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Prompt 到 Context:LLM OS 时代的核心工程范式演进

发布于:2025-09-06 ⋅ 阅读:(15) ⋅ 点赞:(0)

图片


从 Prompt 到 Context:LLM OS 时代的核心工程范式演进

本文深入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LLM)应用开发的核心范式转变——从专注于指令设计的 Prompt Engineering,演进为构建信息环境的 Context Engineering。文章将系统阐述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使用场景、设计思路,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为何 Context Engineering 被誉为“LLM OS 时代的软件工程”。

一、基本概念:从指令到环境

要理解范式演进,首先必须厘清两个核心概念:Prompt 与 Context。

  • • Prompt(提示):是用户与模型交互的直接指令,是要求模型执行的具体任务。例如“总结这篇文章”、“用Python写一个排序算法”。其核心是回答“做什么?

  • • Context(上下文):是模型在生成回复时所考虑的所有背景信息的总和。它构成了模型理解与执行当前 Prompt 的信息环境和工作台。其核心是回答“基于什么做?

一个生动的比喻是:Prompt 是顾客递给咖啡师的订单(“一杯大杯冰拿铁”),而 Context 则是整个咖啡店的工作环境——包括咖啡机、牛奶、咖啡豆、杯子(工具和数据),咖啡师记得这位顾客喜欢多加一份糖(记忆),以及“顾客至上”的服务准则(系统指令)。没有 Context,再清晰的 Prompt 也无法得到一杯好咖啡。

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 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学科。它是一门设计、构建并优化动态自动化系统的学科,其核心目标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格式,为LLM提供正确的信息和工具,使其能够可靠、可扩展地完成复杂任务。 它不再是雕琢单句指令的艺术,而是构建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科学。

二、基本原理:信息环境如何塑造模型行为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有效性根植于 LLM 基于上下文学习(In-Context Learning, ICL)的核心工作原理。模型的行为和输出并非仅由预训练权重决定,而是由输入序列中的所有 Token 共同动态塑造的。

其基本原理遵循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

  1. 1. 环境构建 (Construction):从多种源(知识库、数据库、记忆系统、工具库、系统指令)中收集所有可能相关的信息。

  2. 2. 优化与压缩 (Optimization):由于上下文窗口长度有限,必须对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摘要和压缩,以剔除噪声,保留最相关的核心信息,避免上下文干扰

  3. 3. 组织与呈现 (Organization):将优化后的信息以模型最容易理解的格式(如 XML/JSON 标签、清晰的章节划分、少样本示例)结构化的注入到上下文窗口中。

  4. 4. 执行与响应 (Execution):将精心准备的 Context 与用户的 Prompt 组合,送入模型,引导其生成精准、可靠的输出。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将模型固有的、通用的能力,通过动态提供的上下文,快速且低成本地“专项化”,以适应特定任务、特定领域和特定用户。

三、使用场景:从简单问答到复杂智能体

Context Engineering 的应用场景覆盖了几乎所有先进的 LLM 应用形态:

  1. 1. 检索增强生成(RAG)解决模型知识陈旧和幻觉问题。从外部知识库(如公司文档、产品手册)实时检索信息作为 Context,让模型基于最新、最准确的数据回答问题,是构建企业知识库系统的基石。

  2. 2. AI智能体(Agent)实现复杂、有状态的自主任务执行。智能体依赖 Context 来存储任务计划、执行历史(记忆)和工具调用结果,从而能够完成“分析本周销售数据并生成报告并发邮件”等多步骤复杂任务。

  3. 3. 持久化对话与个性化助手实现连贯的个性化服务。通过记忆管理系统,将对话历史、用户偏好和身份信息作为 Context 保留和召回,使助手能记住“我”是谁、“我们”之前聊过什么,提供真正个性化的体验。

  4. 4. 工具调用与操作系统交互扩展模型能力边界,连接数字世界。将计算器、API、数据库查询等工具的定义和用法作为 Context 提供给模型,模型就能学会在何时调用何种工具,成为连接数字生态的“大脑”。

四、设计思路:从战术技巧到战略架构

从 Prompt Engineer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代表着开发者设计思路的根本性转变。

设计维度

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上下文工程)
核心焦点

优化单次指令的清晰度、具体性和有效性。

构建和管理信息流

,确保模型在正确环境中工作。

思维模式 战术性(Tactical)

:思考“我这句话该怎么问?”

战略性(Strategic)

:思考“我需要为模型提供什么信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

设计范围

相对孤立和静态,主要关注当前的输入框。

系统和动态

,涉及数据检索、记忆管理、工具集成等多个子系统。

关键技能

语言艺术、指令编写、示例选择。

软件架构、数据工程、系统集成、信息检索。

解决的核心问题

“如何让模型理解并执行我的这个任务?”

“如何让模型在持续互动中,始终能获取所需信息来完成一系列复杂任务?”

类比 雕琢一句完美的命令

设计和搭建一个指挥中心

,这个中心有实时情报、有历史档案、有可调用的部队。

五、范式对比:为什么是“LLM OS 时代的软件工程”?

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范式转换的本质。我们可以将 LLM 本身视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LLM OS)。

  • • 传统操作系统(如 Linux, Windows):核心是管理硬件资源(CPU、内存、硬盘),并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接口(API)。

  • • LLM OS:核心是管理认知资源(知识、推理、语言),它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理解与生成”能力。

在这个新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方法发生了巨变:

  • • 传统软件工程:开发者用代码(Python/Java)精确地、确定性地指挥计算机执行逻辑。

  • • Context Engineering:开发者通过设计和构建信息环境(Context)来 “引导和塑造” 这个非确定性的LLM OS,使其产生符合期望的行为。

因此,Context Engineering 的地位就如同传统软件工程在传统OS中的地位一样,成为了在 LLM OS 这个新平台上构建应用的核心工程范式。它关注的不再是单点提示,而是整个系统的架构,包括:

  • • 数据层:如何存储和检索知识、记忆。

  • • 逻辑层:如何设计工作流(Workflow)来编排上下文构建、模型调用、工具执行的过程。

  • • 接口层:如何设计工具和API供模型调用。

结论

从 Prompt 到 Context 的演进,是 AI 应用从“玩具”和“演示”走向“生产级”和“商业化”的必然之路。Prompt Engineering 是与模型对话的艺术,而 Context Engineering 是为模型设计和构建整个工作环境的工程

未来,构建强大AI应用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微调模型或编写更好的提示词,而是如何系统性地进行 Context Engineering——高效地管理模型的注意力、记忆、知识和工具。理解和掌握这一范式,将是每一位希望在 LLM OS 时代构建未来应用的开发者、架构师和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