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知识图谱 — 知识抽取与知识挖掘怎么 “做” 才精准?方法与工具全解析

发布于:2025-08-08 ⋅ 阅读:(14) ⋅ 点赞:(0)

目录

1、知识抽取任务及相关竞赛

1.1 知识抽取任务定义:从数据中 “捡珍珠”

1.2 知识抽取相关竞赛:技术比拼的 “练兵场”

1.2.1 国际语义评测竞赛(SemEval)

1.2.2 国内知识图谱竞赛(如 CCF 举办的赛事)

2、面向非结构化数据的知识抽取:从 “乱糟糟的文字” 里挑出 “有用信息”

2.1 实体抽取:找出文本里的 “关键角色”

2.1.1 举个例子:

2.1.2 怎么做?

2.1.3 难在哪儿?

2.2 关系抽取:理清 “主角们” 的 “关系网”

2.2.1 举个例子:

2.2.2 怎么做?

2.2.3 难在哪儿?

2.3 事件抽取:捕捉文本里的 “动态故事”

2.3.1 举个例子:

2.3.2 怎么做?

2.3.3 难在哪儿?

3、面向结构化数据的知识抽取:把 “规整表格” 变成 “知识图谱”

3.1 直接映射:简单场景的 “直接翻译”

3.1.1 举个例子:

3.1.2 适合啥场景?

3.1.3 缺点:

3.2 R2RML:标准化的 “高级翻译”

3.2.1 举个例子:

3.2.2 适合啥场景?

3.2.3 优点:

3.3 相关工具:让映射更 “省心”

3.3.1  D2RQ:轻量 “翻译器”

3.3.2 Stardog:企业级 “翻译 + 推理” 工具

4、面向半结构化数据的知识抽取:从 “不太规整的网页 / 百科” 里挖知识

4.1 面向百科类数据的知识抽取:“顺着模板扒信息”

4.1.1 举个例子:

4.1.2 怎么做?

4.1.3 难在哪儿?

4.2 面向 Web 网页的知识抽取:“突破层层障碍挖知识”

4.2.1 举个例子:

4.2.2 怎么做?

4.2.3 难在哪儿?

5、知识挖掘:从 “已有知识” 里挖出 “隐藏宝藏”

5.1 知识内容挖掘:实体链接 —— 给 “同名实体” 找 “真正身份”

5.1.1 举个例子:

5.1.2 怎么做?

5.1.3 为啥重要?

5.2 知识结构挖掘:规则挖掘 —— 从 “知识网” 里找 “隐藏规律”

5.2.1 举个例子:

5.2.2 怎么做?

5.2.3 难在哪儿?

6、开源工具实践:用 DeepDive 做关系抽取,少标注也能出效果

6.1 DeepDive 的技术架构:弱监督 “四两拨千斤”

6.1.1 数据预处理:给数据 “做清洁”

6.1.2 弱监督学习:用 “种子规则” 当 “老师”

6.1.3 概率推理:给结果 “打分”,挑出靠谱的

6.2 其他类似工具:各有神通,按需选

6.2.1 Snorkel:多任务 “标注小能手”

6.2.2 SpanBERT:长文本 “抽取专家”


知识图谱构建中,知识抽取与挖掘是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的关键环节,负责从海量数据里提炼知识、挖掘价值,以下展开解析:

1、知识抽取任务及相关竞赛

知识抽取是知识图谱构建的 “原材料生产线”,而竞赛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 “加速引擎”。以下从任务本质和竞赛价值两方面展开:

1.1 知识抽取任务定义:从数据中 “捡珍珠”

如果把海量数据比作 “沙滩”,知识抽取就是从中 “捡起珍珠”—— 从文本、数据库、网页等各种数据里,提取出知识图谱能 “看懂” 的核心信息。

这些核心信息主要包括三类:

