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企业”核心是需要一个”独一无二“的核心技能,然后把它产品化

发布于:2023-01-04 ⋅ 阅读:(177) ⋅ 点赞:(0)

百天计划之第28天,关于“AI智能量化,财富自由与个人成长”。

前30天主要聚焦在qlib这个微软孵化的智能量化平台,熟悉之后确实可以帮助我们省了不少事情:为AI量化定量的高性能“数据库”,因子表达式,回测系统,量化过程实验管理,远程管理等等。

马上要开始的30天,重点关注“机器学习”在量化投资里的应用

今天是周日,重点仍然是反省与个人成长相关。

抬头看天,低头赶路。

01  “一人企业”的核心是“独一无二”的技能

我们之前讨论过,做一件事,有三个评估维度:喜欢、擅长与有价值

如何能聚全三者,那就无敌了,不成功都难。

做“一人企业”与传统创业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创业是价值为先,说白了就是“发现”一个商业模式,然后动用“资本”和“劳动力”的杠杆

比如胡袆伟创立摩拜之前,她是一个记者。

她不会写代码,也不懂自行车,肯定也谈不上有多喜欢造自行车。

但记者的经历,她意识到共享单车这样一个机会,加之李斌的资本加持,她成为了“代言人”。

做单车这件事,之于胡阿姨即不需要“喜欢”也不需要“擅长”,这是一个纯商业价值的逻辑判断。

我朋友做洗车O2O也是这样逻辑,我相信他的过往过历,即与“喜欢”洗车无关,更不擅长洗车。硬要说有什么关联,那就是他很喜欢玩车,对车也比较熟悉。

创业需要战略眼光,强执行力,强大的包容,风险承受能力。雷军说创业不是人干的,我相信没有矫情。创业着实不容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成者寥寥,冷暖自知。

02 “一人企业”是“擅长”优先

因为“一人企业”视成本为生命线,也不考虑给资本讲故事拿钱

那一定是先看你自己擅长做的事情里,看看有没有对别人有价值的。

可能有人说了,那“喜欢”更重要,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喜欢”与“擅长”有较大重叠的地方。

你喜欢一件事,意味着你会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这样你会不擅长?又不是让你拿世界冠军?若如此,只能说在此事上你真的没天份。

反过来,你会擅长一件事,你偏偏不喜欢?一般而言,擅长就是指与平均水平相比,你做同样的事情,比别人花的时间更少而效果却更少。

有这样的感觉,很难会不喜欢吧。

擅长是“客观”的。

擅长骗不了人,更骗不了自己。

比如逻辑比较清晰,思维缜密,擅长做工程技术类的事情,擅长写代码,做算法。

而喜欢和兴趣是“主观”的,随阅历增长是会变的。

罗永浩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想当诗人。后来“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真不是这块料。

罗永浩说自己既不喜欢英语,更不喜欢老师,可是他迫于生计,“沦”为一名新老师的教师,当然这里有调侃的成分。

他后来成为当之无愧的新东方一哥,为何?

这个案例背后肯定不是喜欢,而是擅长?

擅长什么?

罗永浩擅长的是思辨,角度神奇; 演讲,旁征博引。

新东方的英语老师需要什么能力,一是雄辩的口才,二是肯定得会英语。

而语言本身并不需要天赋(试问哪个英美人不会讲英语?!),花一定时间刻意练习即可。

所以做擅长的事情就好

擅长的事情大概率你会喜欢,若不喜欢,可能是打开的方式不对。

03 擅长

一个擅长的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两部分。

知识的积累通过海量阅读加深度思考。

技能的提升有效方法是刻意练习。

通过天份的加持,与后天刻意的努力,在多个维度上进行领域前10%的技能水平。

刻意练习里说的,更多是指技能练习。而且它批评传统教育是“知识”教育,因为知识教育容易标准化,也容易考试。

擅长做一件事,就是能力的深度

有人说戴建业的口音让他有辨识度,那难道宋鸿兵演讲磕巴也有助于他成为财经网红?

不是,很多所谓畅销书作者都在凑例证。把成功人的特点当成因素。

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一人企业”能够成功背后就是一个你擅长且被你打造至领域前10%的能力,无它。

04 定位与包装

能力的维度是可以选择和包装的

罗永浩的思辨与演讲能力,在传销界可能就是个老师,但在新东方可以变在名师,而且变成网红。

他需要补充的维度是英语能力,所以他考了两次GRE。

他的思辨能力+英语能力是他事业起飞的起点。

当年明月的核心技能是熟读明代历史,然后能用诙谐易懂的语言把它讲成故事。

宋鸿兵不擅长演讲,他的强项是熟读财经历史,而且可以把这些素材讲成“阴谋论”的吸引眼球的故事。

一人企业的起点就是打造一个很强的核心技能

然后适度对外连接,或者等机会来。

比如董宇辉,读那么多书,知识体系完善,在直播平台一战成名。

客观讲,有人说运气,其实,若是他想红,只要开个自媒体,做网红本身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不要纠结说错误微博,或者公众号崛起的窗口机会,机会常有,重点是机会来的,你有把握住它的技能吗?

下一个流量窗口还有,毕竟注意力总需要归处。

好内容就是刚需。

卢克文崛起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05 关于AI+量化

会AI的工程师不少,而且很多人发过不少好的内容。

了解投资的人也不少,投资能力强的人少很多。

投资里懂量化的人更少。

量化里再懂AI的人更少。

要在这个领域做到前10%,不能说非常容易,但相当有机会。

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持之以恒地刻意练习。

浅尝辄止不行,一定要有超乎寻常的认知与技能。

在此之上,“一人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往价值的方向去刻意练习。
 

小结:

之前老纠结做啥,说选择很重要。

选择关乎喜欢、擅长还是有价值。

上文说清楚了,经营一个擅长的技能集,做到领域前10%(天生擅长外加后天努力补充一些必要的能力)

要做就做到专业,半桶水不行。

可以说qlib我非常了解,因为大部分代码都深度读过,我可以说我擅长qlib。机器学习也一样,不是几个demo跑个数据集那么简单的事情。

 

本文含有隐藏内容,请 开通VIP 后查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