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51系列单片机硬件结构
MCS-51系列单片机概述
1.从功能上分
基本型:单片机型号末尾数字是1,如8051 增强型:单片机型号末尾数字是2,如8052 差 别:采用的片内数据存储器RAM和程序存储器ROM的容量不同以及部分接口电路的数量不同。
2.从生产工艺上分
HMOS工艺:(High performance Metal-Oxide-Semiconductor)高性能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型号中不含字母C,如8051 CHMOS工艺:(complementary, HMOS)互补金属氧化物HMOS,单片机型号中凡是带有字母C的,如80C51 比较:采用CHMOS工艺的芯片,除了保持HMOS高速度和高密度之外,还有CMOS低功耗的特点,且又能与TTL电平和CMOS电平兼容,所以尽量使用CHMOS工艺生产的芯片。
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硬件结构
1.外部引脚
2.内部结构框图
并口(含引脚)的功能说明 80C51单片机共有四个并口,P0、P1、P2、P3。 第一功能:四个并口均具有第一功能,即作为普通的I/O接口。 第二功能:P0、P2、P3有第二功能,作为不同类型的总线使用。
复用:同一个管脚具有多种功能,但必须分时使用不同功能。
并口P0:P0.7~P0.0(脚32~脚39 ,连续),其第二功能是可作为数据总线,也可作为低8位的地址总线(分时、复用)。
并口P1:P1.7~P1.0(脚8~脚1,连续),只具有第一功能。 并口P2:P2.7~P2.0(脚28~脚21 ,连续),其第二功能是可作为高8位的地址总线。 并口P3:P3.7~P3.0(脚17~脚10 ,连续),其第二功能是可作为控制总线。具体如下: RXD(P3.0)和TXD(P3.1):串口的接收和发送 /INT0(P3.2)和/INT1(P3.3):2个外中断请求输入端 T0(P3.4)和T1(P3.5): 2个定时/计数器外部输入端 /WR(P3.6)和/RD(P3.7):外部RAM的“写”和“读”
供电引脚 Vcc(40脚):接+5V DC电源 Vss(20脚):接地信号
控制引脚
RST/Vpd(脚9): 第一功能为RST(Reset),第二功能为Vpd。 RST为复位引脚,高电平有效,高电平持续时间大于2个机器周期,正常工作时,此管脚应为≤0.5V的低电平 Vpd为第二功能时备用电源引脚。
ALE//PROG(Address Latch Enable/PROGramming,脚30): 第一功能为ALE,第二功能为/PROG。 ALE为CPU访问片外程序存储器或片外数据存储器提供低8位地址锁存信号。当单片机正常工作时,ALE端一直输出fosc/6频率的正脉冲信号,这个信号可作为外部定时或触发信号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CPU访问外部RAM或I/O时,要丢失一个ALE脉冲,故其输出并非精确的fosc/6频率。 /PROG在对片内Flash进行编程时,该引脚作为编程脉冲输入端。
/PSEN(Program Strobe Enable,脚29): 片外程序存储器选通信号,低电平有效。
/EA/Vpp(脚31): 第一功能为/EA(External Access Enable),第二功能为 Vpp。 /EA为外部程序存储器访问允许控制端。 /EA=1时: 若PC在0000H~0FFFH之间,读取片内ROM中的程序执行; 若PC不在0000H~0FFFH之间,按PC的值读取片外ROM中的程序执行。 /EA=0时: 只根据PC的值读取片外ROM中的程序。 Vpp: 对片内Flash进行编程(将程序写入)时,该引脚接入编程电压。
时钟引脚 XTAL1(19脚):片内振荡器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 XTAL2(18脚):片内振荡器反相放大器的输出端。
MCS-51系列单片机的CPU
1.运算器
①算术逻辑单元ALU ②累加器A ③寄存器B ④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
2.控制器
指令寄存器IR:暂存从内存中取出的指令,并为指令译码做好准备。 指令译码器:取出IR中的指令并进行译码分析。 微操作控制电路:根据指令译码器对指令的分析结果向各功能部件发出操作控制命令,从而 执行指令功能。 程序计数器PC:16位,存放下一条要执行指令的地址。
3.CPU的工作时序
晶振周期:等于单片机晶体振荡器频率的倒数;
状态周期:CPU每次处理工作的最小时间单位;在80C51单片机中,每个状态周期由2个晶振周期组成。
机器周期:指令周期的度量单位;1个机器周期由12个晶振周期组成。
指令周期:每条机器指令从取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时间。1个指令周期通常由1、2或4个机器周期组成。