  • 实体:像 “张三”(人名)、“北京大学”(机构名)、“北京”(地名),是知识的 “主角”;
  • 关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比如 “张三 - 就读于 -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 位于 - 北京”;
  • 事件:有时间、地点、参与者的动态事件,比如 “2024 年 3 月,苹果公司收购某科技企业”,这里 “收购” 是事件类型,“2024 年 3 月” 是时间,“苹果公司” 和 “某科技企业” 是参与者。

简单说,知识抽取的目标是把 “混乱的信息” 变成 “规整的知识单元”。比如从一句话 “李白是唐朝诗人,代表作有《静夜思》” 中,要抽出:

  • 实体:李白(人物)、唐朝(朝代)、《静夜思》(作品);
  • 关系:李白 - 所处时代 - 唐朝、李白 - 代表作 -《静夜思》。

这些抽取的知识,最终会转化为知识图谱的三元组或事件结构,成为后续查询、推理的基础。

1.2 知识抽取相关竞赛:技术比拼的 “练兵场”

知识抽取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竞赛的 “催化”。全球各地的竞赛就像 “比武大会”,让研究者和开发者比拼算法,推动技术落地。

1.2.1 国际语义评测竞赛(SemEval)

堪称知识抽取领域的 “世界杯”,每年聚焦不同细分任务(如实体抽取、关系抽取、事件抽取),提供多语言、多领域的数据集(比如新闻、医疗、法律文本)。

  • 特点:覆盖范围广,支持英语、中文、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鼓励参赛团队用更高效的模型(如基于 BERT 的改进算法)提升抽取精度。
  • 价值:推动通用场景下的算法创新,比如 2023 年的任务中,有团队提出 “结合上下文语义的实体歧义消除模型”,大幅提升了 “苹果”(公司 / 水果)这类歧义实体的识别准确率。

1.2.2 国内知识图谱竞赛(如 CCF 举办的赛事)

更贴近中文场景的 “实战演练”,聚焦医疗、金融、政务等领域的中文文本(如病历、合同、政策文件)。

  • 特点:针对性强,比如医疗领域要求从病历中抽取 “疾病名称 - 症状 - 治疗方案” 的关系,金融领域要求从年报中抽取 “企业 - 股东 - 持股比例” 的信息,这些都是企业实际业务中的痛点。
  • 价值:加速中文知识抽取技术的落地。例如某团队在 CCF 竞赛中提出的 “中文嵌套实体抽取模型”,能精准识别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这类包含多个实体(“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复杂名称,现已被应用到医疗知识图谱构建中。

这些竞赛的意义,不仅是 “比出高下”,更重要的是输出可复用的算法和模型,让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快速将技术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 比如用竞赛中的优秀模型处理病历,辅助医生快速提取患者病史;用金融文本抽取模型,自动识别企业关联关系,助力风控决策。

2、面向非结构化数据的知识抽取:从 “乱糟糟的文字” 里挑出 “有用信息”

非结构化数据就像 “没整理的抽屉”—— 新闻、论文、小说这些文本,没有固定格式,信息混在一起。知识抽取要做的,就是从这些 “乱糟糟的文字” 里,精准挑出实体、关系、事件这三类核心信息,就像从抽屉里把 “证件、文件、票据” 分门别类整理好。

2.1 实体抽取:找出文本里的 “关键角色”

实体就是文本里的 “主角”,比如人名、地名、机构名,甚至是事件、产品名。实体抽取的任务,就是给这些 “主角” 贴上标签,告诉机器 “谁是谁”。

2.1.1 举个例子:

从句子 “周杰伦在上海举办演唱会” 中,实体抽取要认出:

  • “周杰伦” 是 “人名”;
  • “上海” 是 “地名”;
  • “演唱会” 是 “事件实体”。

2.1.2 怎么做?

现在主要靠 NLP 技术,比如用 BERT 这类预训练模型:

  1. 先给文本 “分词”(把句子拆成词语);
  2. 标注每个词的词性(名词、动词等);
  3. 结合上下文,判断哪些词是实体,属于什么类型。

2.1.3 难在哪儿?

