷移动形成等效电流,并非断路,所以小灯泡能工作;而在交流环境里,电容受电压周期性变化影响,始终处于充放电循环,不会真正 “充满电” 让电流中断,小灯泡也就不会因电容充满电而熄灭,不过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充电到电源电压后电流会降为 0,灯泡会熄灭,交流与直流电路的电源特性差异导致了不同结果 。

 (一)已知条件与基础计算

(二)电阻方案的弊端

电阻是做功型元器件,电流通过时会消耗电能,电能转化为热能((Q = I^2Rt) )。2100Ω 电阻工作时:

  • 电能损耗大:持续消耗电能,增加用电成本;
  • 发热不稳定:热量积累可能引发温度过高,影响电路稳定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

因此,使用电容方案替换:

(一)容抗匹配计算

(二)电容方案的优势

  • 低能耗:电容不消耗有功功率(仅进行电场能与电能的转换 ),发热量极小,大幅降低电路电能损耗;
  • 稳定性高:避免电阻发热带来的温度波动,提升电路长期工作可靠性;
  • 精准限流分压:通过容抗特性,有效限制电流、调节电压,保护灯泡等元件,同时减少能源浪费 。

降压补充:

  • 断开电源之后,当前电路电容依然保持 210V 的高电压,此时无处放电,电路存在一定的隐患,可以在电容旁边并联一个 100MΩ 大电阻,从而形成一个回路
  • 在断电之后,利用 100MΩ 将电容中的电能进行释放,从而保证电路稳定,同时因为并联的电路阻值很高,利用并联分流原理,可以计算并联之后的整个电路的对外阻值为

  • 对于整个电路所需的电容阻抗影响不大,依然可以保证电路正常运行

 

2.2.3 高通滤波【重点】

一、高通滤波的定义

高通滤波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通过特定的电路(如高通滤波器) ,允许高频信号顺利通过,而对低频信号进行衰减或阻隔。在电子电路领域,常用于去除信号中的低频干扰成分,保留高频有效成分。

二、高通滤波的原理(结合所给电路图分析)

三、高通滤波的使用方法

  • 信号处理场景:在音频处理中,如果音频信号包含低频噪声,可以使用高通滤波器去除低频噪声,保留高频的语音或音乐信号。比如在一些语音通话设备中,通过高通滤波去除环境中的低频嗡嗡声等干扰。
  • 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在电源电路中,有时电源输出可能会带有低频纹波干扰,接入高通滤波器可以滤除低频纹波,让电源输出更纯净。在设计高通滤波器电路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如需要通过的最低频率、衰减程度等 ),合理选择电容和电阻的参数。一般来说,电容值越大,对相同频率信号的容抗越小,越容易让信号通过;电阻值则会影响整个电路的阻抗匹配和信号衰减程度等。
        电容【通交流,阻直流】
        阻直流效果:

        通交流效果:

 

2.2.4 芯片元件连接耦合【重点】

利用电容【通交流,阻直流】在两个芯片 / MCU 通信引脚中限制直流杂波信号。允许当前两个 MCU 信息的交流信号通过。降低直流干扰

  • 低频滤波器
  • 原理:利用电容 “通交流、阻直流” 特性,在芯片 / MCU 通信时,让交流信号(芯片间传递的有效信息,像数据、指令等,本质是电压周期性变化的交流 )顺利通过,拦住直流杂波(电路里的干扰信号,比如电源波动产生的直流噪声 )。
  • 作用:让芯片间通信更 “干净”,减少直流干扰导致的信号错误,比如避免数据传输出错、指令执行异常,就像给通信通道 “筛子”,只放有效交流信号过去~

2.2.5 旁路滤波【重点】

常用于 MCU 供电引脚,用于保证 MCU 直流供电稳定性,利用电容【通交流,阻直流】将交流信号,通过 GND 释放,保证进入到 MCU 的电流都是直流电。
通常情况下,进入到 MCU 供电电路,都是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容配合完成滤波操作。并且要求较小容量的电容更靠近 MCU

