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sim(3) 中的尺度 s 与旋转 R 相乘,而不是平移 t?

发布于:2025-08-14 ⋅ 阅读:(26) ⋅ 点赞:(0)


为什么 sim(3) 中的尺度 s 与旋转 R 相乘,而不是平移 t?

在视觉 SLAM 和三维重建中,相似变换 sim(3) 是一个关键数学模型,它可以表示三维空间中物体的旋转、平移与尺度变化。但许多初学者和研究者在面对 sim(3) 变换时都会提出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

既然 sim(3) 中的尺度 s 是用来恢复真实物理尺度的,那为什么 s 只作用在旋转 R 上,而不是也作用在平移 t 上?

这篇文章将从变换结构、几何逻辑和 SLAM 系统中尺度不确定性的本质三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1️⃣ sim(3) vs SE(3):结构对比与核心差异

在欧式变换 SE(3) 中,我们熟悉的刚性变换形式是:

T = [ R t 0 1 ] , x ′ = R x + t T = \begin{bmatrix} R & t \\ 0 & 1 \end{bmatrix}, \quad x' = R x + t T=[R0t1],x=Rx+t

这个变换会保持物体的形状与尺度,不会改变两点之间的距离。

而在相似变换 sim(3) 中,我们引入了尺度因子 s,变换形式为:

T = [ s R t 0 1 ] , x ′ = s R x + t T = \begin{bmatrix} sR & t \\ 0 & 1 \end{bmatrix}, \quad x' = sR x + t T=[sR0t1],x=sRx+t

这里的 s 和 R 是共同作用于点 x 的,而 t 是直接叠加的平移项

核心结论:

sim(3) 改变了物体的尺度(边长变了),但保持了形状(角度、比例不变)。


2️⃣ 为什么尺度 s 不乘在 t 上?

很多人会自然地想象成:

x ′ = s R x + s t x' = s R x + s t x=sRx+st

但这实际上破坏了 sim(3) 的群结构,并且在数学和几何逻辑上都不合理:

🚫 数学破坏:

若将变换写成:

T = [ s R s t 0 1 ] T = \begin{bmatrix} sR & st \\ 0 & 1 \end{bmatrix} T=[sR0st1]

我们可以提取一个因子 s:

T = s ⋅ [ R t 0 1 s ] T = s \cdot \begin{bmatrix} R & t \\ 0 & \frac{1}{s} \end{bmatrix} T=s[R0ts1]

这不再是一个仿射变换,也不符合 Lie 群 sim(3) 的封闭性和组合规律。

🧭 几何解释:

  • R 与 s 一起描述“对物体的变换”:旋转 + 缩放
  • t 单独控制“变换后物体位于哪里”,是纯平移

如果你也对 t 进行缩放,反而失去了 t 的原始几何意义


3️⃣ t 是“相对位置”,s 才是“真实尺度”

在实际系统中(尤其是单目 SLAM),恢复出来的 t 本身只是“方向”或“相对距离”:

t ^ = 1 s t \hat{t} = \frac{1}{s} t t^=s1t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从图像中知道 t 的真实长度,只能恢复方向,尺度信息则全都被 s 吸收了。

所以:

sim(3) 中的 t 只是一个相对位移量,而不是可用于恢复物理尺度的“基线”向量。


4️⃣ 图解:SE(3) 与 sim(3) 的视觉差异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 Se(3) 与 sim(3) 的核心区别:

  • 左边:SE(3) 变换仅包含旋转 + 平移,图形大小不变
  • 右边:sim(3) 变换引入了尺度因子,图形大小发生变化

图中也强调:s 与 R 一起作用于物体本体,而 t 控制变换后的“相对摆放位置”


5️⃣ 延伸思考:SLAM 系统中尺度恢复方式

不同类型的 SLAM 系统,对尺度 s 的恢复能力不同:

SLAM 类型 能否恢复 s? 原因说明
单目 SLAM ❌ 无法恢复 没有绝对基线信息,t 是 up-to-scale
双目 SLAM ✅ 可恢复 基线长度已知,通过三角化解出尺度
IMU 融合 ✅ 可恢复 IMU 提供真实加速度和重力方向
GPS/融合定位 ✅ 可恢复 GPS 提供全局坐标参考系

✅ 总结一句话:

在 sim(3) 中,尺度 s 是用来缩放物体自身的几何结构,而 t 是物体变换后的位置偏移,两者语义不同、作用不同,因此 s 只能乘在 R 上,不能乘在 t 上。

参考

怎么解释相似变换sim(3)中的尺度?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