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CNN 的多分支架构是一种通过共享底层特征提取网络、并行处理多个任务的深度学习架构。这类架构通过多个分支(Head)分别处理不同任务(如目标检测、语义分割、深度估计等),同时共享主干网络(Backbone)的计算资源,显著提升效率。以特斯拉的 HydraNet 为例,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具有代表性:
-
共享主干网络
HydraNet 采用 RegNet(正则化残差网络)作为主干网络,通过 BiFPN(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进行多尺度特征融合。这种设计使不同任务共享底层通用特征,减少重复计算。例如,RegNet 的瓶颈结构和 BiFPN 的跨层连接能有效平衡计算量与特征表达能力,适用于实时处理 8 路摄像头输入的高分辨率图像(1280×960,12-Bit HDR,36Hz)。
-
多任务分支解耦
网络顶部设置多个独立分支,分别处理目标检测、车道线识别、交通信号识别等 1000 + 任务。每个分支可独立微调,避免任务间干扰。例如,检测分支采用 YOLO-like 回归头,分割分支使用转置卷积上采样,而 BEV(鸟瞰图)转换分支则引入 Transformer 的 Cross Attention 机制。这种解耦设计使单一模型支持复杂场景下的多维度感知。
-
BEV 空间转换创新
为解决多摄像头视角差异和地面非平面假设问题,HydraNet 通过 Transformer 将 2D 图像特征直接映射到 BEV 坐标系。具体实现中,每个摄像头的特征生成 Key/Value,BEV 栅格位置编码生成 Query,通过注意力机制建立 2D-3D 关联,消除传统 IPM(逆透视映射)的几何误差。这种方法提升了遮挡场景下的目标稳定性,减少多摄像头视野重叠区域的重影问题。
-
端到端联合训练
主干网络与所有分支同时优化,通过共享特征队列缓存中间结果,加速微调过程。例如,预训练时冻结主干参数,仅训练分支;后续迭代中逐步解冻主干,实现全局优化。这种策略在保持特征共享的同时,降低任务间的梯度冲突。
-
动态权重分配
采用同方差不确定性加权损失函数,自动平衡不同任务的训练优先级。例如,对易学习的任务(如车道线检测)降低权重,对难样本(如小目标检测)增加权重。此外,通过时空特征队列(Feature Queue)和空间 RNN 模块融合历史帧信息,提升时序一致性,例如在车辆静止时缓存特征以应对长时间遮挡。
-
数据校准与泛化
针对不同车辆摄像头外参差异,HydraNet 通过虚拟相机构建标准化坐标系。具体方法是:对原始图像进行去畸变、旋转和恢复畸变,将多辆车的数据统一到同一虚拟视角,消除硬件差异对特征学习的影响。这种校准策略使模型能利用全球数千万辆特斯拉的行驶数据(累计超 16 亿英里)进行迁移学习。
-
实时性与精度平衡
在 HW5.0 芯片(3nm 工艺,2500TOPS 算力)支持下,HydraNet 可在 300W 功耗内实现全分辨率图像的实时处理。例如,BEV 空间的目标检测精度达 99.1%(传统融合算法约 94%),复杂路口通行成功率提升至 92%。其推理延迟低于 50ms,满足自动驾驶对实时性的严苛要求。
-
复杂场景适应性
- 动态目标预测:结合运动学信息(车速、加速度)和时序特征,HydraNet 能预判 100 米外行人横穿概率,暴雨场景避障准确率提升 30%。
- 极端环境鲁棒性:通过三星定制防天气镜头(1 分钟融雪、6 倍涂层强度)和实时图像去噪算法,低温或恶劣天气下感知精度提升 30%。
- 长尾场景覆盖:借助 Dojo 超算的 “场景裂变” 数据增强技术,HydraNet 可处理施工改道、动物闯入等罕见场景,实测动态路径调整延迟小于 50ms。
-
规模化落地案例
- Robotaxi 服务:HydraNet 支持无高精地图的 “点对点” 自动驾驶,2025 年特斯拉 Robotaxi 在旧金山、奥斯汀等城市试点,运营成本降至传统出租车的 1/5-1/7。
- 自主交付:2025 年 6 月,搭载 HydraNet 的 Model Y 完成 24 公里跨城无人驾驶交付,最高时速 116km/h,全程无远程干预。
-
与 MultiNet 的差异
MultiNet 通过共享 VGG 编码器实现分类、检测、分割联合推理,但缺乏时序处理和 BEV 转换能力。HydraNet 则通过 Transformer 和时空特征队列,在动态场景(如高速超车、环岛通行)中表现更优,且支持 1000 + 任务的细粒度解耦。
-
与 Detectron2 的定位
Detectron2 作为通用框架,灵活性强但需针对自动驾驶定制优化。HydraNet 则为特定场景设计,例如 BEV 转换和 IMU 融合模块,在特斯拉 FSD V13 中实现每秒 2000 次路径节点更新,施工改道场景适应率达 99.6%。
-
未来趋势
- 硬件协同优化:HW5.0 芯片的 3nm 工艺和 Dojo 超算的分钟级训练迭代,推动 HydraNet 向端到端架构演进,代码量从 30 万行精简至 3000 行。
- 多模态融合:计划引入 4D 毫米波雷达数据,通过 Occupancy Network 生成高精度 3D 占据栅格,进一步提升异形障碍物识别率(如施工锥桶从 78% 至 97%)。
HydraNet 通过 CNN 多分支架构与 Transformer 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自动驾驶感知的高效性与鲁棒性。其核心优势在于特征共享 - 任务解耦 - 时空建模的三位一体设计,以及硬件 - 算法 - 数据的全链路优化。随着 Dojo 超算和 HW5.0 的量产,HydraNet 正推动自动驾驶从辅助功能向完全自主化跨越,为 Robotaxi 和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底层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