  • 实体歧义:“苹果” 可能是 “水果”,也可能是 “公司”,得看上下文(比如 “苹果发布新手机” 里,“苹果” 就是公司);
  • 新实体:像 “元宇宙”“ChatGPT” 这些新兴词汇,模型没见过,需要结合领域知识 “教” 模型识别。

2.2 关系抽取:理清 “主角们” 的 “关系网”

找到 “主角” 后,还得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 就像知道 “周杰伦” 和 “上海” 后,还要看出 “周杰伦在上海” 里的 “在” 是 “举办地点” 的关系。

2.2.1 举个例子:

从 “华为总部设在深圳” 中,关系抽取要得出:

  • 实体 “华为” 和 “深圳” 之间,存在 “总部位于” 的关系。

2.2.2 怎么做?

  • 以前靠 “规则”:比如写一条 “机构名 + 设在 + 地名” 的规则,匹配出 “总部位于” 关系,但换个说法(如 “总部坐落于”)就失效了;
  • 现在靠 “深度学习”:用 R-BERT 这类模型,把两个实体和它们的上下文一起输入模型,让模型自动判断关系类型(比如 “总部位于”“创始人”“合作”)。

2.2.3 难在哪儿?

长文本里的 “多层关系” 不好拆。比如 “小明的妈妈的同事是李老师”,要抽出 “小明” 和 “李老师” 之间是 “妈妈的同事” 这种间接关系,模型得像人一样理解语义层次。

2.3 事件抽取:捕捉文本里的 “动态故事”

事件是文本里的 “动态情节”,比如 “并购”“地震”“演唱会”,不仅要认出事件本身,还要找出它的 “时间、地点、参与者”。

2.3.1 举个例子:

从 “2023 年 10 月,阿里巴巴收购了某芯片公司” 中,事件抽取要提取:

  • 事件类型是 “企业并购”;
  • 触发词是 “收购”(这个词告诉我们 “发生了并购”);
  • 参与者是 “阿里巴巴(并购方)” 和 “某芯片公司(被并购方)”;
  • 时间是 “2023 年 10 月”。

2.3.2 怎么做?

  1. 先找到 “触发词”(比如 “并购”“地震” 这些能表明事件发生的词);
  2. 根据触发词确定事件类型(“并购” 对应 “企业并购” 事件);
  3. 从上下文里抽取出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 “要素”。

2.3.3 难在哪儿?

  • 不同领域的事件 “长不一样”:医疗事件(如 “手术”)的要素是 “患者、医生、手术类型”,金融事件(如 “并购”)的要素是 “并购方、被并购方、金额”,通用模型很难兼顾所有领域;
  • 事件边界模糊:比如 “他计划明年举办婚礼,现在正在选场地”,“举办婚礼” 是事件,但 “计划”“选场地” 算不算事件的一部分,需要模型精准判断。

3、面向结构化数据的知识抽取:把 “规整表格” 变成 “知识图谱”

结构化数据就像 “填好的表格”(如 Excel、数据库),格式清晰、规则固定。知识抽取的任务,是把这些 “表格里的信息” 转化为知识图谱的三元组(实体 - 关系 - 实体),让机器能理解数据间的关联。

3.1 直接映射:简单场景的 “直接翻译”

如果数据结构简单,直接把表格 “翻译” 成三元组就行,就像把 “英语单词表” 直接翻译成 “中文释义”。

3.1.1 举个例子:

员工表结构:

员工 ID 姓名 部门
001 张三 研发部

直接映射成三元组:

  • “张三(员工) - 所属部门 - 研发部(部门)”
  • “张三(员工) - 员工 ID - 001”

3.1.2 适合啥场景?