  • 原理:同样靠电容 “通交流、阻直流”,在 MCU 供电端,把电源里的交流干扰(比如电源纹波、其他电路串过来的高频噪声 )通过 GND 放走,只留平稳的直流给 MCU 供电。
  • 设计细节
    • 多电容配合:大电容(比如电解电容 )滤低频干扰,小电容(比如瓷片电容 )滤高频噪声,分工合作让滤波更彻底。
    • 小电容靠近 MCU:因为导线本身有电感,高频干扰跑得 “快”,小电容离 MCU 越近,能更快把高频噪声 “短路” 到地,不让干扰靠近芯片,就像在 MCU 门口 “快速拦截” 干扰信号~
  • 作用:稳定 MCU 供电,避免电压波动、噪声影响芯片工作,让 MCU 运算、执行指令更稳定,就像给芯片 “稳压器”,保障它的 “心脏(电源 )” 稳定跳动~

2.3 二极管 

2.3.1 PN 结

二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依托 PN 实现

  • P 区具备空腔。接收负电子,从而形成电流
  • N 区具备游离电子,可以将电子在外边的电压影响下,从 N 区移动到 P 区,从而满足电流实现
    PN 结是电流单向导通,P 是正极,N 是负极

2.3.2 二极管原理图图例

 2.3.3 二极管防反接

        二极管在整个电路中,充当的角色是保证当前电路电流的单向导通,避免出现反接情况。

2.3.4 二极管电压钳位【难点,重点】

        也就是说,在上图当外部引脚输入高电压的时候,大于5v的时候,上面的二极管导通,二极管相当于导线,由于5V是稳定电源,会把电压拉至稳定的5V

        同理外部输入负电压,下面的二极管导通,强制拉到0V。

2.3.5 二极管钳位限幅

一、先理解 “限幅”—— 给电压设 “门禁”

想象电压是一群 “调皮的孩子”,有的跑太快(电压太高),有的跑太慢(电压太低),芯片就像 “脆弱的教室”,不能让极端电压冲进去捣乱!二极管钳位限幅,就是给电压设 “门禁”:太高或太低的电压,会被二极管 “拦住”,只能让安全电压进去~

二、拆解电路:二极管是 “电压门卫”

电路里有 4 个二极管(两对),像 4 个 “门卫”:

  • 上边两个二极管:“正极朝左,负极接地”,负责拦 “高电压”。
  • 下边两个二极管:“负极朝左,正极接地”,负责拦 “低电压”。

还有个电阻 R,像 “缓冲垫”,保护二极管和芯片~

三、A 点:拦 “高电压” 的门卫(上限 1.4V)

(一)“1.4V 门禁” 咋来的?

每个二极管导通时,会 “吃掉” 0.7V 电压(硅二极管特性)。上边两个二极管 “串联”,0.7V + 0.7V = 1.4V ,这就是 A 点的 “门禁上限”!

(二)当电压超过 1.4V → 门卫拦人!

外部电压太高(比如 2V),冲到 A 点:

  1. 电压>1.4V → 上边两个二极管 “正向导通”(像门卫开门),把多余电压 “接地释放”(电跑去大地)。
  2. 结果:A 点电压被 “拽回” 1.4V,不让高电压闯进去,保护芯片~

四、B 点:拦 “低电压” 的门卫(下限 - 1.4V)

(一)“-1.4V 门禁” 咋来的?

下边两个二极管也 “串联”,每个吃 0.7V,总共 “吃掉” -0.7V×2 = -1.4V(负号表示电压方向),这就是 B 点的 “门禁下限”!

(二)当电压低于 - 1.4V → 门卫拦人!

