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远程监控与远程调试的御控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于:2025-09-13 ⋅ 阅读:(19) ⋅ 点赞:(0)

一、方案背景与行业痛点

农田水利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设施,但传统管理模式面临三大挑战:

  1. 数据孤岛:水库、泵站、闸门等设备分散运行,人工巡检依赖经验判断,无法实时掌握水位、流量、设备状态等关键参数,导致水资源调配效率低下;
  2. 运维成本高:偏远地区工程分布广,人工巡检频次低,设备空转、过载运行等问题频发;
  3. 决策缺乏依据:历史数据分散存储,难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设备故障规律,非计划停机率居高不下,影响灌溉效率。

御控物联网系统通过“端-边-管-云”四层架构,构建覆盖水源、输水、配水、节水全流程的智能管控体系,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决策”的跨越式升级。

二、核心功能与技术架构

(一)四层架构:全链路智能管控

终端层

  1. 部署御控工业级智能网关,集成4G/LoRa通信模块,支持-20℃~80℃极端环境,适配水位计、流量计、土壤湿度传感器、智能电表等设备,实时采集水位、流量、电压、电流等50+参数。
  2. 典型应用:在水库部署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在泵站接入智能电表,监测电机能耗。

边缘计算层

  1. 通过御控边缘网关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压缩与初步分析,降低云端传输压力。例如,自动切换备用泵,确保排水连续性;在渠道渗漏时触发保护停机并推送警报。

网络通信层

  1. 采用MQTT+TLS加密传输协议,结合LoRa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实现偏远地区工程数据稳定回传。

云平台层

  1.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御控物联网平台,支持百万级设备接入,毫秒级响应延迟。提供设备管理、数据分析、可视化看板、工单系统等功能,并开放API接口对接政府水务平台、企业ERP系统。

(二)功能引擎

远程集控:打破时空限制

  1. 多端协同:支持手机APP、PC端、平板实时监控工程状态,包括闸门开度、泵站启停、渠道水位等参数。
  2. 批量操作:可同时控制数百台设备,例如暴雨预警时自动启动全市排水泵站,干旱时联动开启灌溉闸门。
  3. 权限分级:管理员、操作员、维修员多角色权限管理,确保操作安全可控。

远程调试与运维:降本增效

  1. PLC远程编程调试:工程师无需出差即可对异地PLC进行远程编程、参数调整,缩短故障修复时间。
  2. 预测性维护:通过振动分析、电流波动监测等技术,提前30天发现轴承磨损、电机故障等隐患,优化备件库存。
  3. 工单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运维工单,记录故障处理过程,构建透明化、可追溯的巡检维护机制。

三、行业场景化落地

(一)水源工程:科学调配水资源

  •   实时监控:在水库、塘坝御控网关对接液位传感器、流量计,实时监测水位、流量变化,结合气象数据预判来水量,科学调节闸门开度。
  •   预警联动:当水位超过警戒值时,御控云平台系统自动关闭进水闸门,启动排水泵站,并通过微信、短信推送警报信息。

(二)输水工程:保障渠道安全

渠道监测:在渠道关键节点御控网关对接压力传感器、流量计,实时监测水流状态,发现渗漏或堵塞时自动触发报警。

智能调度:根据下游用水需求,动态调整渠道闸门开度,避免“上游漫灌、下游干旱”现象。

(三)配水工程:精准灌溉提效

闸门联动:在分水枢纽御控网关对接智能闸门,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开度,实现“按需配水”。

远程控制:管理员通过手机御控APP即可控制田间闸门开关,减少人工巡检频次。

(四)节水工程:智能灌溉降耗

喷灌/滴灌控制:将喷灌设备PLC接入御控网关,预设灌溉策略实现“定时、定量、定区域”精准灌溉。

异常报警:当灌溉压力异常或设备故障时,系统自动停机并推送警报,避免水资源浪费。

四、方案优势

  1. 高可靠性御控工业级智能网关支持极端环境运行。
  2. 低成本部署:采用SaaS化服务模式,无需自建服务器,降低客户初期投入成本。
  3. 开放生态:支持与SCADA、ERP、政府水务平台等第三方系统无缝对接,构建数据互联互通生态。

五、结语

御控物联网系统通过“端-边-管-云”四层架构与三大核心功能引擎,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智能化转型。从水源工程的科学调配到输水工程的安全保障,从配水工程的精准灌溉到节水工程的智能降耗,该方案已在全国多个场景中验证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