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
你盯着空白的文档,报告两小时后就要交了。大脑一片空白,但只要打开 ChatGPT,几秒钟就能生成一版完整的草稿。方便、省力、看起来高效……可问题是,久而久之,你会不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懒”,甚至连思考和表达都变得吃力?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随着生成式 AI 走进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多人正经历着“认知肌肉”被悄悄削弱的过程。AI 确实能提高效率,但过度依赖,就像长期躺平不运动,肌肉会萎缩一样,大脑的解决问题、创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会慢慢退化。
那么,该如何聪明地用 ChatGPT,而不是被它“掏空”?这里给你四个实用的习惯,帮你保持头脑敏锐。
习惯一:先动笔,再开 AI
大脑和肌肉一样,不用就会退化。
如果所有工作都交给 ChatGPT 来完成,短期效率是提高了,但长期你会发现,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下降。
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用 ChatGPT 解题的学生,在独立测试时分数大幅下降;飞行员过度依赖自动驾驶,也会导致手动飞行技能退化。
做法:
在打开 ChatGPT 之前,先自己列个大纲、写几个要点,哪怕只是简单的子弹点。然后再让 AI 帮你扩写或润色。这样,你既能保持思考能力,又能利用 AI 提升效率。
习惯二:让 AI 当导师,而不是“答案机”
很多人向 ChatGPT 提问时,只是要个结果。但问题是,这样你学到的知识往往停留在表层,看完会了,一小时后就忘了。
更好的方式是:
不要直接问“答案是什么”,而是让 ChatGPT 带你一步步思考,比如:“请引导我推理,而不是直接告诉我答案。”
研究发现,当学生使用“逐步提示版”的 AI 辅助学习时,理解更深、记忆更久。这就像有人带着你解题,而不是直接把答案拍在你面前。
习惯三:设立“检查清单”,防止盲信 AI
你有没有经历过:把 ChatGPT 的输出直接复制粘贴,结果同事指出一个低级错误,让你当场尴尬?
这就是所谓的“自动化偏见”——太信任机器,以至于忽视了判断。研究表明,大量依赖 AI 的人,批判性思维能力会下降。更严重的是,AI 输出里潜藏的偏见,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你接受和内化。
解决办法:
养成一个小习惯:AI 给出答案后,先停一下。
大声复述或写下要点
问自己几个问题:
能验证吗?
会不会缺少其他角度?
有没有可能存在偏见?
这就像医生“诊断超时”、飞行员的“起飞检查”,能帮你保持思考,不被 AI 牵着鼻子走。
习惯四:给自己设立“无 AI 时段”
想真正保持大脑敏锐,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定期断开 AI。
无论是写一篇文章、做一次项目,还是哪怕一个小时,强迫自己完全不用 ChatGPT,独立完成。这段“无 AI 区域”,就是你训练认知肌肉的时刻。
在公司里,这能防止团队过度依赖 AI 失去核心能力;在学校里,也能帮助学生在掌握 AI 的同时,不丢掉独立思考的本事。
写在最后
AI 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让我们更快,但也可能让我们更“笨”。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用,而在于怎么用。
✅ 先自己思考,再让 AI 完善
✅ 把 AI 当导师,而不是“答案机”
✅ 保持检查清单,避免盲信
✅ 定期无 AI 训练,保持大脑敏锐
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用好 ChatGPT,而不是被它“偷走”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