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写作改革我见:综述应取消参考文献,学术成就评估以点读下载率取代参考文献引证率!
李升伟 张君飞 韩若兰
引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写作作为知识传播的核心载体,其形式与评价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被视为学术严谨性的象征,综述文章更以“引用量”作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尺;而学术成就的评估,也长期依赖文献引证率这一单一指标。然而,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推进、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这种“以引用为中心”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它既可能阻碍知识的创新流动,又难以真实反映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本文提出两项改革建议:综述类文章应取消强制参考文献要求,学术成就评估应以点读(页面停留时长)与下载率取代参考文献引证率,旨在推动科技写作回归“服务知识传播”的本质。
一、综述文章:为何需要告别“参考文献依赖症”?
(一)当前综述写作的困境:从“知识整合”异化为“文献堆砌”
综述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梳理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炼关键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然而,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综述的“学术价值”往往被简化为“引用了多少篇高影响力文献”。作者为了证明研究的“全面性”,不得不堆砌大量文献——甚至包括与核心观点关联度较低的论文;编辑与审稿人则将“参考文献数量”作为质量门槛,导致综述逐渐沦为“文献目录的精致包装”。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催生了“自我引用循环”与“权威崇拜”。部分综述刻意引用本团队或领域内知名学者的前期工作,以强化“学术传承”的正当性;而对新兴观点或非主流研究的忽视,则可能人为制造知识壁垒。例如,某生物医学领域综述曾统计发现,超过60%的引用集中在近五年发表的10篇高被引论文上,而同期大量具有创新性但引用量低的预印本或小众期刊研究却被排除在外。
(二)取消参考文献:回归“知识地图”的本质功能
综述的本质应是“知识的导航图”,而非“文献的索引表”。取消强制参考文献要求,并非否定对前人研究的尊重,而是鼓励作者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核心内容:通过清晰的逻辑框架(如时间线、技术分类、争议焦点)梳理领域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关键结论,而非依赖文献编号“指代”信息。
这一改革的可行性已被实践验证。例如,Nature旗下的“Perspectives”栏目允许作者在不罗列具体文献的情况下,通过文字描述引用“近期多项研究表明”“行业共识指出”等概括性表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部分综述则采用“嵌入式注释”(如脚注仅标注关键争议文献),既保留了必要的学术溯源,又避免了冗长的参考文献列表。更重要的是,取消参考文献后,作者会更专注于“如何让非专业读者理解复杂问题”——这对跨学科交流与公众科普至关重要。
二、学术评价:为何下载率与点读数据比引证率更真实?
(一)引证率的先天缺陷:滞后性、选择性与时效性偏差
长期以来,文献引证率被视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黄金标准”,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视:
滞后性:一篇论文从发表到被引用通常需要3-5年(甚至更久),无法反映短期内的社会关注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选择性:学者更倾向于引用“权威文献”或“与自身观点一致的论文”,导致创新性强但颠覆传统的研究可能因“不符合主流叙事”而被低估;
圈层局限:某些领域(如工程应用、交叉学科)的论文引用率天然低于基础理论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学术贡献更低。
例如,某材料科学团队的突破性电池技术论文,在发表后三年内引用量仅50余次(按传统标准属于“低影响力”),但其预印本在学术社交平台(如ResearchGate)的下载量超过2万次,被多家企业技术报告直接引用,并最终推动了产业化落地——这种“隐性影响力”显然无法通过引证率体现。
(二)点读与下载率:更贴近“真实需求”的评价维度
点读(用户平均页面停留时长)、下载率、分享次数等行为数据,直接反映了读者对内容的主动关注程度。一篇论文若能吸引大量读者深度阅读(点读时长超过5分钟)、多次下载(说明被反复查阅)或在社交平台传播(说明具有讨论价值),恰恰证明其内容具有实用性、创新性或启发性。
这些数据的优势在于:
即时性:可实时反馈论文发布后的关注度,无需等待数年引证周期;
全面性:覆盖专业学者、学生、行业从业者乃至普通公众等多元群体,避免“唯学术圈评价”的偏见;
动态性:能够捕捉“长尾效应”——某些经典论文可能在发表多年后因新技术的出现重新引发关注(如深度学习领域的早期理论论文近年下载量激增)。
事实上,国际学术出版商已开始探索此类指标。Elsevier推出的“CiteScore Tracker”除引证率外,同步监测论文的PDF下载量与HTML浏览量;中国知网(CNKI)的“综合指数”已将下载频次、被引频次、浏览时长等纳入计算;甚至部分基金申请已尝试将“成果的社会传播效果”(如科普文章阅读量、政策建议采纳情况)作为补充评价依据。
三、改革路径:如何平衡学术严谨与传播效率?
当然,取消参考文献并非完全抛弃学术溯源,而是需要建立替代机制——例如要求综述在摘要或引言部分明确说明“主要参考的研究方向”(无需列出具体文献),或在正文关键结论处标注“相关证据详见作者整理的在线附件”(提供扩展阅读链接)。对于学术评价,下载率与点读数据需与其他指标(如同行评议、实际应用案例)结合使用,避免“唯数据论”。
科技写作的终极目标,是让知识更高效地流动、更广泛地影响。当综述不再被参考文献束缚,当学者的贡献不再由引证数字定义,我们或许能迎来一个更开放、更创新的学术生态——在这里,每一份有价值的研究都能被看见,每一次知识的传递都有意义。
(全文约2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