  • 数据关联简单(比如 “一对一” 关系:一个员工对应一个部门);
  • 快速搭建知识图谱的 “雏形”,比如小公司的员工信息管理。

3.1.3 缺点:

遇到复杂关联(比如 “多对多” 关系,如 “一个员工属于多个项目,一个项目有多个员工”),直接映射会乱套。比如项目表和员工表的关联,需要额外处理 “中间表”,否则机器分不清 “谁和谁关联”。

3.2 R2RML:标准化的 “高级翻译”

R2RML 是 W3C 制定的标准,相当于给 “表格转知识图谱” 定了一套 “语法规则”,让不同系统都能看懂映射关系。

3.2.1 举个例子:

学生表结构:

学生 ID 姓名 班级
001 小明 三年二班

用 R2RML 写映射规则,可以定义:

  • “学生表。姓名列(小明) - 是 - 学生实体”
  • “学生表。班级列(三年二班) - 属于 - 班级实体”

这样,不管用什么工具(数据库、知识图谱平台 ),都能按照这套规则把表格转成 RDF 三元组。

3.2.2 适合啥场景?

  • 企业整合多源结构化数据(比如同时对接 ERP 系统、CRM 系统 ),需要统一转成知识图谱格式;
  • 追求 “标准化”,方便后续跨系统融合、推理。

3.2.3 优点:

  • 兼容性强:不同系统按 R2RML 规则映射,数据能互通;
  • 支持复杂映射:可以处理 “多对多”“嵌套关系”,比如从 “订单表 + 产品表 + 用户表” 中,提取 “用户 - 购买 - 产品” 的关系。

3.3 相关工具:让映射更 “省心”

3.3.1  D2RQ:轻量 “翻译器”

  • 适合中小企业快速试水:配置一个映射文件,就能把关系数据库(如 MySQL)的数据转成 RDF 三元组,开发简单;
  • 缺点:功能基础,复杂推理、多源融合场景支持不足。

3.3.2 Stardog:企业级 “翻译 + 推理” 工具

  • 不仅支持 R2RML 映射,还能 “推理” 出隐含知识:比如从 “员工入职时间” 自动算出 “司龄 = 当前时间 - 入职时间”;
  • 适合复杂业务场景(如金融风控、供应链管理 ),需要从结构化数据中挖掘深层关联。

4、面向半结构化数据的知识抽取:从 “不太规整的网页 / 百科” 里挖知识

半结构化数据像 “没填全的表格”—— 百科页面、HTML 网页有一些结构(比如标签、模板),但又不严格。知识抽取得 “顺着结构找规律”,把这些数据里的知识挖出来,主要分百科类和 Web 网页两种场景。

4.1 面向百科类数据的知识抽取:“顺着模板扒信息”

百科(比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有固定 “模板”,比如信息框、目录,就像 “填空式简历”,我们可以顺着模板 “扒” 知识。

4.1.1 举个例子:

维基百科 “苹果公司” 词条里,信息框有 “总部、成立时间、创始人” 这些字段,用 Python 的 BeautifulSoup 库解析 HTML 页面,就能提取出:

  • 总部:库比蒂诺
  • 成立时间:1976 年
  • 创始人:乔布斯等

然后转成知识图谱的三元组:

  • “苹果公司 - 总部位于 - 库比蒂诺”
  • “苹果公司 - 成立时间 - 1976 年”

4.1.2 怎么做?

  1. 爬虫抓页面:用 Scrapy 等工具,把百科词条的 HTML 页面下载下来;
  2. 解析模板:用 BeautifulSoup 定位信息框、目录的位置,提取字段和对应的值;
  3. 处理变体:不同词条的信息框字段可能不一样(比如 “手机品牌” 词条的信息框有 “屏幕尺寸”,“汽车品牌” 词条有 “发动机类型” ),需要灵活适配。

4.1.3 难在哪儿?