外部电压太低(比如 - 2V),冲到 B 点:

  1. 电压<-1.4V → 下边两个二极管 “正向导通”(门卫反向开门),把过低电压 “接地释放”(电从大地拉回来补)。
  2. 结果:B 点电压被 “拽回” -1.4V,不让低电压闯进去,保护芯片~

五、信号变化:只放 “安全电压” 过去

输入信号是 “波动的电压”(像 5V 到 - 5V 的波浪),经过二极管限幅后:

  • 高于 1.4V 的部分 → 被上边二极管 “砍断”,只剩≤1.4V 的电压。
  • 低于 - 1.4V 的部分 → 被下边二极管 “砍断”,只剩≥-1.4V 的电压。

输出就变成 “被削平的波浪”(1.4V 到 - 1.4V 之间),安全送进芯片!

 

2.3.6 二极管检波

        先通过调制,把原始信号 “贴” 到高频载波信号上,让信号能远距离传输,不过会损失部分数据 。收音机天线接收带原始信息的载波信号后,二极管利用单向导通性 “砍” 掉载波信号负向部分完成检波,接着耳机并联的电容当 “筛子”,因高频信号易通过电容被接地释放,低频原始信号则因电容阻碍大、耳机阻碍小,更多流向耳机,让人听到声音 。另外,LC 滤波电路像 “频率门卫”,通过公式 设定固有频率,当接收频率与固有频率匹配,LC 阻抗大,信号能通过选台;不匹配时阻抗小,信号被接地,实现选台功能,帮收音机精准锁定想听的电台 。

2.3.7 二极管整流桥【重点】
二极管整流桥主要处理交流电
可以对交流电进行整流操作,配合其他元器件可以实现,交流 ==> 直流

         二极管整流是借助其 “单向阀门” 特性,实现交流电的 “变形魔法” 。半波整流用单个二极管 “砍” 去交流电负半周,使风扇得电断断续续,对应弱风档,做功时间短、转速慢;全波整流靠 4 个二极管组成的整流桥,把交流电负半周 “翻正”,让风扇得电持续稳定,对应强风档,做功时间长、转速快 。在交流转直流场景中,整流桥先将交流电 “掰直” 为 “单向波浪电”,再经电容滤波填成 “平稳直流”,为后续电路稳定供电,不管是风扇调速切换 “快慢电”,还是为电器提供 “平稳电”,二极管整流都在其中发挥关键的 “变形” 作用。

 2.4 三极管

2.4.1 三极管物理构造

 2.4.2 常用三极管结构

 

一、三极管结构:“三明治” 分层与电极分工

三极管分 NPN 型 和 PNP 型 ,核心是 “三层半导体 + 两个 PN 结”,像 “三明治”:

  • 三层半导体:中间是极薄的基区(P 或 N 型),两边是发射区、集电区(N 或 P 型,发射区掺杂浓度高 )。
  • 两个 PN 结:发射区 - 基区是 发射结,基区 - 集电区是 集电结 。
  • 三个电极:发射极(E,发射载流子 )、基极(B,控制载流子 )、集电极(C,收集载流子 )。

通俗类比:发射区是 “载流子工厂”,基区是 “收费站”(控制载流子数量 ),集电区是 “仓库”(收集载流子 ),PN 结是 “单向门”(控制载流子流动方向 )。

二、工作状态:PN 结偏置决定 “功能模式”

三极管的 发射结、集电结偏置(正偏 / 反偏 ) ,决定它是 “放大”“截止” 还是 “饱和”,核心看电位关系:

工作状态 发射结偏置 集电结偏置 电位关系(NPN 为例 ) 功能类比
放大 正偏(\(U_B>U_E\) ) 反偏(\(U_C>U_B\) ) 基极电位 > 发射极,集电极 > 基极 小电流控大电流(“放大器” )
饱和 正偏(\(U_B>U_E\) ) 正偏(\(U_C<U_B\) ) 基极电位 > 发射极,集电极 < 基极 电路 “短路”(“开关闭合” )
截止 反偏(\(U_B<U_E\) ) 反偏(\(U_C>U_B\) ) 基极电位 < 发射极,集电极 > 基极 电路 “断路”(“开关断开” )
倒置 反偏(\(U_B<U_E\) ) 正偏(\(U_C<U_B\) ) 基极电位 < 发射极,集电极 < 基极 特殊模式(极少用,“反向放大” )