  • 模板变体多:比如有的 “人物词条” 信息框有 “出生日期”,有的没有;
  • 非模板内容难挖:词条正文里的知识(比如 “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 ),没有模板,得用 NLP 技术(比如实体抽取、关系抽取 )补充抽取。

4.2 面向 Web 网页的知识抽取:“突破层层障碍挖知识”

Web 网页结构更灵活,有的用 HTML 标签,有的靠 JS 动态加载,知识抽取得 “突破三层障碍”:

4.2.1 举个例子:

从电商网页抽 “手机型号 - 价格 - 销量”,需要:

  1. 识别页面结构:用智能爬虫(Scrapy + 机器学习模型 ),认出商品信息在哪个标签里(比如 <div class="product-info"> );
  2. 处理动态内容:有些价格、销量是 JS 动态加载的(比如滚动页面才显示 ),得用 Selenium 模拟浏览器渲染,等内容加载出来再抽取;
  3. 对抗反爬机制:很多网站有验证码、IP 限制,得用代理 IP、自动打码等技术 “绕过”。

4.2.2 怎么做?

  1. 智能识别结构:用机器学习模型(比如 CNN 识别页面布局 ),判断哪些区域是 “商品列表”“价格区”;
  2. 动态渲染内容:用 Selenium、Playwright 等工具,模拟真人浏览,等 JS 加载完再抽取;
  3. 反爬对抗:轮换 IP、随机请求间隔、打码平台自动识别验证码,降低被封概率。

4.2.3 难在哪儿?

  • 反爬机制严:大网站(比如淘宝、京东 )的反爬很厉害,稍有不慎就会被封 IP;
  • 页面变化快:电商网页经常改版(比如换标签名、调整布局 ),爬虫得频繁更新规则,否则会失效。

5、知识挖掘:从 “已有知识” 里挖出 “隐藏宝藏”

如果说知识抽取是 “收集原材料”,那知识挖掘就是 “深加工”—— 从已经抽取的知识中,挖出那些没直接说出来的关联和规则,让知识图谱更 “聪明”。主要分为两种:给实体 “找亲戚”(实体链接)和给知识 “找规律”(规则挖掘)。

5.1 知识内容挖掘:实体链接 —— 给 “同名实体” 找 “真正身份”

我们说话时,同一个词可能指不同东西(比如 “苹果” 可以是水果,也可以是公司)。实体链接的任务,就是给这些 “同名实体” 找到知识图谱里的 “真正身份”,消除歧义。

5.1.1 举个例子:

文本里说 “苹果发布了新手机”,这里的 “苹果” 到底指什么?

  • 知识图谱里有两个实体:“苹果(水果)” 和 “苹果公司(科技企业)”;
  • 实体链接会分析上下文 “发布新手机”,发现和 “苹果公司” 的描述(“生产手机”)更像,于是把文本中的 “苹果” 链接到 “苹果公司” 这个节点上。

5.1.2 怎么做?

  1. 算相似度:用 TF-IDF 等算法,比较文本中实体的上下文和知识图谱里实体的描述(比如 “苹果公司” 的描述是 “美国科技公司,生产 iPhone”),相似度高的就是 “真身份”;
  2. 看关联度:如果文本里还提到 “iPhone”,而知识图谱中 “苹果公司” 和 “iPhone” 关联紧密,就更能确定 “苹果” 指公司。

5.1.3 为啥重要?

  • 消除歧义:比如 “乔丹” 可能是篮球运动员,也可能是品牌,链接对了,知识图谱才不会 “ confusion”;
  • 聚合知识:把不同文本中提到的同一个实体(比如 “苹果公司”“Apple Inc.”)都链接到同一个节点,让知识更集中。

5.2 知识结构挖掘:规则挖掘 —— 从 “知识网” 里找 “隐藏规律”

知识图谱里的实体和关系就像一张网,规则挖掘就是从这张网里找出 “没写出来但一定对” 的规律,比如从 “张三是李四的爸爸”“李四是王五的爸爸”,能挖出 “张三是王五的爷爷” 这个规则。

5.2.1 举个例子:

从知识图谱的三元组里:

  • “企业 A - 总部位于 - 北京”
  • “北京 - 属于 - 中国”
    规则挖掘能自动发现:“企业的总部所在城市属于某国家 → 该企业属于这个国家”,也就是 “企业 A - 所属国家 - 中国”。

再比如金融知识图谱中,通过分析大量 “企业负债” 和 “信用评级” 的关系,能挖出 “负债过高 → 信用评级下降” 的规则,帮银行提前预警风险。

5.2.2 怎么做?

  1. 归纳逻辑编程(ILP):从已有三元组中归纳出通用规则,比如从多个 “总部位于 - 属于” 的例子,总结出 “企业 - 所属国家” 的规则;
  2. 频繁子图挖掘:在知识图谱中找反复出现的 “小结构”(比如 “企业 - 总部 - 城市 - 国家”),这些结构就是潜在规则。

5.2.3 难在哪儿?

  • 别 “想太多”:规则不能太特殊(比如只适用于某一个企业),否则就是 “过拟合”,没法推广;
  • 算得快:大规模知识图谱(比如上亿个三元组)里挖规则,很费时间,需要优化算法,甚至用分布式计算(多台电脑一起算)。

6、开源工具实践:用 DeepDive 做关系抽取,少标注也能出效果

知识抽取技术虽复杂,但开源工具能帮我们 “降难度”。以 DeepDive 为例,它特别适合 “缺标注数据” 的场景,靠少量规则就能训练出好用的抽取模型,下面详细说说它的用法和同类工具。

6.1 DeepDive 的技术架构:弱监督 “四两拨千斤”

DeepDive 最厉害的地方是 “不用标太多数据”—— 通过 “弱监督学习”,用几条规则就能替代人工标注,快速搭建关系抽取模型。它的工作流程像一条 “流水线”,分三步:

6.1.1 数据预处理:给数据 “做清洁”

不管是文本、数据库还是网页数据,先统一处理成机器能懂的格式:

  • 文本:分词、去除乱码、标注词性(比如 “收购” 是动词);
  • 结构化数据:把表格转成统一格式,方便后续关联。
    就像做菜前先洗菜、切菜,保证 “食材干净”。

6.1.2 弱监督学习:用 “种子规则” 当 “老师”

不用人工标几千几万条数据,只要写几条 “种子规则”,DeepDive 就能自己学:

  • 比如想抽 “公司 - 收购 - 公司” 的关系,写一条规则:“如果文本里出现‘[公司名] 收购了 [公司名]’,就标为‘收购’关系”;
  • 工具会用这条规则在海量文本里 “找例子”,自动生成训练数据,再用这些数据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比如抽取 “收购” 关系的模型)。

这就像教小孩认字:不用逐个教,告诉他 “带‘氵’的字多和水有关”,他就能自己猜 “江、河、湖” 的意思。

6.1.3 概率推理:给结果 “打分”,挑出靠谱的

模型抽出来的关系可能有错误(比如误把 “合作” 当成 “收购”),DeepDive 会用 “概率软逻辑”(一种图模型)给每个结果算 “置信度”:

  • 比如 “苹果公司收购某科技企业”,结合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置信度 90%(靠谱);
  • 而 “苹果(水果)收购某科技企业”,置信度 10%(不靠谱)。
    最后只输出高置信度的结果,保证知识质量。

6.2 其他类似工具:各有神通,按需选

除了 DeepDive,还有两个常用工具,适合不同场景:

6.2.1 Snorkel:多任务 “标注小能手”

  • 特点:比 DeepDive 更灵活,支持实体抽取、关系抽取、事件抽取等多任务,核心是 “标注函数”(Labeling Functions)—— 用代码写规则(比如 “如果两个实体中间有‘创始人’,就标为‘创立’关系”),替代人工标注。
  • 适合场景:完全没有标注数据,又想快速试错(比如初创团队做新领域知识图谱)。

6.2.2 SpanBERT:长文本 “抽取专家”

  • 特点:是一个预训练模型(基于 BERT 改进),特别擅长处理长文本和 “嵌套实体”(比如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里嵌套了 “北京大学” 和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两个实体)。
  • 用法:拿现成的模型,用少量领域数据 “微调”(比如用医疗文本调优,让它更懂 “疾病 - 症状” 关系),精度比通用模型高。
  • 适合场景:对抽取精度要求高,且有少量标注数据的领域(如医疗、法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