三、电流规律:“小基极电流控大集电极电流”

三极管电流满足 \(I_E = I_B + I_C\)(发射极电流 = 基极电流 + 集电极电流 ),核心是 放大倍数 \(\boldsymbol{\beta}\)

  • 放大状态:\(I_C \approx \beta \cdot I_B\)(\(\beta\) 是几十到几百的倍数 ),基极 “小电流” 能控制集电极 “大电流” ,实现信号放大。道路通畅,指挥车(\(I_B\) )少,仓库(\(I_C\) )按比例运货(\(I_C = \beta \cdot I_B\) )。
  • 饱和状态:\(I_C\) 达上限(由电源和电阻决定 ),不再随 \(I_B\) 增大,此时 \(I_B\) 再大,\(I_C\) 也不涨,三极管 “全力导通”。指挥车(\(I_B\) )太多,道路堵车(基区载流子堆积 ),仓库门口被堵住(集电结正偏 ),运货量(\(I_C\) )达到上限,不再听指挥车的话 → 饱和。
  • 截止状态:\(I_B \approx 0\),\(I_C \approx 0\),三极管 “断流”,无电流通过。

四、核心逻辑总结

三极管靠 “基区控制载流子” 实现功能:

  • 基区极薄且掺杂少 → 载流子在基区 “大部分被集电区拉走,小部分复合成 \(I_B\)”,所以 \(I_C\) 远大于 \(I_B\)(放大 )。
  • 发射结正偏 → 让载流子 “从发射区扩散到基区”;集电结反偏 → 让载流子 “从基区被拉到集电区”,偏置决定载流子流动方向,最终决定工作状态。

 

2.4.3 MOS
  • 场效应晶体管只有一种载流子(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又称为单极型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是利用电场(电压)控制半导体中载流子运动的一种有源器件。目前场效应管应用得最多的是以二氧化硅作为绝缘介质的金属 — 氧化物 — 半导体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etal - Oxide - Semiconductor Field - Effect Transistor, MOSFET),简称为 MOS 管。
  •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中,有 N 沟道和 P 沟道两类,而每一类又分增强型和耗尽型两种。增强型就是U_GS=0 时,漏源之间没有导电沟道,即使在漏源之间加上一定范围内的电压,也没有漏极电流;反之,在U_GS=0 时,漏源之间存在有导电沟道的称为耗尽型。

 1. 载流子与控制特性

场效应晶体管,也就是 MOS 管,只有一种载流子(多数载流子)参与导电,因此也被称为单极型三极管 。它是利用电场(电压)来控制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属于有源器件。比如在 N 沟道 MOS 管中,参与导电的多数载流子是电子;在 P 沟道 MOS 管中,多数载流子是空穴 。通过在栅极(G)施加电压,改变电场强度,进而控制漏极(D)和源极(S)之间载流子的流动,实现对电流的控制。

2. 类型特性
  • 按沟道类型区分:有 N 沟道和 P 沟道两类。N 沟道 MOS 管以 P 型硅片为衬底,通过扩散形成 N + 区作为源极和漏极;P 沟道 MOS 管则相反,以 N 型硅片为衬底,扩散形成 P + 区作为源极和漏极。
  • 按工作模式区分:每一类又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
    • 增强型:当栅源电压U_GS=0时,漏源之间没有导电沟道,即便在漏源之间加上一定范围内的电压,也不会产生漏极电流。只有当栅源电压U_GS 达到一定阈值(开启电压)后,才会形成导电沟道,产生漏极电流,并且漏极电流会随着 U_GS的增大而增大 。例如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需要在栅极施加正电压,且大于阈值电压,才能形成 N 沟道,使电子从源极流向漏极。
    • 耗尽型:在 U_GS=0 时,漏源之间就已经存在导电沟道 ,此时加上适当的漏源电压,就会有漏极电流产生。当在栅极施加与沟道载流子极性相反的电压时,会削弱导电沟道,使漏极电流减小;当施加的电压足够大时,导电沟道会被完全夹断,漏极电流变为零 。
3. 绝缘特性

以 N 沟道增强型 MOS 管为例,半导体表面覆盖一层很薄的二氧化硅SiO2绝缘层,栅极与源极、漏极之间是绝缘的,这使得栅极电流(输入电流)几乎为零,输入电阻非常高,最高可达 \(10^{14}\Omega\) 。这一特性使得 MOS 管在驱动时所需的电流极小,驱动电路简单,并且不容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

MOS 管的应用

1. 开关应用

由于 MOS 管可以通过栅源电压快速地开启和关闭导电沟道,实现电流的通断控制,因此常被用作电子开关 。在数字电路中,比如微处理器(MCU)的外围电路、电源开关电路等,MOS 管可以用来控制电路的通断,实现对负载的供电控制。例如在电源管理芯片中,MOS 管用于切换不同的电源路径,或者在电机驱动电路中,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

2. 放大应用

在模拟电路中,MOS 管可以利用其电压控制电流的特性实现信号放大。虽然相比于双极型晶体管(如三极管),MOS 管的电压放大倍数可能相对较小,但它具有输入阻抗高、噪声低等优点,适用于一些对输入阻抗要求较高的放大电路,比如在音频前置放大器、射频放大器等电路中得到应用 。

3. 电源转换

在电源电路中,MOS 管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源转换电路,如 DC-DC 转换器、AC-DC 转换器等。通过控制 MOS 管的开关状态,实现电压的变换、稳压以及功率的传输和控制,提高电源的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在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中,就会使用 MOS 管来实现高效的电源转换。

2.5 光耦

光耦,全称光电耦合器(Optical Coupler ),也叫光电隔离器,是一种把光信号和电信号相互转换,实现电 - 光 - 电转换的半导体器件。

  • 相较于传统的继电器方式,光耦控制的精度,频率,安全性,寿命都远远高于传统的电磁继电器。
  • 而且光耦可以承担的电流电压更大。
  • 光耦同时可以更好的完成【电气隔离】,将载荷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分离,防止外部载荷电路对控制电路的影响。

 组成结构

光耦通常由发光源(常见的是发光二极管 )和受光器(光敏元件,如光敏三极管、光敏晶闸管等 )两部分组成,并且封装在同一管壳内。发光源和受光器之间通过透明绝缘体相隔,能让发光源发出的光有效照射到受光器上。

工作原理

  • 电 - 光转换阶段:当光耦的输入端(连接发光二极管一端)施加电信号时,比如输入正向电压,电流通过发光二极管,根据半导体的发光原理,发光二极管会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发出一定波长的光,光的强度与输入电流大小成正比。
  • 光传输阶段:发出的光通过透明绝缘体照射到受光器上,这一过程中光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传播,不受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 光 - 电转换阶段:受光器接收到光信号后,会产生光电效应。以光敏三极管为例,光照会使它的基极产生光生载流子(电子 - 空穴对 ),从而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形成电流,电流的大小与光照强度相关,也就是与输入端的电信号大小相关 。这样就实现了从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并且输入端和输出端在电气上是隔离的。

应用场景

  • 电气隔离:在电力系统、工业控制等领域,需要将高压电路和低压控制电路进行隔离,防止高压对控制电路造成损坏,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例如在智能电表中,通过光耦将计量电路(高压部分)和通信电路(低压部分)隔离开,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又避免了高压对通信电路的干扰和损坏。
  • 信号传输:在一些对电磁干扰比较敏感的电路中,如计算机主板上的信号传输电路,光耦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传输,再转换回电信号,有效避免了外界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https://github.com/0voice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